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笔者第一次开始回顾耳熟能详的“两网融合”时,这才发现它始终都存在着两种表述。

2017年4月,人民网刊发了《两网融合——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模式与路径》[1]一文,文章提出,“‘两网融合’指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两个网络有效衔接,融合发展,突破两个网络有效协同发展不配套的短板,其目的是实现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时至今日,出自再生资源和供销系统的“两网融合”,依旧是在沿用这个版本,时常出现在政府网站和各类研究报告中。

但对于环卫系统来说,“两网融合”指的却是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的“两网融合”,简单说就是想给垃圾分类可回收物找一个去向,发展多年后则进一步升华为要把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这两个体系从源头开始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实现投放站点的整合统一、作业队伍的整编、设施场地的共享等,使得不同类型垃圾能得到循环、再生利用和合理处置处理,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

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再生资源版本的“两网融合”强调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的有效衔接;环卫版的“两网融合”则强调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的统筹共享。两个版本的“两网融合”在存在一定差异的情况下,又殊途同归,本质上都是为了提高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如果把两个版本的“两网融合”结合起来,就会得到一个新的理念——“三网融合”,也就是环卫服务、垃圾分类、再生资源三套体系的衔接与融合。

为什么要“三网融合”?

因为垃圾分类在推进多年后,已经遇到瓶颈。

垃圾分类长期锚定厨余垃圾,而单独收集、运输和处理一吨厨余垃圾的综合成本在数百元至千元不等,得到的“有机肥”往往还不能直接作为肥料使用,最终归宿甚至仍是填埋场或焚烧厂。既然如此,那还不如不分厨余垃圾省钱省事……。

在可回收物方面,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不但没能“融合”,反而形成了竞争。垃圾分类是“服务”,再生资源是“生意”,做垃圾分类的人不懂如何做好再生资源这门生意……。结果就是在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后,垃圾分类却依然是“一无所有”!

同时,环卫服务也遇到了问题!自环卫市场化问世以来,政府一直是环卫企业的唯一甲方(当然,现在又多了各种政府平台公司!),也是唯一的经费来源,在拖欠服务费问题愈发严重的情况下,手握生活垃圾收转运服务网络的环卫企业亟需找一条新的营收途径。

这就是“三网融合”的原动力,“环卫+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其利润核心来自生活源的再生资源,也就是所谓“可回收物”,其中自然也包括了玻璃、塑料包装等低值可回收物在内,只有确保足够的“量”,才能凸显其价值!

最近,环卫科技网应邀到山东省昌邑市参加了一场由碧桂园满国环境举办的活动,会上,碧桂园满国环境董事长范满国对“三网融合”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三网融合”是指“环卫服务、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三个业务体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资源整合,节约资金,协调发展,助力垃圾分类稳健运行,助推无废城市全面构建,推动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融合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在居民小区里的垃圾分类督导房

那怎样做到“三网融合”呢?康洁科技集团焦治星这样说,“三网融合”的具体显现是“环卫工人在环卫服务过程中,进行垃圾分类宣传督导,实施再生资源和危废回收,助力城乡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城乡居民在垃圾投放过程中,将垃圾与再生资源等进行源头分类,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再生资源增量回收化。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在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和运营规范化管理过程中,保障垃圾分类过程中产生的低值可回收物全面回收利用,规范管理再生资源回收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的秩序、容貌,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水平,规范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管理”。

在笔者看来,“三网融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环卫服务企业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全面覆盖城乡的优势,让每一位环卫工人、每一个垃圾分类收集点都成为再生资源回收的“毛细血管”,使生活垃圾中绝大部分具有回收价值的物资,都能通过“环卫”这条“逆向物流”得以层层收集,最终在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得到进一步的精细化分拣,提高了附加值,增加了企业收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昌邑绿色分拣中心内景一角

值得关注的是,碧辉园满国环境的“三网融合”并不需要政府付费,它是依托环卫服务和垃圾分类体系衍生出来的一门再生资源“生意”,碧辉园满国环境董事长范满国称之为“纯粹的自由买卖的市场交易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分拣中心码成垛的啤酒瓶

当然,这同样也产生一个“痛点”,即传统的环卫人更加不会做再生资源“生意”,不明白再生资源行业的市场逻辑和盈利方式,这个问题,要么靠经验来的积累来解决,要么就引入“外脑”,摸索出一套合规合理的“多赢”合作模式。如何做好,仍须探索!

山东省昌邑市作为全国“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的起源地,这次又率先提出“三网融合”理念并成功在昌邑市落地实践,无疑是对环卫、对垃圾分类服务的又一次创新。如果能够将这一模式和成功经验进一步复制到全国,有望开启一个以环卫服务为载体的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的千亿级市场。

拥有覆盖城乡的环卫服务体系,是碧辉园满国环境实现“三网融合”的核心竞争力,但如果是一个垃圾分类企业呢?不掌握环卫服务体系的他们又该如何着手?

环卫科技网在今年5月12日的一篇文章中曾提出,“在硬刚厨余垃圾多年后,垃圾分类是时候考虑换个方向了,而生活源的再生资源回收,或许就是那个方向!”

这篇文章是写给垃圾分类企业的,标题是《》,还没有读到的朋友,请自行回顾。

或许,可以给垃圾分类“做减法”了!

近日,笔者和一位从事垃圾分类多年的老友聊天时注意到,他们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可回收物回收上。公司直接与地方政府签署“可回收物回收协议”,政府将辖区内的可回收物收集业务承包给专业企业,并由企业完成垃圾分类宣教等工作,同时无须政府付费。

这位朋友告诉笔者,之前如果要进入居民小区设置垃圾分类箱房,需要给物业缴纳5000-10000元的费用,现在在政府协议的支持下,可以免费进驻小区收集可回收物。

而且,他们的模式也不排斥当地原有的“收废”人员,企业给他们进行培训以帮助他们收集更多类型的可回收物。在不向他们收取任何加盟费用,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情况下,将他们发展成为再生资源回收的“毛细血管”,直接通过他们收购居民手中的可回收物,然后集中进入垃圾分类企业的分拣中心。

垃圾分类就这样成功的“化繁为简”,省去了各种花哨的中间环节,居民只要把能卖钱的卖给企业,企业向居民付费,完事!

随着大量可回收物进入分拣中心,当地的生活垃圾也成功的实现了减量化。

笔者理解或许未必准确,但以可回收物-再生资源为核心的“三网融合”确实把很多复杂的事情都简化了一门“生意”。

在垃圾分类的“前端”,其实就是一门向居民收废品的“生意”;在垃圾变身再生资源的末端,这又成为了是一门大宗商品的“生意”;环卫体系的存在,又让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的生意变得更加“丝滑”……。而当这一切都成为“生意”时,不同利益链条上的人反而更加容易形成共识,事情也变得更好处理了!

同时,环卫体系靠拢再生资源也让向来只会向政府伸手要钱的传统环卫服务,过渡成为初步具备自身造血能力的“三网融合”资源回收体系,对环卫企业来说,这是一次跨越,也是挑战!

对环卫人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干好环卫服务,还要会做好生意!

参考文献:

[1]《两网融合——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模式与路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 潘永刚 周汉城 唐艳菊,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0414/c1003-29212058.html。

编辑:ivy

发布:ivy

中环网声明

1. 凡标明“原创”或来源注明“环卫科技网”的文章,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2. 如需转载文章请联系:131 0541 5928(同微信);

4. 本作品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热线:0531-8260 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