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事,而对于流浪乞讨人员来说,确是心底里的奢望。

如何保障受助人员的基本生活,帮助他们寻亲找家、回归家庭?

2024年6月19日是第十二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为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救助管理工作,19日上午,市民政局在市救助站举办以“携手相助,让救助更有温度”为主题的“6·19”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机关事业单位代表、汕头市救助管理工作特邀社会监督员、合作医院、公益慈善组织、新闻媒体以及热心市民代表共50多人走进市救助站,通过发言交流、展览宣传、现场参观、政策咨询、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全方位宣传救助管理政策,展示救助管理工作成效,近距离感受受助人员救助情况,提高社会公众对救助服务的认知度,营造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救助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市救助站的救助宣传室里,工作人员正在向参访人员介绍我市救助工作的成效和经验。

活动中,市救助站以《携手相助,让救助更有温度》为题,分享救助服务的经验做法,呼吁更多社会组织和热心人士加入进来,携手为困难群众撑起一片更加温暖的天地。市救助站还现场与潮普慈善会、蓝天救援队、雄鹰救援队等三家热心社会组织签订《救助服务合作协议书》,进一步加大在街面劝助、寻亲返乡、关爱帮扶,物资捐赠等救助服务上的深层次合作,携手助力救助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活动还举行汕头市救助管理机构“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启动仪式。从当天下午开始,全市各救助站积极联合各区县民政、公安、城管及热心社会组织开展街面联合救助行动,全力劝导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入站避暑,对不愿入站受助的,发放防暑降温等食品物品,切切实实将清凉送到服务对象的心坎上。

努力让每一个流浪人员都回家

“这里是受助人员的生活区,我们按照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对他们进行分区管理,比如一些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的受助人员,我们的工作人员甚至还需要在夜间定时给他们翻身,预防褥疮……”参观环节中,参访人员在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引导陪同下,实地参观了救助业务大厅、受助人员生活区、救助宣传室等区域,近距离了解市救助站的服务流程、功能布局、工作力量、服务成效以及在站受助人员的救助生活情况。

在市救助站的救助宣传室里,一幅幅感人的照片,记录着30多个流浪人员与家庭团聚的感人故事,更展示着我市救助工作的显著成效和宝贵经验。“这是一面寻亲案例墙,这些身份不明的流浪人员,他们大都是身患残疾,有的是迷路走失的,有的是早年离家出走的,也有个别是被遗弃的。其实将他们收入站里,只是我们救助工作的起点,而我们的目标,是努力让每一个流浪人员都回家!”市救助站社会工作师张泽沛介绍道。

近年来,汕头市救助站全力打造“创新服务、让爱回家”党建品牌,以实现让“每一个流浪人员都回家”为目标,积极开拓寻亲渠道,深化与社会力量的合作,逐步形成了线上与线下结合、传统与科技同步的“互联网+寻亲”寻亲工作模式,织密织牢救助保障网络,不断促进救助管理工作提质增效。“2018年以来,市救助站累计帮助538名受助人员寻亲成功,并成功护送他们回家。”汕头市救助站站长姚清萍表示。

2023年以来新增救助559人次 寻亲成功37人

携手相助,让救助更有温度。让流浪乞讨人员等困难群众同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和社会救助的温暖关怀,是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的的“基础题”,也是不忘初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答题”。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救助管理体系日臻完善,救助手段多元并进,救助服务能力持续加强,有力维护和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等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作为国家二级救助管理机构,市救助站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认真做好接待救助、街面劝助、站内照料、寻亲返乡、落户安置等救助服务,特别是在长期滞留流浪人员寻亲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是多方的携手相助,才让我们的救助更有温度、更有力量!除了救助队伍的不懈努力和执着坚守,我们更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离不开相关部门和热心单位、志愿者们的支持和帮助,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支持。”汕头市救助站站长姚清萍表示。据统计,2023年以来市救助站新增救助559人次,联合公安、城管、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开展街面巡查667场次,街面劝助200多人次,处理12345诉求单及群众来电诉求件65单,用心照料长期滞留人员60多名,寻亲成功37人,并顺利护送82名特殊困难流浪人员返乡,最大限度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等临时遇困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切实实将党和政府的关爱落到实处。

汕头市救助站站长姚清萍表示,市救助站将积极转变救助管理工作理念,不断完善救助服务网络、优化救助服务供给,全力拓宽服务功能,打破服务壁垒,通过探索建设综合救助服务平台和实体阵地,努力从流浪人员救助向困难群众综合救助方向转变,实现救助管理机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