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自从1927年离开家乡韶山闹革命后,就一直没有回去。在这期间,毛主席一有机会就打听家乡的情况,还和亲朋好友取得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韶山的父老乡亲都盼着毛主席能够回去看看。只要有人去北京,就会叮嘱他:“请给毛主席带句话,乡亲很想念他老人家,希望他能回去看看!”

盼星星盼月亮,这一天总算来了……

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回到了韶山!

当乡亲得知毛主席回来后,消息顿时传遍了十里八乡,百姓都争着要来看看毛主席,如果能和毛主席握个手,心里已经很开心了。要是能和毛主席说上几句话,就更知足了。

32年了,毛主席再次回到韶山,自然要拜访亲戚,避免不了还要看望乡亲。毛主席和乡亲交谈得十分开心,询问家乡这么多年来的变化,问问他们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毛主席在和一位妇女聊天时,突然看见她脚上穿着一双黑皮鞋,于是问道:“你贪污不贪污?”

毛主席为何要这样问呢?那位妇女又是谁?后来怎么样了?

这一切还要从主席回韶山说起……

6月25日下午,三辆小车从长沙出发,经过湘潭,一路朝韶山而来,车上坐着的自然是毛主席一行人。

临行前,毛主席就对负责安全工作的罗瑞卿定下了三条规矩:一、不要派干部去韶山,特别是不要派公安人员去;二、在行动上给予自由;三、到了韶山要让我广泛接见群众。

俗话说:近乡情更怯。一路上,毛主席心情很不平静,快到韶山时,毛主席特意让司机开慢点。他看着车窗外的风景,微风吹过,泛黄的稻田飘荡了起来……

几个老乡在田野里耕作,看见几辆小轿车开来,都停下了手里的活,看着毛主席一行。毛主席挥了挥手,心里无比惬意,家乡一切都是美好的,连空气都显得格外清新。

下午五六点钟,车子开到了韶山招待所,因为毛主席来得突然,加上事先打了招呼,不要惊动乡亲,不要搞欢迎仪式,在招待所等待毛主席的,只有省委书记周小舟、韶山的村干部和几名老人家。

车子停稳后,毛主席走下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和在这里等候的人一一握手,并且用韶山话说道:“乡亲们好!”

回到韶山,毛主席显得很开心,一到住的地方,他就开起了玩笑,对陪在身边的韶山招待所党支部书记毛伟昂说道:“你去帮我把你们这的‘山神’请来。”

毛伟昂愣了一下,随后明白了,笑道:“好的,主席。”

不一会儿,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赶到了毛主席的住处,一见到毛主席,毛继生立即上前握手,激动地说道:“1954年我代表家乡人民去北京看您,您就说想回韶山看看,乡亲们盼了这么久,没想到如今您真的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毛主席

寒暄过后,毛主席就向毛继生询问起家乡的情况,从家乡的农业生产,到乡亲们的衣食住行,再到亲朋好友。大致了解后,毛主席感慨道:“这次回来要和乡亲们好好聊聊,还要请大家吃个便饭。”

这天晚上,毛主席心情很激动,先是和当地干部聊生产,接着又和警卫员拉家常,深夜还批阅了文件,一个晚上毛主席几乎就没怎么睡。

第二天一早,招待所后面的山林还处在一片静谧之中,毛主席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很早就起来了。洗漱一番后,就带着秘书、警卫员走出了招待所。

正在招待所值班的服务员马宝荣听见外面有说话的声音,就想着出来看个究竟,没想到竟然看到毛主席,她欣喜地跑上去,叫道:“毛主席好!毛主席好……”

因为过于激动,她一时说不出其他的话,毛主席和马宝荣握了握手,问道:“小鬼,你是哪里人啊?”

“主席,我是湘潭花石人。”

“哎哟,那我们还是老乡咧。”毛主席高兴地笑道。

马宝荣看见毛主席身边只带了秘书和警卫员,突然想到了什么,急忙说道:“主席,我去叫人来。”

说完就匆匆离开了。

毛主席继续往前走,来到前坪,发现有几个学生正在晨读,小孩子看见了毛主席,一开始还以为是幻觉,揉了揉眼睛,再三确认后才发现不是做梦,随即大声呼喊:“毛主席万岁!”

说完,他们就跑过来跟毛主席握手,又回到学校告诉了老师、同学。一时间,“毛主席回来了”的消息传遍了韶山,各条小路上都涌出了群众,他们纷纷前来欢迎毛主席。

毛主席很快就被乡亲包围了,毛主席走到哪,哪里就是一片欢腾!

跟乡亲交谈了一会后,毛主席走出了前坪,踏着山道往南岸方向走去。看这样子,毛主席是要上山,果然,他对警卫员说道:“去找一根棍子,给我当手杖。”

警卫员马上就去寻找了,可这一时之间去哪找呢?虽然一眼看过去,附近都是树,但新鲜的棍子节疤多,油汁多,还笨重,都不合用。警卫员显得有些懊恼,怎么没想到给主席准备一根手杖呢?

没办法,只好去乡亲家里看看。警卫员来到了旁边的谢家屋场,向几位群众问道:“乡亲们,你们家里谁有棍子,可以当手杖那种。”

汤瑞仁一听,有些惊慌失措,她赶紧来到屋里,在门后面拿了一根成色较新、比较合手的竹棍,这是她用来踩田的,拿出来后递到警卫员面前,紧张地问道:“这样的棍子,行吗?”

警卫员试了试,感觉挺顺手的,表示可以,这根棍子后来毛主席就拿着上山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毛主席拄着手杖

接过警卫员递来的棍子,毛主席就往南岸的山上走去。这时,被马宝荣叫醒的招待所人员已经赶到了,默默跟在毛主席后面,谁也不知道毛主席要去哪。

直到一位省公安厅的同志说道:“这是去毛主席父母墓地的路。”

没走多远,毛主席在一处新修过的坟墓前停住了,他从随行人员手里接过刚采集的松枝,恭敬地放在了坟墓前,然后三鞠躬。

看着父母的坟墓,毛主席默念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毛主席在墓前站了许久,毛继生上前问道:“主席,要不要把坟墓修一下?”

“不用了,填一下就好,每年清明节你们帮着培培土!”毛主席有些落寞地说道。

祭拜完父母后,毛主席拄着那根棍子准备下山,因为山路狭窄,又有些路滑,警卫员赶忙走到毛主席身边,打算扶着他下去,结果自己反倒跌了一跤。

毛主席看着警卫员笑道:“要扶的人没跌跤,扶我的人却跌了跤。”

毛主席一席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下山后,毛主席又来到了谢家屋场,坐在了一户人家的长板凳上。这户人家的主人名叫毛霞生,是生产队的队长,此时他正在田里干活。

有人赶紧跑到田里叫他:“毛主席都去你家了,你还在这里干什么?”

毛霞生一听这话,哪里还有心思干活,放下锄头就跑回了家。还没到家,就看见屋前屋后围满了人。他也没顾及那么多,刚从田里回来,直接就去见了毛主席。

毛主席见到他的时候,发现他穿着一条蓝布短裤,一件黑布扣衬衣,脚上也没穿鞋,还带着点田里的泥巴,一看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毛主席见到毛霞生很高兴,他就喜欢和这样的农民交谈,连忙对他说:“过来嘛,坐这儿。”

说着就指了指身旁的一张凳子,毛霞生还有些不好意思,在乡亲们的鼓励下,他才慢慢走到毛主席旁边坐下。

毛主席递给他一支“珞珈山”香烟,并帮他点火。两人就开始唠家常,毛主席先是询问他的名字,在聊天的过程中,毛主席得知他是毛福村的儿子,大笑道:“哎呀!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毛主席

毛霞生一听,也惊讶得不行。

毛主席得知他是生产队队长时,又询问他们队的生产情况:“你们生活怎么样?”

毛霞生是个地道的农民,有啥说啥:“托您老人家的福,土改的时候我们都分了田地,现在生活是越来越好。”

“托我什么福,我人在北京呢,能帮你们什么忙?”毛主席幽默地答道。

毛霞生连忙说道:“托您的英明领导啊!”

毛主席来了毛霞生家里后,附近的百姓都赶了过来,顿时就把他家里围了个水泄不通。之前给毛主席手杖的汤瑞仁抱着孩子,也挤在人群里。

毛主席看见她后,问道:“这位抱孩子的妇女叫什么?”

韶山的一位干部答道:“她是‘四道士’的媳妇,叫汤瑞仁,是韶山第一个互助组的成员之一,她的爱人,毛凯清参军去了,是我们韶山的婶婶。”

毛主席一听,瞬间就明白了:“我晓得,毛家他们辈份是最大的,我们家是最小的。”

毛主席对汤瑞仁招招手道:“过来说话!”

汤瑞仁抱着孩子过来后,毛霞生跟主席解释道:“她是我弟弟的媳妇。”

毛主席一听点了点头,随即问道:“你这个汤,是不是芋头汤的汤?娘家很远吧?”

“是的,主席,娘家在如意亭,也就一个早上的路程。”汤瑞仁笑道。

一听这话,毛主席摇了摇头:“我记得如意亭没有姓汤的,宁乡倒是有个汤家湾,要不你就是从那搬过来的吧?”

旁边的人都没想到,毛主席离家三十多年了,居然对家乡的人名、地名还这么熟悉。

汤瑞仁马上答道:“是哩,我就是那的。”

毛主席还详细问了汤瑞仁家里的生活,包括她家里的老人、田地收获如何、够不够吃等等。

毛主席又问她:“你在村里是做什么事?”

聊了这么多后,汤瑞仁已经没了一开始的拘束,慢慢也变得健谈起来:“我就是一个‘火头军’,在村里的公共食堂做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公共食堂

毛主席笑道:“那你不错哩,饭菜都怎么做啊,主要吃什么?”

“报告主席,一个萝卜我能做出很多花样,有萝卜干、萝卜丝、萝卜叶、清炖萝卜……”

毛主席哈哈大笑,对汤瑞仁竖起大拇指:“哎呀呀,你真能干,都快成烹饪大师了。你在为大家做好后勤服务,集体发展要给你记一功咧!”

汤瑞仁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毛主席接着问她爱人在哪里参军,汤瑞仁答道:“在东北,当连长,之前还参加了抗美援朝。”

“哟,那你还是个军官太太嘛!”毛主席的一句话让在场的人都笑了。

突然,毛主席瞥到她脚上穿着一双黑皮鞋,又问道:“你贪污不贪污?”

汤瑞仁一听毛主席这话,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脸一下就红了,马上反驳:“主席,我不贪污!我在韶山响应您的政策,闹土改分田地,还和其他人办了全县第一个妇女互助组,县里还奖励我们一头牛,我现在是团支部的负责人。”

汤瑞仁以为毛主席是在责怪她,马上澄清,表示自己政治正确,思想进步。谁知道毛主席就是一句玩笑话,她却回答得很认真。

毛主席被她逗笑了:“不贪污就好,你是军人家属,要好好干革命,为人民服务,当一个好军属。”

看着汤瑞仁怀里抱着一个孩子,毛主席又问她:“这个细伢子叫么子名字?”

“叫毛新飞。”

“他爸爸是个解放军,长大后也叫他去当解放军。”说着,毛主席伸手就要抱这个孩子。

汤瑞仁有些激动,一时之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忙跟3岁的儿子说道:“快叫主席爷爷。”

毛主席一听连忙摇头:“叫不得哦,论辈份,他还是我的叔叔呢!”

一听这话,满屋的人都笑了,汤瑞仁也笑了,没多久就从主席手里接过了儿子。

就在毛主席和乡亲们随意交谈的时候,随行的女摄影师侯波迅速按下了快门,记录下了这一融洽的场景,也就有了那张名为《领袖与乡亲》的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毛主席和毛霞生、汤瑞仁(抱孩子者)

毛主席在毛霞生家里坐了半个多小时,然后才起身离开。当他走到门外,看见许许多多的乡亲,他和乡亲们一一握手。

对于家乡人,毛主席从来不叫什么同志,显得很生分。他都是叫别人的外号,还询问了“土地老倌”、“牛三鞭”等几位老人,得知他们已经不在了的时候,毛主席深深叹了一口气。

走过毛霞生屋前的池塘,就来到了毛主席的故居。毛主席回到自己家,显得非常开心,看了父母的卧室,还仔细看了父母的遗像,他把故居的每个房间都走了一遍,时不时指指这,看看那,还向随行的人介绍自己家的某样东西。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对毛主席来说,在韶山的这几天弥足珍贵,但对乡亲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呢?

6月27日,吃过午饭后,毛主席就要离开韶山了,乡亲知道了这一消息,纷纷赶到招待所送行。

汤瑞仁抱着儿子也来了,她多想再和毛主席握一次手,说几句话,哪怕就是多看毛主席几眼,那也知足了。

可来送行的人太多了,乡亲挤满了招待所外面,公社干部不得不把乡亲分成两排,队伍从招待所一直排到了公社机关,长达两华里。

毛主席出来后看到乡亲这么热情,一一和他们打招呼,先从左边的队伍握手,一直到左队队尾,然后从右队队尾握手到队首。

汤瑞仁抱着儿子站在左队队首,和毛主席握完手后,她心里太激动了,很想再和毛主席握一次手。于是,她从左队队首又站到了右队队首。

当毛主席再次来到她面前时,认出了她,笑着说道:“我们已经握过一次手了,这是第二次了,这怕是我握过最多的一次了。”

毛主席前前后后和三百多名乡亲握了手,花了两三个小时,还是在公社干部的再三解释下:主席下午要去长沙,天晚了车就不好走了。

乡亲挥挥手和毛主席告别,一直到毛主席的车子开出去好远,都看不到车子了,人群才慢慢散去。

告别了毛主席后,汤瑞仁心里依然非常激动,跟毛主席交谈的画面时刻萦绕在她的脑海。毛主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她都记得非常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汤瑞仁老人

特别是毛主席在离开毛霞生家里时,对汤瑞仁说道:“中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这句话汤瑞仁记了一辈子,也影响了她的一生。

汤瑞仁出生于1930年,她家和毛主席故居只隔了一个池塘,对于毛主席,她不仅有一股崇敬之情,还有一种天然的情感。

解放前,由于国民党军阀和土匪为祸乡里,到处都不得安生,加上有几年发生了灾荒,她不得不跟着家里四处讨饭。新中国成立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汤瑞仁觉得,是共产党救了她,是毛主席救了她。解放后,她参加了韶山第一个妇女互助组,还加入了民兵,之后又进入初级社。

正是因为自己小时候受过苦,所以汤瑞仁就想着,如果有一天自己赚到钱了,一定要帮助别人。

1984年,她开始卖绿豆稀饭和纪念品,没几年就成了“万元户”。赚到钱后,汤瑞仁就资助了20个贫困的小孩上学。从那个时候起,捐资助学就一直没有停过。

1987年,汤瑞仁创办了毛家饭店。那张毛主席和她、毛霞生一起拍的照片,一直挂在饭店最显眼的位置,在照片下面还写着一句话:1959年6月26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我们亲切交谈、合影。

汤瑞仁想要以此告诫自己,要永远记得毛主席,记得他老人家的功绩。不只是照片,汤瑞仁的胸前总是别着一枚党徽、一枚毛主席像章,而且她的衣服都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党徽和像章不只挂在身上,还时刻挂在心上!

创办毛家饭店后,生意越来越好,富裕起来的汤瑞仁没有忘记毛主席的教诲,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她的饭店在全国开了两百多家,解决了大量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还积极上缴税收。除此之外,她还做了很多好事,资助了上千名儿童上学,收养了上百名孤儿。

因为她的丈夫、儿子都曾参军入伍,所以对于部队官兵,汤瑞仁也很关照。一开始,她只是帮战士做一些洗刷、缝补的活。

创办毛家饭店后,她就规定,每年新兵入伍都要招待他们来店里吃饭,老兵退伍也会受到热情款待。对于就餐的老红军、老革命及残疾军人,汤瑞仁不仅热情服务,还餐费全免。

有一年,山上一户人家房子发生了火灾,家里基本都烧没了。汤瑞仁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去帮忙。忙完后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看到儿子、女儿身上的棉衣、棉鞋,当即让他们脱下来,然后送给那家的小孩子。

一听要脱掉自己的衣服,汤瑞仁的儿子一下就哭了,汤瑞仁指了指房顶:“我们还有房子住,他们连房子都没有了,比我们更冷。”

汤瑞仁从一个讨饭的女娃娃,变成一个企业创始人,这中间经历了太多,她心里感谢党,感谢毛主席,所以当她富裕起来,有了能力后,力所能及去帮助他人。

在她的心里,一直记得毛主席的那句话,也一直记得毛主席那年夏天跟她的交谈,她把毛主席的话一一记在心里。

“毛主席领导我们翻了身,邓小平领导我们致了富!”汤瑞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他人介绍两位伟人的丰功伟绩。

她把老一辈人那份朴实、勤劳与关怀传承了下来,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