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都知道中国的文物数量众多,其中也不乏有一些稀世珍品,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有着各自的价值,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而因为战争和走私等原因,致使我们国家很多的文物流失在海外。
1860年火烧圆明园事件,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在园内大肆掠夺,为了掩盖他们的强盗行径,下令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数日不熄,在这期间他们不停往外搬运圆明园的奇珍异宝,搬不动的就地砸烂,根本不需要抢,因为这里仿佛有拿不完的宝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导致我国大量文物流失的不止这一次,我们先来看看这十件流落海外的文物吧,每一件都称得上稀世珍品
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的开头就是: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悠久最璀璨的文明。
10:大明永乐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明永乐剑是中国古代的一件珍贵文物,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这把剑是明成祖朱棣为了加强与西藏的联系,赠送给西藏活佛的礼物。
这把剑的剑身由不同材质的钢铁折叠锻打而成,中间有剑脊增加了剑的强度,剑柄为铁鎏金,上面有精美的明式装饰和佛教纹饰。
永乐剑制作于明朝皇家兵器工坊,工艺繁复,被誉为“十五世纪初中国宝剑的巅峰之作”。它不仅是一件精湛的工艺品,也是明朝与西藏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然而,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时,永乐剑被掠走,流失海外,这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
它现藏于英国皇家军械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9:大英博物馆-光绪帝少年时期龙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绪帝少年时期的龙袍是在他登基时特制的。由于光绪帝登基时年仅四岁,还未量身定制过龙袍,而制作一件新的龙袍需要5-8年的时间,为了能让小皇帝在登基大典上穿上合身的龙袍,工匠们只好将同治皇帝的龙袍拦腰剪短,只留下上半部分,再把下部分剪过的部分经过修饰和缝补,改成适合小皇帝穿的龙袍。
这件龙袍在光绪帝登基大典后被收入库房,之后便下落不明,专家们也没有再见到过实物。
而图片上这件是大英博物馆里的,注解说明部分贴了一张据说是光绪少年时期的照片,但是真实性有待考定,只能作为参考。
8:大英博物馆-点翠圣旨奉天诰命凤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翠圣旨奉天诰命其中,圣旨装点冠顶,奉天、由满满的点翠与宝石珍珠构成,极其奢华。其特色是在冠顶装饰圣旨,奉天诰命分列两旁,以此彰显主人的尊贵荣光。
点翠工艺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传统技艺,它以翠鸟的羽毛为主要材料,通过镶嵌、粘贴等方式,将羽毛装饰在金属或其他材料上,形成精美的图案和纹饰。由于翠鸟羽毛的稀有性和珍贵性,点翠工艺制作的器物通常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然而,由于翠鸟数量的减少和保护动物的需要,点翠工艺已经逐渐被其他工艺所取代。
目前,点翠圣旨奉天诰命凤冠收藏于英国苏格兰国立博物馆,曾在大英博物馆展出。
7:大英博物馆-龙纹琉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英博物馆中国馆,一进门正对面就看到这里陈列着的龙纹琉璃,这组琉璃砖曾是山西寺庙屋脊上的装饰品,由20块珐华彩釉面高浮雕明代琉璃砖构成,装饰带上四条充满活力的蓝黄釉山爪龙在莲花与牡丹之间穿行嬉戏,精致细腻,栩栩如生。
曾在清末时被人盗取,为了方便运输又被切割成20块,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存在丢失情况。
2006年,香港收藏家何鸿卿在伦敦拍卖行拍下了这20块明代龙纹琉璃,并将其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
并且应该还存在另外一组与之对应的龙纹琉璃,目前还未被发现。
6:大英博物馆-玉面神人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面神人像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座人像,现藏于大英博物馆。这件玉面神人像极可能发现于湖北省石家河遗址群,据推断是巫师通天时所佩戴的面具,代表着当地尊奉的神的形象,为宗教祭器,是神权的象征。
玉面神人像青黄色玉质,造形为外拱内凹的正面人首,头戴高冠,冠面雕琢浅浮雕兽面与平行线纹,双耳上方以勾转镂空凸显冠帽的边沿,人面部份以浅浮雕阳纹构成五官,具有臣字大眼和獠牙,双耳戴环,颈部以下光素无纹,是龙山时期人面玉饰的特色。
与同时期良渚文化及红山文化的玉器相比较,这件玉器在工艺上以剔地阳纹为特点,工序复杂,技艺更胜一筹。
5:水月观音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代木雕水月观音像,是一尊中国古代木制彩绘观音造像,为辽代或金代文物,现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的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
这尊观音像头戴宝冠,颈戴璎珞,斜披帔帛,下身着裙,面带微笑,注视左下方。观音右腿弯曲,左腿自然下垂踩在莲花上,右臂搭在右腿上,左臂撑在岩石上,成游戏坐,一派怡然闲适之态。
水月观音象征着智慧、慈悲和救度。水和月都具有无常、虚幻的特质,暗示着世间万物的无常和虚幻,提醒人们不要执着于物质世界的表象,而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该雕像被称赞为“现存的中国最壮观的雕像”“宗教和美学的胜利”,也被媒体称为“三十件在美国公众机构中最好的作品之一”。为展出此像,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专门开辟出一个空间,名曰“中国庙宇展厅”。
4:清乾隆四年金瓯永固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金瓯永固杯,这件金杯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金质,鼎式,圆形,直口。口沿錾回纹一周,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满錾宝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红、蓝宝石为主。两侧各有一变形龙耳,龙头上有珠。三足皆为象首式,象耳略小,长牙卷鼻,额顶及双目间亦嵌珠宝。
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每年新年凌晨子时,皇帝会在养心殿明窗,把金瓯永固杯放在紫檀长案上,在杯中注入屠苏酒,然后亲自点燃蜡烛,提起毛笔,书写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语。
1860年,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将庋藏其中的金瓯永固杯掠走。后来,这件金杯被英国军官杜潘上校掠得,随后在1872年的巴黎杜鲁欧拍卖行上被拍卖。华莱士爵士在拍卖会上购得这件金杯,现藏于伦敦的华莱士收藏馆。
3:大英博物馆-万寿山清漪园玉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寿山清漪园玉玺是乾隆为纪念清漪园的落成而制作的玉玺,由一块上等的青玉质玉料打磨而成,印纽上是威风凛凛的圆雕交龙,鳞片细密,爪须生动,腰间有一条明黄色绶带穿腹而过,尽显皇家气派。
玉玺底部的印文为篆书“万寿山清漪园”,四面刻有乾隆御题的《万寿山清漪园记》,是乾隆皇帝的私印。这枚玉玺是乾隆十分喜爱的印章之一,保存得十分完好。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破坏,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改名为颐和园。如今,这枚玉玺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2:大英博物馆-点翠屏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英博物馆在2023年5月18日开展的《晚清百态》特展中展出的一件点翠屏风。这件屏风是由丝织刺绣和点翠工艺结合制作而成,整面屏风上坠满了靓丽的蓝色,极其奢华,工艺和审美都堪称无价之宝,令人一眼震撼。
点翠是中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色彩鲜艳、华丽夺目,且永不褪色。
1:大英博物馆-嘉庆帝龙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英博物馆的“晚清百态”特展中,有一件嘉庆皇帝的龙袍。这件龙袍是典型的十二章纹龙袍,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龙袍以丝绸为质地,用五彩丝线和金线刺绣而成,刺绣立体感强,色调层层叠入,错落有致。龙袍上的9条金龙似要腾云驾雾,直冲云霄,形象逼真。
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嘉庆龙袍是在十九世纪初期的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军队掠夺走的。当时的中国因为政治腐败和军事实力的衰退,无力抵抗英国的侵略,导致大量文物被掠夺至海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屈辱。
当然上面这几件文物只是当年被掠夺走的冰山一角,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官衙、寺庙大肆抢掠,致使《永乐大典》等散失,难以计数的铜器、玉器、金佛被劫。
1931年至1945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对中国进行了长达14年的侵略和掠夺。日军在战争中抢夺了大量的中国文物,包括书画、青铜器、陶瓷、古籍等。其中,北京猿人头盖骨的丢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损失。
这些战争掠夺行为给中国的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许多珍贵文物至今仍流落海外。中国政府和人民一直在努力追讨流失海外的文物,并通过国际合作和法律手段来保护和恢复中国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