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周宁县博物馆馆长郑勇和他的团队来到泗桥乡做文物调研。结果在当地村民的家里意外发现了一只铜质“水瓢”。郑勇馆长一眼便就认出,这绝不是普通物件。

经过一番研究后,专家组最终得出结论,这个被当作“水瓢”的东西是一件有着悠久历史的青铜器,距今至少有1800多年。

据“水瓢”的主人李大勇说,这个东西是自己无意间捡到了,他和身边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有人说是古董,有人说不值钱。

李大勇心里也没谱,但家里正好缺一个“水瓢”,于是他干脆用这个铜器当起了水瓢。一用,就是十年。一直到今天,郑勇馆长来,他才知道这个被自己当作“水瓢”的东西竟然是一件珍贵的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外的发现

1985年冬天的一个早晨,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泗桥乡。30岁的村民李大勇正在邻县的工地上工作。那天,天气阴沉,地面泥泞不堪,李大勇一锄头下去,意外碰到了什么硬物,发出清脆的金属声。

好奇心驱使他弯下腰,用手小心翼翼地拨开泥土,一件浑身长满绿锈、形似长柄平底锅的铜器映入眼帘。

“哎,老李,这是什么东西?”旁边的工友凑过来看了看,皱起了眉头。

“我也不清楚,像个平底锅,可是又太重了。”李大勇把铜器掂了掂,感觉沉甸甸的。他决定把它带回家,看看能不能找到懂行的人鉴定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大勇把这个铜器带回了家,妻子看到后,惊讶地问:“你这是从哪弄来的?看着挺古怪的。”

“在工地上挖出来的,大家都说不值钱,我也拿不准。”李大勇解释道。

李大勇先后问了好几拨人,大家都不知道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有人说可能是文物,也有人说就是一块在地里泡废了的破铜烂铁,就李大勇将它当个宝贝。

李大勇听了心里很不高兴,但也无法确切地说出这是个什么东西,干脆把它放到家里就没管了。

后来,李大勇见这东西有个长长的把,舀水还挺方便,便放在家里的角落,时不时地用它来舀舀水。谁承想,这一放就是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物馆的调研

李大勇所在的周宁县以其古建筑和古银矿闻名,其中尤以宝丰银矿最为著名。北宋初年,矿工们便在圣银峰脚下开采银矿,留下了许多历史痕迹。

只是周宁县的文化底蕴虽然深厚,但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直到隋唐之前,这里的居民与外界的交流并不多。也正因如此,有不少埋葬在周宁县地底的历史文物并未被挖掘破坏。

1996年夏天,周宁县博物馆馆长郑勇带领一行人前往泗桥乡进行文物调研。这一天,阳光明媚,蝉鸣声声,郑勇与同事们走村串户,搜集散落在民间的文物线索。

郑勇听村民说李大勇家有一只奇特的铜质“水瓢”,决定亲自去看看。走进李大勇家,郑勇一眼便看到了那只铜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走近细看,外形呈圆腹,宽口沿,有长柄,通体素面无纹,斗身布满铜绿,还沾有闽东北常见的红壤。郑勇心中一动,这东西绝非凡品。

“老李,这个铜器能让我仔细看看吗?”郑勇试探性地问道。

“当然可以,郑馆长,您随便看。”李大勇爽快地答应了。

郑勇小心翼翼地拿起铜器,仔细端详,越看越觉得这东西不简单。他凭借多年的经验,初步判定这是一件古代的熨斗,极具考古研究价值。

郑勇仔细查看了一番后高兴地对李大勇说:“这个铜器,应该是古代用来熨衣服的熨斗。如果能带回博物馆进一步研究,或许能揭开它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大勇一听,连连点头:“郑馆长,这东西如果真是宝贝,那您就带回去研究吧,我也想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来历。”

青铜熨斗背后的历史意义

郑勇馆长将铜熨斗带回博物馆后,立即召集了几位资深的文物鉴定专家,对这件器物进行了初步检查。

专家们在灯光下仔细观察,铜熨斗通体素面无纹,表面覆盖着厚厚的铜绿,显示出岁月的痕迹。

“这件熨斗保存得相当完好,”一位专家感叹道,“但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检测来确定它的年代。”

郑勇点了点头,“马上安排碳十四检测,以及金属成分分析,尽快拿到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天后,检测结果出炉,显示这件铜熨斗的年代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这一发现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兴奋。

“没想到,这竟然是东汉末年的熨斗!”郑勇激动地说道。

另一位专家补充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熨斗,它代表着东汉时期中原文明已经扩展到闽东北山区,这是一个重大发现!”

此前,邯郸地区也曾出土过一个青铜熨斗,不过相较于这支它更为完整,还包括一个圆圆的底。不过福建出土的这支青铜熨斗也十分珍贵,它的珍贵不仅仅体现在它本身,更体现在它所具备的文化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件熨斗的历史背景,郑勇团队还走访了当地的历史学者和老一辈村民,试图收集更多关于东汉时期闽东北地区的资料。

他们想要通过进一步的调研,确认东汉末年,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技术是否逐渐传入闽东北地区。这件铜熨斗,便是其中一个有力的证据,当要就此下定论还需要更多的史实和文物资料做补充。。

郑勇感慨地说道:“这件熨斗不仅仅是一件文物,它是历史的一部分,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如何工作的。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东汉时期的社会。”

文物归家

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件东汉末年的青铜熨斗将帮助考古专家们揭开千年前闽东北地区人们生活的面纱。不过,在此之前,它已经成为福建省博物馆的重要展品。

为此,博物馆还举办了一次特别展览,向公众展示这件珍贵的文物。展览当天,郑勇邀请李大勇一家前来参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李,你们一家可一定得来,这熨斗能被发现,多亏了你啊。”郑勇打电话给李大勇,语气中满是期待。

“好嘞,郑馆长,我们一定到。”李大勇高兴地答应了。

展览当天,博物馆里人头攒动,大家都对这件从农家水瓢变成的青铜熨斗充满了好奇。李大勇和他的家人站在展柜前,听着郑勇馆长的介绍,眼中闪烁着光芒。

“大家看,这就是李大勇先生在工地上发现的青铜熨斗,它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东汉末年的珍贵文物。”郑勇指着展柜中的熨斗,激动地说。

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李大勇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没想到这东西还有这么大的来头。”展览结束后,周宁县政府对李大勇进行了奖励,感谢他对文物保护事业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铜熨斗的发现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东汉末年的社会风貌,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而因为李大勇,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关注身边的历史遗产,主动加入到保护文物的行列中来。

郑勇馆长在一次采访中说道:“这件青铜熨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传承的象征。它告诉我们,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着无尽的故事,需要我们去发现和保护。”

结语

李大勇意外发现的“水瓢”,竟然是1800多年前的青铜熨斗,这一发现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也为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通过这件青铜熨斗,我们得以一窥东汉末年闽东北地区的社会生活和中原文明的传播过程。郑勇馆长和博物馆团队的努力,使这一文物得以重见天日,展现了考古工作的重大意义。李大勇的故事提醒我们,保护文物,传承历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资料:

《“原生态”遗产,记录了周宁“人的历史”》——生态周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