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的最后一蕴,叫“识蕴”。五蕴的内涵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除色蕴外,受想行识都是心理的功能作用。色蕴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我们的色身;受跟想,就是我们的感受,了知、想象、思想等等,受、想是我们能够直接掌握的;行,是色身结合心理活动的受与想,在一段时间内连续变化的过程。色受想行的本质,是虚妄不实无常变化的生灭法,如果错认为真实,心心念念地去追求,一定会生出许多的烦恼。这些无常变异的法,当然不是修行的目标,反而是修行中要看破放下的。

“识蕴”有“了别”“了知”的意思,它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我们对任何境界,先是接触、分辨这个境界,之后才能有所感受,感受到是顺意的、还是违逆的,“受”需要我们对境界能有所了别,所以受的基础是识。“想”是我们的心对眼前的境界取相。取相,当然对境界就有分别,一切想,都有分别的作用,所以,想蕴本身也是以识蕴为基础的。“行”本质上是身口意连续活动的轨迹,行蕴当然也要以识蕴为基础。识蕴的本质也同受、想、行蕴一样,虚妄不实,剎那剎那变化无常。知道了这些,从此就不再执著识蕴六识,不会在生死之间牢牢地抱住它不放。

识蕴本身分成六个识;每个完整的有情众生都有八个心识。第七识跟第八识由于行相微细,要花很多的功夫才能够观行、才能够找到;如果了知六识无常的本质,了知六识“真正的灭尽”关系到解脱,这样才能进一步观行第七识的运作,然后才是怎么样找到本来具有的清净本心,也就是《金刚经》《心经》所说的第八识。所以,七识、八识,都是留在大乘法里详细地讲述。对于学佛的修行来讲,要先把解脱知见的基础打牢,要对五蕴的内涵有所掌握。

六识,即意识。它的前五个识,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这五种感官机制。在五种感官机制中,眼识是来分别与“色”,这些物质世界有关的,呈现在我们视觉区的色尘。眼识会看到色彩,明暗,大小,形状。眼识本身只了别显色,其他包括形色、表色、无表色则为与眼识同境界的意识所了别;由于不离于眼识的境界,一般人都会将眼识与意识对色尘的分别,认为是眼看见的。我们眼睛看到的色尘就是色彩、明暗、大小、形状等等;如果进一步分辨眼睛看到的东西,形状到底是完整的圆形,还是不很正的圆形,或形状跟金字塔的形状很像等等,这些关于形状的详细分别,就不是眼识所了别的,眼识看到的是第一手最直接的了别,而进一步详细的了别就是意识,所以,眼前这个东西的形状到底是什么样的,那是意识的了别。又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时候,除了直接看到肤色之外,也会看到表情、神态,气质,而这些表情、神态、气质,都不是眼识直接看到所能了别的,而是透过眼睛看到的直接资料,在我们的脑海里,由意识去了别表情、神态跟气质等。

耳识所摄取的境界,是声音的大小高低,这些是耳识了别的范围。对于声音来讲,意识所了解的范围,是判断音质的好坏与否,有没有走音,或是由哪一种乐器所发出来的等等,这些都是意识了别声音的范围。鼻识是嗅闻到是香的或是臭的,这是鼻识了别的范围。至于香尘,直接的就是鼻触,鼻识辨别的是香或是臭;对这个气味,除了直接的了别香跟臭之外,还进一步去分辨,是哪一个牌子的香水,或这个味道是不是代表了“家里面的瓦斯可能没有关好,必须要小心注意”等等,对香尘的进一步分别,当然不是鼻识了别的范围,而是意识在分辨。

舌识与味觉有关,所摄取的是酸、甜、苦、辣、咸等等。味觉也是如此,舌识所分辨的是基本的酸甜苦辣咸等等;可是,这个食物吃起来有多少这个味道的成分,是加了多少的巧克力,还是加了其他的东西,这些细微的了别,当然是意识。身识是触觉,是我们身体接触到的对象,是软硬,滑涩,粗细,冷热等等;都是身体在接触到外境的时候,引起的身识的了别。触觉也是一样,除了根本的粗细软硬涩滑冷热等直接的了别,还能分辨,触摸到的棉被丝的比例含量是多或少,棉被触感舒不舒服、是否合意等等,这些触的细分全部是意识了知的范围。

第六识叫意识。前五识都是个别感官机制,所得到的最直接、单纯的第一手境界资料,而对这些资料作进一步的分析,分别,就是意识的作用。六个识中,眼耳鼻舌身这五个感官机制,是我们跟外界接触的窗口,透过这些窗口得到直接、简单的感觉机制的分类;接下来,对这些从窗口进来的资料,由意识作精细的了别。意识是人类最可贵的资源;人类跟一切有情众生比起来,在五种感官机制上不见得优越;鸟类的视觉比人好得太多,一些动物的嗅觉比人类灵敏得太多。畜生道有情的意识,跟人类相较却相去甚远,就因为意识的缘故,才有古往今来的文明传承,所有的科学、文学、艺术等等,都源于意识。我们为了探寻生命的真相来学佛,在修学的过程中,所有的思惟、理解等,全部活动都在意识的作用范围里,对于我们来说,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到会觉得,意识就是我们存在的主要价值。

意识相较于前五识来讲,伶俐得太多了,我们所知的一切几乎都是由意识累积而来的;识蕴六识,都是六根接触了境界之后,才会产生的识。而意识的生起,同样是我们的意根第七识,接触到相应的法尘之后,直接使第八识生起了意识。总之,六识是由相应的六根,接触境界之后产生的了别作用。识阴六识每一识,都是因应境界,借根尘触为缘而由第八识生起的。只要您的心思够细腻,定力够好,不管是通过正确观察思惟的方式,或观行的方式,一定可以确认,眼前的境界是剎那剎那之间变幻无常的。六识都是因应现前境界而产生的,境界是变化的,六识也必然是剎那剎那生灭变化的。前五识的产生,须由五种感官机制来接触外境,而五种感官机制又是我们的色身产生的;我们的身体也是在剎那变化的。比方说,从眼睛看得见来讲,这会随着当天的身体状况等,产生看得见、看不见,或看得清楚、不清楚等等的差别,随着我们近视或老花的状况都会有所不同。可见,前五识的生起,不管是感官机制或是所感知的境界,都是剎那变化无常的。

“意根接触法尘而产生意识”意根所接触到的法尘,就是透过感官机制,接触到五尘进来之后,在心〔意〕里生起的境界,叫做法尘。在五尘上,五识无法了别相应的种种微细法。正因为有法尘的存在,我们才有心法对于现前的境界作详细的了知;法尘是缘于现前或当下的境界而产生的,所以法尘当然也是剎那剎那变幻不停的。既然如此,意根在接触法尘,使如来藏生起了意识,意识也必定是剎那剎那变幻不停的。意根本身也是剎那剎那变化的。六识都具有无常变化的特性,不是生生世世都能保有的“恒常主体”,更不是我们修行的主要目标。

六识还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在五种状况下会断灭。当我们熟睡无梦的时候,完全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识存在;因为睡觉的时候如果有意识的话,那就表示在作梦;既然睡得很熟没有梦,就表示没有意识存在了,这是可以观察到的六识断灭的一种情况。其他的,我们昏迷了,麻醉得很深的时候,昏厥的时候,六识当然也是断的;或进入正死位,或是入无想定,入灭尽定,这些状况下六识都是断了的。我们平常可以想到、观察到的,就是睡熟了或是昏迷不醒的时候,六识是断灭的,所以六识当然不是我们修行要追寻的目标。

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它每一蕴的特征就是无常变幻、会断灭;既然这样,五蕴本来就是假“我”,我们自己以为的“我”、所宝爱的“我”,真的就是无常、是会断灭的。我们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蕴我”不实,“虚妄、会断灭”的真相。

映日荷花别样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映日荷花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