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象看来是,深层意义不是。

他们从小没有形成社交、亲密关系的正确闭环,没有处理这种事情的认知和体验。就像我跟你说我老家的某种稀有特产的味道,你并未吃过,根本不明白它是啥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社交行为和恋爱行为,是模仿来的,但不是体验来的。

他们并没有体验过“提出需求→需求被看见→需求被及时回应和满足→向对方表达谢意→接受到被对方接纳的谢意→提出新需求”良性循环的完整情绪发展流程,内心这方面是断崖的。

因为自己情绪从小不被重视,内心荒芜,惊恐焦虑,最后都是一个人面对和拼命压制,独自消化。很多行为都内化成了不受控制的潜意识反应。

很难被他们自己觉察到这个潜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回避的体现

在社交活力自我制约、通常是技术或者艺术类人才、在擅长的领域里争强好胜、关系里会刻意讨好;

谈话限于经验和学识而非直觉与情绪感知、无法探讨和解决他人情绪问题;

对待人情关系悲观消极、自卑、低自尊玻璃心、无法理解伴侣的玩笑、面对冲突束手无策继而恐慌和逃避;

不泄露自己情绪、喜怒变化两极化、述情障碍、无法承受浪漫情境、幽默感欠缺、回应能力匮乏、不能理解他人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法享受当下、容易预先焦虑、拘谨、难为情、以新欢迅速代替旧爱来逃避亲密问题、打压伴侣、认为前任最好……

浅层次的被善待

他们只能体验到浅层次的被善待,但是无法自理出更深入的感性体验,也没有勇气(内心荒芜,因为缺爱)和能量以及认知,去探索被善待背后隐藏的关爱。

潜意识不觉得自己配得上被人这样关爱,因此也不知如何去反馈。

其实原因也跟从小没有可以体验的“识别被关爱、感受被关爱、回馈这份关爱、得到关爱方的认可”的感知经历,他无法识别分类复杂的情绪,这个(对关爱、被爱、爱他人等)方面的主观驱动、互动、推进意识没有被挖掘开启过,说白了,是无意识的。

你没有学过音控台操作,面对那一堆按钮,你无从下手。

回避型依恋者就是一个没有音乐基础的人,面对一个音控台,台上的按钮就是各种情绪和情感需求,他根本不明白如何按,啥时候按,按哪个,按下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导致的结果如何解决等等。

如同把一家上市公司拿给一个6岁的小朋友管理,整个知识体系完全不在水平上,他匹配不了这个上市公司的CEO岗位、认知、能力、资源、管理、运营等综合需求。

把一个从未走出大山的小孩子蒙了眼带到地球另一端的陌生城市,他连语言都很难打通,更不要说如何表达和生存。他们在亲密关系方面的能力是匮乏的。

他们内心是没有长大的缺爱的孩子,不是伴侣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孩子是无法对他人负责的,他肩膀柔弱,负担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感恩和珍惜也是一种带责任感的要求,他不喜欢别人对他有(情绪和情感的)要求,一个孩子,如何去满足大人的要求呢?

渴望被爱

他们渴望一个理想中完美的母亲角色来无条件爱他,那是一个无论他做了什么,都可以支持他的人,并且,他们没有能力给予你回应。

他们情智上的发展还没达到青春期孩子的水平(几乎是幼儿状态),根本不懂如何回应成年人的关心和情绪需求,更不明白责任二字到底如何履行。

他们既想每天多吃棒棒糖和多看动画片,又想你不要骂他们管他们限制他们,你担忧他们眼睛近视,以减少观看时间来降低他们的近视风险,但实则对他来说会理解成你在阻止他们看动画片,你想把控他们。

所以,你所有的关爱,他们都因为自己给不了合适的回应而解读为其他意思(比如理解成情绪勒索和道德绑架)。

以及,他们无法理解那种亲亲密密的感觉,自己家里就没有体验过,他不会意识到伴侣应该体验这个。

在他们成长的记忆里,亲密关系意味着对方拿他们当树洞,对方要限制他们自由,对方要情绪绑架他们,对方对他们的情绪变化熟视无睹且永远不予以帮助,但是他们又需要对方的照顾和理解,因此这让他们陷入两难。

渴望亲密是人之本能,他们一直压抑自己的本能多年,习惯成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