湖南长沙县开慧镇葛家山李家屋场,早先的时候这里的地名叫东乡清泰镇,后来为纪念出生于清泰都雾阳乡板仓村的著名女杰杨开慧烈士,更名为开慧镇。据清嘉庆年间的《长沙县志》记载:清泰有一葛仙岩,岩中六合皆石,可容十余人。葛洪修道处,上有石,长数丈,两抵山隈,名仙人桥。后建宅于旁,屋名葛家山。

葛家山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家山村

悠悠岁月,沧海桑田,后来这一带鲜有葛姓,但其名留传至今,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葛家山其实是一处小山丘,登临山顶,风光四季迷人,冬观山舞银蛇,春览万紫千红,夏享习习凉风,秋尝累累野果;西南星城若隐若现,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尤其是葛家山村一侧的李家屋场,一条小溪潺潺流淌,水清岸绿,一步一景,处处生机盎然,鸟语花香。山因水而秀,村因水而美。

葛家山村陈列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家山村陈列馆

今天,葛家山村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村口两棵苍劲挺拔大香樟掩盖下的一幢坐北朝南,两层砖混结构,主体建筑和两排灰瓦房顶厢房构成,梁、窗舫等部分有雕花或镂空花纹的老式房子,进口的门楣上写着“红色葛家山史迹陈列馆”。进入陈列馆内部,跃入眼帘的便是“开国大典上的葛家山人”,记载从这个村子里走出的英雄人物。

陈列馆内部介绍李承干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列馆内部介绍李承干事迹

这位英雄就是被后人誉为“锻戈铸剑灭敌寇,励精图治壮兵工”的现代兵工开拓者,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超过半数的轻兵器是他指挥生产,被蒋介石授予中将军衔,抗战胜利后,不愿自己生产的武器用于同胞相残,毅然辞去兵工厂长一职,不愿意随蒋介石去台湾,新中国成时,成为“国宝”级人物被邀请参加开国大典,后官至省部级干部的李承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承干,字直卿,清光绪十四年五月二十八日(1888年7月7日)生于湖南长沙清泰镇葛家山村李家大屋,六岁开始在父亲开设的塾馆读书,他的父亲李悦陶,还是拥有相当的田产。然而,他毅然脱离这种家庭。当时清末朝廷腐败,维新思潮涌动,一批有识之士怀着“教育救国”的理念,创办新式学堂,17岁进入省城实业学堂,读书期间,正值反清革命影响扩大,特别是他的同乡黄兴创建“兴华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大环境对李承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激励着他“实业救国”的志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缘巧合的是,1905年李承干因成绩优异被湖广总督张之洞看中,派往日本留学,成为少有的一批官派留学生,辛亥革命爆发,李毅然回国加入黄兴率领的革命军,同清军斗争,后来又重返日本学习兵工技术,次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电气工学科,毕业后又经一年多的实习,回到了祖国担任汉阳兵工厂枪支武器工程师,同时还负责教授学员,随后进入了金陵机器局担任工务科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知道,金陵机器局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代理两江总督时一手创办,并承载着晚清洋务派的强军梦,所以中堂大人自然不满足于让它生产军械,武器的改进和现有西方武器的本土化改革,也是李鸿章十分重视的一环。为此,金陵机器制造局的技工,不仅有来自中国各省的能工巧匠,也自然有朝廷高薪聘请的洋人技师。当然,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后来生产的一种叫“抬枪”的标志性武器,被一些遗老称“惟天朝仅有”,最后没有维持摇摇欲坠的晚清统治阶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灭亡进入民国之后,金陵机器局更名为金陵兵工厂,由南京国民政府兵工署直辖,但由于历届厂长不懂兵工生产,均由一些官僚担任,特别是李承干刚进厂时的厂长黄金柱,充斥着“军阀式”管理,个人则中饱私囊,任人唯亲。自厂长至不少部属,常常上班迟到,更有甚者,工厂管理层赌博之风泛滥,会计课长自以为是厂长的心腹,竟然用小皮箱装满钞票,借给同僚作为赌资,黄公柱在担任厂长的四年中,贪污款项竟达400万银圆之巨,导致厂纪废弛,贪污成风,使厂内的生产陷入近乎停滞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贪污之风盛行,导致车间生产一团糟,管理者无人过问,质量管理形同虚设,一些生产工人上班时敷衍了事,不是按照科学图纸去制造,都是按照自己的经验瞎制造,做出的东西很多都是废品,生产出来的机枪更是规格不同,零件自然也是无法使用的。这时,作为技术骨干的李承干,意识到问题很严重,便作手仔细研究每个零件的尺寸,推进标准化生产,终于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可以这样说,生产上的问题还比较好解决,最难解决的便是兵工厂内部腐败问题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李承干在厂里推进标准化生产过程中,过于正直,导致断了很多人的财路,当时兵工厂厂长黄公柱,先是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工人罢工闹事,称他“破坏机器”,居然恶人先告状,向上级举报李承干克扣工人工资,并且还大肆毁掉机器。结果上级调查之后,认为李承干十分清廉,而厂长黄公柱却是“行为不正,处置乖张”,同时导致厂里贪污横行,就这样最终李承干取代了黄公柱,成为了金陵兵工厂的厂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李承干,抓管理、抓生产的同时又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积极进行新产品研制。上任之后,随即他提出了“厘定法规以明职责,革除陋习以防中饱,慎选材料以合规格,改善工作方法提高产品质量,砾碗员工研究,扩大工余教育,以培养其品格知识,改善员工生活,以勉其精诚合作。”经过数年不懈努力,兵工厂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近代兵工企业,生产的武器性能良好且成本低廉。据资料显示,当时李承干请求生产迫击炮,然而宋子文却认为进口的炮弹十分优质,而且价格也不过才12块,但李承干却详细阐述武器国产化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自己生产只需要6块钱的成本。就这样李承干不断改进国外工艺,不仅使得炮弹的精度进一步优化,而且成本仅仅只需要5块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李承干为了搞活这个厂,他不断地激励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精打细算,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终于以“六分一颗”顺利完成首批枪弹生产任务,其产品可谓是质优价廉,赢得信誉。经过努力,金陵厂主要产品都降价了,子弹由每颗九分降为六分,八二迫击炮弹由八元五角降为五元,马克沁重机枪由1300元降为950元。该厂枪弹产量大,虽然每颗只赚几厘,但收入已相当可观,厂里经济效益大增,并不断扩大再生产,员工也大量增长,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央企”一把手的李承干,那时已逾而立之年,近一米八的个头,满头黑发,方正的脸上露出明亮的笑容,他衣着整洁,脚蹬马靴,浑身洋溢着英武磊落之气,可以说是标准的帅哥。更重要的是海归留学生,才华出众,“谈笑有鸿儒”,往来兴趣同,重礼仪,为人慷慨,深得上级和下级的爱戴,自古美女爱才子爱英雄,他摆着的条件,自然也引来了许多女性职工及其家属的瞩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如此规模大“央企”这棵梧桐树,自然引来全国各地众多优秀的“金凤凰”,特别是一些有文化知识的女青年大学生,她们有不少是家资显赫的豪门闺秀,有的就读名牌院校的天之骄女,有是住洋楼、坐洋车的官员富豪的千金小姐,还有几名被职工们评为“厂花”的美女,优良的基因加之优质的教育,长相清秀,长身玉立,端庄大气的厂花,都纷纷向他露出明眸皓齿,热情大方,亲切甜美的笑容,并主动接近他。此时,见此情形,好心的厂里领导都纷纷劝他,成家方可立业。然而,李承干认为现在厂里刚刚有起色,还有很多事情要他去做,对私事无暇顾及,他摒弃一切私心杂念,一一婉言谢绝和毅然拒绝,并说,像我这么多的事情,成家后根本没有时间顾家,决不能害人家,破坏人家的幸福,自此孑然一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当时金陵兵工厂熟悉李承干的老工人后来回忆,随着厂的经济效益明显好转,李厂长的名气越来越大,倾慕他的人越来越多,邂遇过一位昔日的同窗,曾经让他倾慕过的女同学,还对人称赞过她学习成绩优异,多才多艺,博览群书,知识面广,大家一看这女同学,身材挺秀,洒然出尘,脸若银盘,肤如凝脂,动作流畅优美。一打听,是典型的江南大家闺秀,或坐或站,侧目而视,嘴边微微漾起一丝笑意,端庄、丰盈、隐约中还透出优雅高贵,第一次看见风姿绰约,雍容华贵的姑娘,任何人都会萌生一股爱慕之情。此时此刻厂里人都在纷纷祝福。

日参谋总长闲院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参谋总长闲院宫

就在厂长谋划要解决终身大事成家的时候,全面抗战正式爆发,日军节节南下,速度极快,南京的许多工厂纷纷内迁,尤其是金陵兵工厂压力最大,因为得到情报称,日参谋总长闲院宫和军令部长伏见宫向天皇建议,用轰炸机“反复攻击”中国的“军需工业中心”即金陵兵工厂,迫使无法抵抗,随即,日裕仁天皇下达“攻击南京”敕令,金陵兵工厂成为日军空袭和地面部队占领的首要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紧接着,国民政府发出丙字第6428号紧急训令:“查现时军需补给至关重要……各厂非至不得已,不作迁移之举。”李承干作为最主要的负责人率领全厂迁移。此时凶恶的日军已经占广德,直趋芜湖,形成围攻南京态势,最后一名走出厂门的李承干脱帽三鞠躬洒泪告别,哽咽地说:“再见吧!我一定会回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心爱的金陵兵工厂迁往何处,李承干费尽心血,深思熟虑,最后决定一步到位迁建于重庆,要知道,抗战刚开始的时候国民政府一开始是迁在武汉的,直到一年后武汉会战失利才迁往重庆。可见,李承干的魄力和眼光是非常的独到,从而避免了像巩县、汉阳两兵工厂先迁湘西,后转重庆,不料宜昌受阻,折返原地,一再迁徙,饱受流离颠沛、器材损失之苦,自此一竭不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大机器运往重庆,最大的阻隔地那便是三峡,宜昌溯长江到重庆有648公里,亿万年的地质造山运动,造就了雄、壮、奇的三峡,绝美却把“险”留在了江面:河道狭窄、湾多浪急、礁石密布。三峡大坝修建前,隆冬时节水位降至低点,两岸礁石狰狞,挤压航道。小艇穿浪尖,擦礁石,时而高抛不见水面,时而沉底浪涛翻涌,大冬天使人吓出一身冷汗的惊险场景经常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冬,李承干率领的这支兵工厂迁徙队伍,正是三峡枯水期面临雾遮、浪击、触礁的危险,且当时只能走木船,木船的动力,主要依靠纤夫拉纤。除了雇佣当地纤夫外,金陵厂的员工们,义无反顾,自愿组成纤夫队,与当地纤夫轮班拉纤,交替休息,只为工厂物资能早日到达重庆。李承干自己记载,连夜运输,奔驰催运,觅车装载,风餐露宿,深恐贻误,且与天时疫病苦斗,置生死于度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日军以最快的速度占领了金陵兵工厂,满以为厂里会有许多大机器和半成品,还可以再生产武器呢,然而一进去才傻了眼,除了一幢幢的厂房之外,其它的空空如也。恼羞成怒的日酋,立即命令飞机沿途重点轰炸这支西迁的兵工厂队伍,那时的李承干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劫难。在李承干的统筹指挥下,总算摆脱了日军最疯狂的举动,兵工厂顺利迁到重庆,并将厂内四千吨的设备和材料全部运出,虽然厂房非常简陋,李承干身先士卒,他和员工吃住在一起,不可思议的是,兵工厂仅仅一个月就恢复生产,更厂名为“第21兵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1厂复工后,立即为徐州会战加班加点赶制的40挺24型马克沁重机枪,发往第五战区。一挺24型马克沁重机枪,可以覆盖一个射击方向,40挺24型马克沁重机枪补充到徐州前线,为台儿庄战役提供了压制性火力,受到第五战区长官李宗仁将军的嘉奖。李承干积极改造设备,提升产能的同时,重点是技术进行改进,他不但设计出了步枪,还对马克重机枪做了改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艰苦抗战的年代里,在厂长李承干的带领下,21厂职工夜以继日地辛勤劳动,厂里醒目的标语口号表达了战时后方十万兵工员工的共同决心和意志:“我们多流汗,将士少流血。”“劳工神圣”“一切为前线,一切为胜利”“劳动,生产,报国”……此时,郭沫若常到21厂与老友李承干畅叙,并应约写了厂歌,又请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谱曲,歌词是:

郭沫若为他写厂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沫若为他写厂歌

战以止战,兵以弭兵,正义的剑是为保卫和平。创造犀利的武器,争取国防的安宁,光荣的历史肇自金陵。勤俭求知,廉洁公正,迎头赶上,尽我智能,工作是不断的竞争。我们有骨肉般的友爱,我们有金石般的至诚,我们有熔炉般的热烈,我们有钢铁般的坚韧。量欲其富,质欲其精。同志们,猛进!猛进!!同志们,猛进!猛进!!李承干非常喜欢这首歌,下面的这一张图片,就是他站到台上亲自指挥所有的员工高唱厂歌曲的情形,可谓是激情万分,英俊潇洒。

李承干教职工唱厂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承干教职工唱厂歌

抗战末期,李承干还设计出了一百二十毫米口径的迫击炮,射程达六公里。还研制的82mm口径迫击炮弹,将成本从进口的每个12元钱降为每个6元钱,使此炮弹能够大批量地生产,在抗日战场上普遍使用。21厂下设重机枪、轻机枪、步枪、迫击炮、重迫击炮、炮弹、工具、机器、动力、药厂、修枪等11个分厂,拥有各种机器设备3000多部,所生产的武器弹药有20多种,全厂职工达14300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承干作出了重大贡献,尽管他从来没有上战场打过一仗,蒋介石为表彰他的卓越功勋,亲自授予他中将军衔,并兼任兵工署副署长。他可谓是事业有成,自然是风光无限,此时,有很多美女都接近他,或者同事朋友们为他的个人婚事操心,他更是一口回绝,并铿锵有力地回答八个字:“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然而,他他对下属的婚姻情况却十分上心,经常奔波于各种部门搞联姻会,让未婚男女青年喜结良缘。

离任时的李承干两袖清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任时的李承干两袖清风

虽然他是高官厚禄,但仍然以乐观豪迈、拓荒者的崇高追求,万分饱满的满腔热情,投身到兵工事业上,一位熟悉中国兵器工业史的人赞叹李承干:“他不娶老婆、不坐滑竿,永远穿着一套蓝布工服和工人一起作息一半的工资交给了孤儿院,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到职工寝室和工人一起聊天。”他一直保持廉洁奉公,淡泊名利,以厂为家,办公室就是寝室,一张床铺,一张办公桌,一个小书架,一个洗脸架就是他的全部日常用品,到离任时,两袖清风,所有的家当就是二箱换洗衣服和二箱书。

李承干书端午八条感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承干书端午八条感悟

今天,在重庆市档案馆,我们看到有一本泛黄卷宗,夹着一张书法作品,标题为“民国三十三年端午节闲坐有感”,上面有一段文字记述:“人生一切,基于合作,而合作基于互助、互谅、互敬爱、互诚信……优柔寡断、畏缩不前,宜所切忌……学问无穷境,寻求须及时。”

这便是李承干的八条感悟,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他有爱情观和人生观,他是一位感情非常丰富,细腻的成功人士,我们可以理解,他全部的爱的花朵,都可以在阳光下绽放,很多爱末了只能弃捐在心中,一任本身独自去灌溉,他从没悔恨悟,由于那样的爱,更崇高更优美也更永恒,值得用一生去痴情保卫!一生痴守不言悔。他之所以没有收获自己的爱情,原因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精心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胜利后,李承干认为期盼已久的和平年代来了,要把建设国家作为首要任务去做,便有时间解决自己的个人家庭问题了,因此,他用发展的眼光,向蒋介石提出工厂与钢铁厂合并计划:“谋机器及工具之新建设,傅军事与民生事业相辅并进,以武器制造为副,使有利民生,兼固国本”。希望的是和平建设好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他的和平建设的憧憬化为泡影。非常气愤的他毅然辞去兵工厂长职务,以兵工署副署长身份赴美考察工业,回国后,任南京永利化工公司协理兼錏厂厂长。南京解放前夕,积极组织职工开展护厂保产斗争,拒绝将錏厂迁往台湾,成为保卫新中国工业建设的一名功臣,被邀请到天安门城楼上观礼,建国后李承干担任国家计量局局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身为部级干部的李承干,依然保持洁身自好,清廉平淡的作风,国家计量局(现国家技术监督总局的前身)初创时可谓是一穷二白,仅有一些破旧的办公室,没有实验室,没有资料,也没有汽车,有3位局领导,局长李承干(7级),他每天自费乘三轮车上班,作为局长的他坚持和工人们住在12平方的单身宿舍,此时,还有人劝他成家,找个老伴照顾,他说,自己身体有病,不能坑害别人。

李承干亲笔书写的遗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承干亲笔书写的遗书

晚年的李承干患高血压,他在工作卡上携带了一封遗书。“我年老血压高,当随时有晕倒之虞。为此我留几句话给我的朋友和我的弟妹如下:我的遗体可送给协和医院或北京医学院学生做实习解剖之用,或者就地火葬,用不着装殓,也不要开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生干戈老,四海痛哭深。一生未娶、无儿无女,71岁的李承干,在一次开会的会议中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逝世,他房无一间,钱无分文,几个装衣服和书的旧箱子,乘清风而去,化高山云烟。他虽没上过战场,没杀死过鬼子,但是他为我国抗日战争做出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他把毕业精力全部奉献给国家,的确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英雄,他的那种大公、无私、激情、豪迈、快乐为大众后代奉献的精神,逝世后受到了当时国家领导人的重视,由国家副主席主持了公祭仪式,毛主席、周总理等人也都送来了花圈,李承干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公墓,塑起了高大的雕像,让后人永铭记他的卓越贡献。本文参考资料:《金陵兵工厂之李承干》、《李承干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