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利安•比尔姆斯(Julian Bilmes)拥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和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这两个学位均来自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同时他是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的博士后研究员,在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并担任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学院教授。他的研究集中在地缘政治、主权、国家发展和战略资源,特别是从阿根廷和拉丁美洲的角度展开相应的分析。2023年,他通过“FLAUC Fellow”计划担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访问学者,重点研究阿根廷与中国在自然资源和能源方面的合作。他是《世界秩序中的中国——拉美视角下的新地缘政治时刻以及空间历史转型》(China in The World Order:The New Geopolitical Moment and The Spatial-Historic Transition from a Latin-American Perspective)一书的合著者,该书从拉丁美洲视角解读新的地缘政治时刻和空间历史转型,即将由三大洲社会研究所出版。朱利安是拉丁美洲社会科学理事会(CLACSO)“中国与世界强国地图”工作组以及拉丁美洲国家思想论坛、拉丁美洲科学思想网络成员以及马尔维纳斯问题技术与社会研究团队网络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利安•比尔姆斯(左一)在复旦发展研究院访学期间举办讲座

:您是如何开始以及是什么推动了您对中国与阿根廷关系的研究?

朱利安•比尔姆斯:大约十年前,我在寻求社会学学位的最后几年开始学习和进行有关地缘政治和世界危机的社会学研究,首先在教席和研究中心以及不同学术网络研究中进行合作。2019年左右,我受我的一位董事加布里埃尔•梅里诺(Gabriel Merino)邀请,加入了拉丁美洲社会科学委员会(CLACSO)内设的名为“中国与世界强国地图”的新工作组,该工作组非常具有影响力,我可以向一流的同事学习。两年后,加布里埃尔还邀请我加入“三洲社会研究所布宜诺斯艾利斯办事处”名为“霸权危机、中国崛起和当代历史空间转型”的新研究团队,成员还有阿曼达•巴雷南戈亚(Amanda Barrenengoa)。在那里,我有机会加深对这一进程的了解,并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产生了系列成果,最近我还出版了一本由“TriContinental and Batalla de Ideas”出版社的著作,提出中国是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外围国家实现自主发展最重要、最成功的案例,我们致力于探讨在中国在世界权力版图中崛起的背景下,阿根廷和拉美地区会出现什么样的可能性、机遇和矛盾。

最后,去年在Francesca Staiano的大力帮助下,我获得了复旦——拉丁美洲大学联盟研究员计划的资助,在复旦发展研究院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研究,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奇妙的经历。我可以“从内部”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日常生活、经济、技术、一些最大的城市等等。由于这次研究经历,我认识了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如埃及、缅甸、摩洛哥、美国、巴西以及阿根廷同行),他们是非常有趣和友善的同事,并且我有机会参与、展示我在几个学术活动中的研究进展,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您在复旦研究的主要发现是什么?

朱利安·比尔姆斯:首先,值得一提的是阿根廷和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加强了双边关系,两国于 2004 年签署了战略协议,并于 2014 年扩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阿根廷于2020年加入了中国倡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及其他由中国倡议的多边机构。2022年阿根廷加入“一带一路”倡议(BRI)——并开启所谓的“中阿友好合作年”。因为庆祝“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阿建交50周年,在两国双边关系不断加强的进程中,双边贸易额增长了15倍。中国如今在阿根廷经济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国作为阿根廷出口、基础设施工程融资和扩大中央银行储备货币(交换货币)等领域重要的合作方。

2023年阿根廷高层访华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规划框架。我注意到能源和自然资源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居双边利益首位,其中一些世界级的资源,尤其是全球能源转型竞争中的“明星矿产”锂和碳氢化合物等。阿根廷地下拥有全球非常规天然气的第二大储层和非常规石油的第四大储层,还有其他有前景的资源(包括近海和陆上盆地勘探最近已启动)以及具有巨大潜力的不同类型能源,如核能、水力发电、太阳能和风能等。因此,阿根廷是全球能源转型议程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在绿色“一带一路”和生态文明议题框架内,中国在资金、投资和贷款方面一直被视为实现阿根廷国家能源目标的重要盟友。阿根廷自然资源潜能刺激投资方押注于建立新的货币出口综合体——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所谓的“增长的外部约束”是阿根廷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由于阿根廷经历了历史性的汇率不稳定——但关于发展模式和如何实现发展,阿国内存在对战略方向的激烈争论和斗争。

另一方面,中国对阿根廷的自然资源非常感兴趣。作为中国全球矿业扩张的一部分,中国推动能源和自然资源采购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如碳氢化合物、矿物和农产品,阿根廷在这些领域具有巨大潜力。中国在当前的技术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主导着电动汽车等绿色能源供应链等关键环节,而以阿根廷、智利和玻利维亚为中心的南美“锂三角”在这一议题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能源已成为“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主要投资领域,中国还推动了大规模的脱碳计划,包括减少煤炭和化石燃料在能源矩阵中的比重,其2023年经济的增长主是由清洁能源及其产业所推动。

:现任米莱政府如何看待中阿关系?

朱利安·比尔姆斯:2023年的总统选举改变了两国关系。由于总统米莱奉行自由主义、无政府资本主义、亲西方和反华倾向,米莱试图与美国结盟,这导致多个项目严重瘫痪,如作为中国在海外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巴塔哥尼亚水电站大坝目前建设陷入停滞。米莱特别尊崇美国大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马斯克在电动汽车等领域与中国国内企业存在明显竞争,而马斯克被邀请展开对阿根廷锂盐湖及电信等领域投资。近年来,美国在锂矿竞争上一直落后于中国,因为去年中国是阿根廷锂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国家,阿根廷对中国市场出口贸易额占比高达40%,同时该国超过50%的矿业投资来自中国。事实上,正如我在我书中所述,过去几年,全球、地区和国家间的地缘政治斗争加剧,世界陷入系统性混乱,犹如世界体系和依赖主义理论家所谓的 “世界无序”。在此框架下,美国一直在大力施加外交和软实力压力以阻止阿根廷与中国达成协议,这在去年围绕中国在阿根廷最大的投资项目“阿图查三号核电机组”以及核领域协议上美国的介入就显得很明显。或在今年,美国会与阿根廷新政府一起,围绕空间领域以及中阿内乌肯空间站会展开新的博弈。

无论如何,米莱政府受到阿根廷金融不稳定和对中国经济依赖的制约,中国已成为阿根廷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并多次通过双边货币互换和金融援助帮助阿根廷脆弱的经济应对阿政府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务承诺。因此,本届政府不太可能破坏所有于中国的双边协议和联系,中阿龃龉的后果显然会对中国在阿根廷和在该地区的利益构成巨大威胁。除此之外,我发现一些双边协议,例如围绕碳氢化合物或锂电池工厂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同类型项目已被暂停或瘫痪。事实上,人们可以在多个部门和领域找到不同类型的举措、进展和成果。中阿两国围绕这些主题达成了许多政治合作协议,但中阿很少达成商业阶段性的协议,更没有具体化到展开金融运筹步骤。当人们试图找出其原因时,会出现不同的解释理由,例如宏观经济不稳定(货币紧张、通货膨胀、税收等)、管理问题(监管问题、缺乏效率、政治或经济障碍以及其他问题)。除了我提到的地缘政治因素之外,还有矛盾的逻辑,这里指涉矿业采掘项目的社会许可问题——因为阿国内存在激烈的“反采掘主义”社会运动和公共议程中相互冲突的意见导致中国的矿业投资面临诸多的挑战。

:您认为中阿合作最大的挑战有哪些?

朱利安•比尔姆斯:首先,从广义上讲,我认为要超越西方的财富和权力积累过程、核心与边缘动态的既有秩序以及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游戏规则下的不平衡和综合发展议题逻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新自由主义对拉丁美洲存在损害。中国的全球发展、安全和文明倡议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新型国际关系、现代化建设等都可以在应对这一挑战中得到借鉴和实际体现。更具体地说,我认为就双边议程而言,有不同的领域需要关注:联合项目的当地生产和工业能力发展、与当地生产网络的联系、技术转让和研发合作、两国关系与当地社区合作以及减轻投资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从阿根廷方面来看,可以看到在与中国的关系中,阿根廷缺乏有计划和协调的战略,不同的国家机构、企业和民间团体围绕总体发展模式玩“自己的游戏”。今天,我们在这一点上再次经历了根本性的历史转变,阿根廷与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最后一个独裁政权的方向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提出了历史性“钟摆”的想法。阿根廷的战略和政治项目显然是一个大问题:发展道路缺乏巩固,国家和生产能力不断出现新自由主义带来的循环破坏。我们需要智慧、社会力量和凝聚力来克服国家所处的多层危机。

最后,从中国方面看,正如我在中国接受采访时从中国企业家那里听到的,中国有必要超越所有阿根廷政治问题,植根于社会和实际的经济参与,通过建立与当地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团队并签署劳动合同、巩固与地方政府的多层次结构网络关系和协议以推进国家间关系。我认为中阿关系存在明确的挑战,米莱政府已经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我可以补充一点,需要增强阿根廷公众舆论对中国的看法,尤其是阿根廷作为一个深受西方叙事和世界观影响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正处于一场使我们的社会和思想去“殖民化”的伟大斗争中,以便阿根廷“自己思考”。

作者简介

欧阳晗振,管理学博士,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涵盖科技创新、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

王英良,FT中文网“资本与国家”专栏作家,目前在推动“百人百访”这一访谈项目,着力从民间层面对接采访全球政商学精英人物,为其在中文世界发声与传播提供新的可能。

(免责声明:本访谈中所表达的内容和观点仅代表受访者的个人立场,不代表任何国家、机构、组织或实体的立场。)

来源 | FT中文网

作者 | 欧阳晗振 王英良

排版 | 胡珂玚

‍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