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楚姜 编辑:肖敢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24年前,22岁的上海姑娘春妮进入北京电视台工作。

12年后,她创办了一档以主持人命名的全景式戏剧情境访谈节目《春妮的周末时光》。

节目开播以来,春妮采访了近千位社会各界知名人物。情境化的访谈内容、生动活泼的互动方式,让《春妮的周末时光》一直保持着很高的人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今年《春妮的周末时光》也12岁了,“12”这个数字对春妮是如此独特,人生有几个“12年”?

如今,春妮仍是那个步伐轻盈、眼神明亮的她,却又多了份岁月打磨后的莹润与知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用三颗“心”认真做好节目

2024年4月,春妮来到国家话剧院采访正在全国巡演的话剧《苏堤春晓》的主创人员田沁鑫、辛柏青、苏青。整个访谈,春妮的节奏把握得行云流水,所有采访问题都烂熟于心。专业精神与职业素养,令人称赞。

“主持人要有‘好奇心’,它是指你愿不愿探究了解一个人的故事。”春妮说道,“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别的主持人问一个短短的问题,就能让嘉宾愿意敞开心扉呢?”

春妮总是带着禀性里做事不惜力的干劲,任何高强度的工作,到她这里也是春风化雨,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她认真说道:“我对自己一直有一个要求:不带一片纸上台。所以一旦上了台,我能依赖的只有之前为节目做好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几年,《春妮的周末时光》又推出了不少非常有影响力的系列节目,比如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频道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特别推出“赓续中华魂”主题节目《春妮的周末时光——典籍之光》,以具有代表性的典籍为载体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手稿,是国家图书馆的001号藏品,当春妮看到这本穿越千年的真迹时,不禁热泪盈眶,它得经历多少战争和自然灾害,才能来到她身边。“做传统文化系列节目,能近距离和最珍贵的文物接触,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同时也需要用更多时间去查阅资料。”春妮说道。

为了对典籍进行科学专业的电视表达,《典籍之光》节目组与国家图书馆达成合作,前期花费了半年时间,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严格把关、细致打磨节目中所呈现的典籍解读相关内容。长时间的节目准备,类似于园丁日夜不辍、辛勤地耕耘,才能让一朵亲手植下的“花”开放。

“所以,主持人想干得长远,需要有一颗‘清净心’,能心无旁骛地不断做功课。”春妮笑道,“准备节目的工作量很大,所以做这一行更需要一个好心态,要有颗‘欢喜心’扛住身体上、心理上的累。我想,就算很多事因为时间、空间受限无法圆满,但做好自己该做的,享受当下就好。”

《春妮的周末时光》团队里大多数成员都是从节目初创时就在的。伴随着节目的成长,组里的小伙伴们,也从单身,到结婚,再到为人父母。其中也包括春妮自己也有了新的角色。

“无论你处在哪个‘角色’,都得担起自己的本分。我是独生女,爸爸妈妈都跟我住在一起,我就需要把老人照顾好;我是妻子,就要料理好家务,为家营造一个非常轻松包容的氛围;我是妈妈,就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春妮永远的“定海神针”便是“做好本分”,工作如是,生活中其他身份亦如是,“我当了妈妈之后,希望孩子长大后看我的节目说,‘妈妈,你做的节目真的很有意义’!”

而正如种子能开花结果,生长的过程须得自在放松。春妮一路走来获得的种种成就,是基于成长路上,家庭不断给予的信任和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爱是给予、关心、尊重

1996年,北京广播学院(现称中国传媒大学)在上海没有设置面试点。春妮父母不希望给她的青春留遗憾,前往重庆参加了当年的广院面试,而她也成了北京广播学院那年在上海录取的唯一一名学生。“儿行千里母担忧”,其实春妮父母更希望她考离家近的大学。

“没关系,女儿你想读广院就去读,你去哪儿,家就在哪儿。”春妮的父母对她这样说道。他们总是给予女儿温柔的自由,愿女儿遵从本心成长。

“我非常感谢父母从小到大都很信任我。我当了妈妈后,更觉得他们真了不起。”春妮上中学时参加了各种课外活动,每天都要做功课做到很晚。父母从不会说她,顶多会问她一句,饿不饿,要不要给你下碗面条。

“我的房间什么时候关灯了,我爸才会关灯休息,”春妮笑道,“他无形的陪伴让我意识到,我一定得提高效率,因此,我的学习成绩从没有因为参加课外活动而下降过。”

春妮母亲是一个乐天派,永远乐呵呵的,“没事”是她的口头禅。医生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心理暗示,让她几次从鬼门关闯过,化险为夷。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投射了父母的影子,春妮母亲的大气爽朗,也完美地遗传到了春妮身上,让她有种蓬勃向上的飒爽范儿。

春妮说:“我父母两个人的价值观高度契合。之前我家在外租房子,退房时我爸把房间里里外外收拾得一尘不染,房东看了后特别感动地说,真希望再租房子给你家!我的父母都特别考虑别人的感受,对我的影响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广院的春妮收获了一生最好的友谊。她和月亮姐姐以及其他大学同学拉了个微信群叫“后台硬”——因为她们永远是彼此最坚强的后盾,无论大家处在人生哪个阶段,都陪着彼此一起度过。

我想,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友谊,是因为彼此有替他人着想的善良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度量。

春妮的丈夫刚强也是她的校友。在《你好,生活》节目里,他说,“我遇到春妮,就是遇到了‘天花板’”,对妻子发自内心的欣赏与爱意,都要溢出屏幕了。

春妮钦慕苏轼和王弗的感情,若能“不思量,自难忘”,一定是因为心灵的同频共振,若苏轼是“高山”,那王弗一定是“流水”。琴瑟和谐互为知音,能在关系里舒适做自己,是春妮向往的爱情。

春妮也想对正在择偶的女孩们说,如何选择一个人,要看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尤其是对方最生气时的样子,你能否接受

聊起如何经营幸福的婚姻,春妮分享道:“非原则性的问题,都可以慢慢在婚姻中磨合。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既然自己也不完美,那就不能苛求别人。我在家会鼓励大家自由地做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刚强很喜欢弹琴,却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春妮怀孕的那年,他想把钢琴捡起来为宝宝做胎教,却有些顾虑迟迟没有行动。春妮便想办法让刚强的梦想得以实现。

“他说他不会钢琴的指法。我说没关系,我给你找带指法的琴谱。”春妮笑道。在她的帮助和鼓励下,刚强开始从早到晚刻苦地练习弹钢琴。刚强不能边看琴谱边弹,于是他便背熟了琴谱再弹。

“我真的很佩服他,我对他说,你比考级的孩子还用功呢!”春妮肯定地说道,而刚强花了4个月时间,终于熟练掌握了肖邦的《小夜曲》。

那时保利剧院刚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美文朗诵会,刚强被邀请去主持,他就先弹了首《小夜曲》再站起来主持朗诵会。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那木拉校长也在,她听后惊叹道,刚强不可能只学了4个月钢琴。

后来,刚强和张昊辰一起合奏了舒曼的《梦幻曲》。网络上的很多短视频都拿他鼓励琴童,还强调一个人即使到了40多岁也可以自学钢琴。在刚强身上,春妮看到了一个人专注做好一件事情的努力。

03

爱是唤醒生命力的力量

春妮的儿子刚好今年5岁,马上就要上小学,被春妮的朋友们调侃“万里长征才出县城”。

春妮夫妇培养孩子的原则是,尊重孩子的想法。春妮希望可以像父母一样,让孩子顺应自己的心性发展。她和刚强也商量好了,原则性的问题由他们为孩子把关,剩下的让孩子自由生长。

比如在刚好上兴趣班这件事上,他们会提前问他愿不愿意上兴趣班,愿意周几上;买衣服,也会让他选。他现在一眼就可以判断这件衣服适不适合自己,春妮问他有理由吗?他说这是直觉。春妮父母的爱如同阳光雨露,滋养着她的成长,春妮也用这份爱滋养着自己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长最大的意义,是父母陪伴孩子自由探索人生。刚好兴趣广泛,很喜欢上体育类课外班,比如足球、篮球、轮滑等。他还十分喜欢画画,得过绘画比赛幼儿组的一等奖。

前不久,春妮陪他看围棋,他居然可爱地背出了“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春妮想孩子是对围棋有兴趣的,便在网上给他找了几堂免费围棋课,陪着他一块儿上课。刚好学习得非常专注,还明白了什么叫“举棋不定”“棋逢对手”。

“他最近的兴趣是在家玩世界地图的拼图,我说妈妈要出国去安哥拉,安哥拉在地图上哪个地方?他就会马上指给我。”春妮只要提起刚好,声音便变得更加温柔,“有人问我,为什么刚好记忆力这么强。其实每个孩子的潜能远远要超出我们的想象。孩子的身上,有很多不可思议,爸爸妈妈适当引导,一定会有惊喜的反馈。”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教材”。刚好在家里看到爸爸妈妈准备节目时会记笔记,现在小家伙也总喜欢写写画画,对文字感兴趣,目前认识有上千个字了。

在晚上睡觉前,春妮一家会其乐融融地轮流读一句刚好的故事书。在重视学习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刚好也经常妙语连珠,有一次春妮陪他玩游戏,两人却对游戏的步骤有分歧,他对春妮说:“妈妈‘夏虫不可语冰’。”

还有一次,刚强一个人在家带刚好,春妮叮嘱丈夫只能给儿子吃一半巧克力。结果刚好对爸爸说:“妈妈教过我,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刚强不知道怎样反驳他,就让他把巧克力全吃了。

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是从童年时代得到的最可贵的礼物。有了孩子,春妮才发现,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远超成年人的想象。“有一天,外面下雪了,他对我说:‘妈妈,我摘一朵雪花送给你。’那种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我想,只有孩子才能讲出来。”

“当了妈妈以后,我感觉我的世界更广阔了。”春妮笑着说道。如果说爱是一个人和世界连接的纽带,那爱必然也是对生命经验的扩大。当你爱得越多,你的爱也就变得更包容、庞大。

弗洛姆说:“真正的爱是在对方身上唤起有生命力的东西。”家人的爱、爱人的爱、朋友的爱都是如此。

人生路漫漫,爱让一个人不会忘记来时的路,爱也会坚定一个人前行的方向。

曾经的春妮,被爱成就了自己;未来的春妮,生命的质地必然也会因为爱,愈益丰厚。

本文摘自《婚姻与家庭》杂志 2024年6月上

原标题《春妮:给予爱和自由,生命一路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