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原因,这些年来,我接触到了大量的上海家庭,有非常明确要去出国留学的,也有摇摆不定的,还有持观望态度的。

也正是这样,我愈发感受到信息茧房的恐怖之处。

“信息茧房”这个概念在国外也有相似的描述,学术届中,用得比较多的有俩词——filter bubble 过滤器气泡和echo chamber回音壁。

中文的表述往往有其背后的深意,但在信息茧房这个词上,似乎不够贴切。

茧,以柔软的蚕丝包裹;房,四周有壁可以遮风挡雨的居所。

茧房,蚕吐丝将自己层层包裹住,从这里看来,尚且还有“破茧成蝶”的美好寓意。

而作为家长,如果被信息桎梏住,就有点“不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择校观”趋于单一

前不久,和在国际学校的朋友交流,聊到这几年工作后的变化。

在一个观点上,我们出乎意料地达成一致:现在家长选择国际学校的原因,正在趋于单一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pexels

十年前,国际学校“出口”是不太明朗的,有新开学校招生的时候甚至没有成绩,但是还是有不少家长积极地报名。

这样的家长往往本身是“海归”,要么就是高知家庭,希望选择国际教育,可以给孩子提供不一样的成长路径。

现在,选择国际学校的家长依旧不减,甚至可以说是更多了,但是,家长们的关注点正在变化。

留学圈有一个段子,意思大概是东亚家长的眼里,海外大学只有三种:藤校、G5和其他。

放在国际学校里,情况也出奇地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小红书@咬口鸭鸭

现在有的家长,把一纸大学offer的分量看得太重。

至于孩子在学校里学到了什么,是不是孩子适合的,不是特别重要;未来想要从事什么专业,也不那么重要。

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几十万、几百万的国际教育巨款砸下去,总是想要看到些水花的。

但是,“选校观”向单一化演变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正在发生。

学校宣传变味了,以前校长总爱和家长谈教育理念,谈育人目标;现在,理念谈得少了,成绩谈得多了。

近年来,有学校升学数据造假、ED录取后毁约等事件背后,都是价值观单一化的“果”。

一旦孩子接受了奋斗的终点是毕业、拿证这样的设定,在抵达终点后,他们往往感到迷茫。

从而催生了,高分低就的局面。

作为家长,这样的终点,是否真的是我们想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交钱=名校稳了?

在线下活动上,我曾问一名家长,为什么选择读国际学校?

家长回答是:“不用高考,学习压力小,可以直升名校。”

听完这个回答,我感到两眼一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说,的家长对国际学校的“滤镜”开得有点大,觉得几十万的学费交了,孩子就能轻松弯道超车上名校。

时代变了,留学的人群变了,但如果家长的观念还没变,坑的就是自己和孩子!

对于这类家长,我的建议是千万不要让孩子读国际学校,否则可能几十上百万的学费交了,结果孩子还在国际学校里被360度全方位碾压!

如果家长的想法,只是交钱解决孩子未来生活的稳定问题,那不如几百万存着,让孩子去二三线城市生活,可能更切实际一点。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pexels

如今很多家长从托班就开始规划国际教育了,这些孩子从幼儿园一路双语环境读下来,在小学考小托福等标化,初高中在国际赛事上激流勇进,为国争光了,这样的案例,在国际学校并不少见。

如果为了“逃避”体制内的升学压力而选择国际学校,其实是打错了算盘。

从体制内课程到国际课程,语言关是每位国际学校学生都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文科类的历史、地理、文学等学科,国际课程体系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是全英教学,英语程度不好的学生往往会压力很大。

怎么办?破解压力唯一的方法就是直面压力!

国际课程给了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扬长避短,克服了最初的不适应之后,将迎来的是更大的潜能发挥空间。

反之,如果继续抱着“逃避”的念头,未来申请大学时,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校间的“算法过滤”

社交媒体的算法其实非常懂“人性”,你喜欢看什么,数据就会把什么信息“投喂”给你。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桑斯坦在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Infotopia: How Many Minds Produce Knowledge》)中,提出一个观点:

“在信息传播中人们因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只会注意选择想要的或能使自己愉悦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

算法过滤下,我们的关注点一旦被固化,就会让视野过于聚焦,从而忽略了孩子在学校中的成长和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pexels

在一次国际学校的访谈中,我问学生,你来学校以后有什么收获?

这群孩子的回答让我非常意外。

一位学生说,最大的收获是学了IB课程。

提到IB,很多同学和家长脸色大变,“IB啊,好难!”

但是这个同学一脸骄傲地对我说:“IB是超棒的program!”

“虽然IB课确实有点不顾学生死活,但是确实可以全方位体验人生!痛并快乐着!”

还有一位同学回答,最大的收获是遇到了高中老师。

并不是因为他的老师学术科研有多么专业,而是老师把“教学生做人”这件事贯彻地很好。

“比如会和我说,要大考了别有太大压力,有我给你们兜底。”

“比如会说,不管你考的好不好,我都爱你。”

所以你看,孩子们的答案都这么多元,我们又为什么要以单一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学校。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

面对教育决策时,家长需要做好冲破茧房的准备。

茧房内是密闭有限的,但突破以后,将会是更大更自由的空间。

细细斟酌,耐心浇灌,换来孩子未来几十年的线性成长,没有比这更值得的事情了!

上海国际学校秋招火热进行中

转轨需要注意什么?如何准备?

6月22日·上海选校咨询会

大咖嘉宾莅临宣讲,分享牛剑藤录取案例

规划师1V1咨询,定制专属方案

更有入学考情、升学资料、攻略领取

识码预约报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