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指1950年6月爆发于朝鲜半岛的军事冲突。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北、南双方的民族内战,后因美国、中国、苏联等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而成为了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导致300多万名平民死亡,另有约300万人成为难民。[1][2][46]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7月7日,美国借联合国名义,组织“联合国军”参战。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美军和韩军驱至釜山一隅。1950年9月15日,以美国军队为主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局势逆转。1950年10月,美军、南朝鲜军北上越过三八线,并推进至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人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25日赴朝参战。中、朝军队连续进行5次战役,把敌军从鸭绿江边逐回三八线附近。双方于1951年7月开始停战谈判。在谈判期间,美军先后发动多次攻势,均被粉碎。1953年7月27日双方在板门店签署《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一方与联合国军总司令另一方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1950年6月25日,“自律”的蒋介石像往常一样翻开自己的日记本,准备写下近几日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感,然而,蒋介石还未动笔,国防部政治部主任蒋经国突然闯进书房,神色凝重的告诉他,朝鲜战争爆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蒋介石又惊又喜,喜的是战争终于来临,他借此反攻大陆的机会来了,坏的是战争发生在蒋介石的铁杆盟友韩国身上,后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了当时的心境:“天赐韩战,最应感谢上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情况太过突然,蒋介石一时还没有想好下一步应该怎么做,于是当天中午,蒋介石在阳明山召开紧急军政会议,邀请国防部长俞大维、外交部长叶公超、陆军总司令孙立人等众多要职将领共同商讨对策。

经过4个小时的激烈讨论,蒋介石终于做出最后决定:国民党三军官兵立即停止休假与外宿,自6月26日零时起,全面进入紧急战备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6月27日,汉城在北朝鲜人民军的攻击下快速失守,惊慌失措的李承晚开始向美国等盟友乞求外援,其中也包括龟缩一方小岛的蒋介石。

接到李承晚的求救信号后,蒋介石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痛心疾首,他反复强调“中韩谊属手足,自应援救危局”,并在随后给孙立人下达命令,拟派第52军远赴朝鲜作战,责令孙立人在两日之内做好作战准备,具体的人员配置、装备以及辎重补给由孙立人全权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民党第52军是当时蒋介石手里现存的唯一完整的主力军,也是当时蒋介石手下最精锐的部队之一,把这支军队送到朝鲜战场,蒋介石确实是下了“大本钱”。

但蒋介石想要出兵朝鲜,光凭自己的意愿还不行,还得有美国的首肯,为了达成出兵朝鲜的目的,蒋介石又命令叶公超立即派人前往白宫面见杜鲁门,当面向杜鲁门传达52军驰援韩国的意愿,但杜鲁门并没有对此做出答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眼看大局将定,只差东风一缕,蒋介石非常着急,后又派何应钦抵达东京游说麦克阿瑟,希望麦克阿瑟帮忙实现其出兵朝鲜的意愿,为表诚意,何应钦还向麦克阿瑟承诺,部队在五天内即可动身,抵达朝鲜战场后,这些人也将由麦克阿瑟任意指挥。

尽管麦克阿瑟对蒋介石出兵的意愿十分支持,也愿意助蒋介石一臂之力,但却始终没能改变杜鲁门的心意,对于蒋介石的“请战书”,杜鲁门一直置若罔闻,不予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鲁门之所以会有如此态度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实际上,当蒋介石的请战意愿传达给杜鲁门之后,美国政府就已经对此做过激烈讨论,在杜鲁门召开的关于是否同意蒋介石出兵的会议上,国务卿艾奇逊第一个不赞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艾奇逊担心的情况有三点,一是蒋介石龟缩的小岛本就缺乏自保能力,所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才会第一时间赶过去,现在让被保护的蒋介石政府调兵去支援韩国,这种做法就是自相矛盾。

二是艾奇逊担心如果蒋介石有所行动,中国大陆也会介入其中,这样的话会使战争牵扯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得不偿失。二是艾奇逊担心如果蒋介石有所行动,中国大陆也会介入其中,这样的话会使战争牵扯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得不偿失。

而第三点则是艾奇逊对蒋介石的军队信心不足,中国内战期间,蒋介石的军队连战连败,美国政府早已对其失望透顶,艾奇逊觉得,这样的军队即使到了朝鲜战场,对美军的帮助也是微乎其微的。

艾奇逊的理由有理有据,句句戳中杜鲁门的痛点,因此会议结束后,杜鲁门委婉拒绝了蒋介石的请战意愿,命令其原地待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第一次请战未能得到批准,但蒋介石并未气馁,为了找到机会上战场,蒋介石时刻关注着朝鲜局势,终于在不久之后,他的第二次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