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上方图片回顾专栏往期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读书目:《AI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拉妮•米歇尔[美]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出版。本书源自作者多年来对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真实状态的记录,书中通过5个部分揭示了“现在的人工智能可以做什么,以及在未来几十年我们能从它们身上期待什么”。在描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之后,作者通过对视觉识别、游戏与推理、自然语言处理、常识判断这4大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应用的发展现状和局限性的探究,厘清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阅读本书将有助于机关青年全面认识和深入思考当下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帮助机关青年收获更广阔的知识眼界和探索世界的科学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I现在真的“智能”吗?

破产庭 胡健

AI3.0》可谓是一部“人工智能祛魅之书”,作者梅拉妮·米歇尔博士以她独特的洞察力和扎实的知识,详细论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明确了人工智能的“能”和“不能”,探讨了人工智能距离“真正的智能”还有多远,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一、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人工智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医疗领域,它加速了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提高治疗效果。在生产制造中,人工智能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在交通领域,人工智能有助于提高交通流畅度,减少交通事故。在个人使用场景下,智能助手和语音识别技术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另外,人工智能还能够处理大规模数据,加快研发进程,推动科技进步。

二、人工智能“不能”做什么

首先,人工智能缺乏情感和直觉,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和情绪,不能完全代替人类的社交互动。其次,人工智能不能替代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意性工作,无法完全取代艺术家、作家和创作者等的角色。另外,人工智能在面对伦理和道德抉择时缺乏良好的判断力,需要人类来进行决策和监督。

三、人工智能距离“真正的智能”还有多远

目前的人工智能主要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它们在特定任务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缺乏通用性和综合性的智能。真正的人类智能涉及到理解、学习、推理、情感等多个层面,远远超出了当前人工智能的能力范围。研究者需要开发更加先进的算法、模型和计算技术,同时更深入地研究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以期望更好地理解和模拟人类智能。我相信,随着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不断深入,人工智能将逐渐实现“真正的智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工智能改变未来生活

刑庭 顾佳妮

计算机以惊人的速度变得越来越智能,回想起小时候的计算机,我们似乎只用来作为查阅资料的一种工具。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突破了传统机器的限制,数字技术已成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

人工智能,可能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机器人,因为在各种文学著作、影视剧作品中人工智能的形象以机器人居多。其实不然,在医疗领域,可以使用AI技术进行医学影像分析、诊断、预测等;在金融领域,可以利用AI技术进行风险管理、欺诈检测、信用评估等;在制造业中,可以使用AI技术进行智能制造和智能化管理等。AI技术如今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工作、娱乐、甚至是日常生活中。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认为人工智能确实已经覆盖到我们的工作、学习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便利和改变。工作上,人工智能系统在我们的庭审记录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按照以往的做法,庭审记录是需要书记员打字记录相关内容,但是音字转换功能出现后,只需要打开该功能就能够识别语音并转换为文字,这确实大大减轻了书记员的工作量,当然前提得是大家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学习上,我们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学习系统丰富学习资源,提高知识储量,合理安排时间。生活上,我们现在最习以为常的就是移动支付,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购物;人脸识别也是方便我们生活的一种人工智能,在火车站、机场等地方可以缓解排队长的情况,还能减轻检票员的工作,另外在打击犯罪上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智慧红绿灯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智能工程,可根据车流量大数据,自动规划红灯绿灯时长,确保与路况合理匹配,减少道路拥堵。当然,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改变远不止这些,人工智能技术还在教育、医疗、出行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里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为普通民众提供覆盖更广、体验感更优、便利性更佳的生活服务。

人工智能固然可以为我们节省很多时间精力,带来便利和好处。但,凡事有利就有弊,人工智能也为会我们带来负面影响。1.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导致许多传统岗位被替代。有些人工智能已经可以适应工厂生产线上重复单一的工作,虽然可以提高效率,但是也导致了很多工人的失业。2.人工智能可能会泄露人类的隐私。人工智能数据库中往往包含了很多人的隐私信息,若在存储、使用中存在不当之处,很容易威胁到个人的隐私信息安全。3.人工智能的便利会让人类养成依赖的习惯。过度的依赖人工智能也会导致人类丧失对某些问题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从而降低社会创新性。4.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会引发伦理等问题。人工智能本身缺乏主体性基础,使得其无法作为法律规则调整的对象,无从确定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基础。而人类社会生活中会不断出现新的伦理冲突与道德悖论,人工智能的固有化处理方式也可能会动摇现有人类社会法律基础。

我们要正视人工智能,接受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于人工智能的风险、挑战,需要我们运用哲学的反思、批判,作出审慎恰当的抉择,且有必要采取预防性措施应对由人工智能引发的负面效应。我们可以确立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价值原则,优先考虑利益相关群体共同分享的价值体系;建立人工智能发展的具体伦理规范,研究具体细化的伦理准则,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和建议;健全人工智能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加强不同环节中不同主体间的深度合作,建立科学评估与伦理矫正机制。

人工智能是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产物,是促进人类进步的重要技术形态。人工智能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对世界经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面对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社会应加强对话交流、深化务实合作,携手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安全稳定、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空间。我们要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靠而不依赖 独立而又融合

知产二庭 付凡

《AI3.0》这本书源自米歇尔教授多年来对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真实状态的记录,米歇尔教授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厘清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揭示了人工智能的奥秘。米歇尔教授在书中提到:“人工智能是一种工具,它能够让机器模拟人类的行为,从而完成各种任务。”但同时,人工智能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一种工具的形式渗透进我们的工作、生活,并最终形成我们面对问题乃至解决问题时的方式方法。

从最初的符号人工智能,到亚符号人工智能,再到现在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便利。例如,智能家居、智能语音助手等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浙江高院联合阿里巴巴等孵化的“小智”AI法官助理系统将人工智能引入司法审判工作当中,机器人法官这一概念亦再次引发了广泛的探讨。

毋庸置疑,机器人法官这一人工智能产物对于提高案件审理效率、促进适法统一而言作用显著,基于算法设定及大量裁判文书的“投喂”,机器人法官能够迅速识别案件争议焦点从而作出符合一般论断的司法裁判。但此种司法裁判是否必然“公正”呢?正如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学院教授Luis Greco所言,一部不知道何为痛苦的机器,无法理解年复一年在监狱中度过是什么意义。因此,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光有适法统一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法官在充分感知社会公众对于公平正义的期待的基础上,将社会公共价值体系的基本判断充分融入司法裁判过程中,综合案件实际情况及各种因素,作出符合社会公共道德的司法裁判。法理不外乎人情,而人情正是机器人法官所缺失的。

综上,对于人工智能带来的种种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当秉持一种包容审慎的态度,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给司法裁判带来的便捷性优势,例如要素式审判辅助模型,更要深刻认识人工智能的固有缺陷,依靠而不依赖,把握核心价值取向这一根本前提,不断推动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融合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字:胡健、顾佳妮、付凡

责任编辑:奚晓诗

我知道你在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