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京会见德国联邦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共同举行中德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首次高级别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德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首次高级别对话在京举行。澎湃新闻记者 权义 图

去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建立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的谅解备忘录》签署,中德双方同意重点加强工业减碳、能源转型及可再生能源、节能和能效、循环经济和资源效率、气候多边进程、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绿色交通、可持续金融等领域合作,并设立高级别对话为相关合作提供指导。机制中方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委主任担任机制牵头人。德方由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牵头,部长担任德方牵头人。

6月21日,哈贝克抵达北京,开始此次为期三天访问中国之行。近期,欧盟委员会披露拟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关税,在此背景下,哈贝克中国之行和此次高级别对话让外界对关税讨论话题格外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苑生龙认为,首次高级别对话释放了很多有益信号,将有助于在技术、市场、政策等层面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

回应所谓“产能过剩”、加征关税等话题

郑栅洁在会上表示,所谓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论调违背市场规律和经济常识,欧盟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与欧盟高举的“绿色发展大旗”不一致,保护主义只会拖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方将采取一切措施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在绿色低碳领域设置壁垒、提高关税,实际上是损人不利己,既牺牲分工合作的效率,又会增加各国的转型成本和代价。”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智宇说,深化绿色转型领域合作,能够给各国带来降低用能成本、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等多重效益,应该始终作为合作的优先领域。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技术、市场、产业链等综合优势的结果,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的,是市场规律在发挥作用,是竞争出来的,而不是‘补’出来的,更不是什么不公平的竞争。”郑栅洁强调,中国新能源汽车产能的利用率稳定在比较高的水平,部分新能源汽车甚至超负荷在运转,产品并且以国内销售为主。同时,他指出,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全球产能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对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还可以作出更大贡献。“我们也期待德方能展现在欧盟内的领导力,来做正确的事情。”

苑生龙认为,首次高级别对话有助于中德两国在气候变化与绿色转型领域进一步加强创新与技术合作,同时,显示中德两国在相关领域将进一步加强互利合作,有助于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加强资源向气候变化及绿色转型领域积聚,促进如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绿色技术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此外,加强对话将有助于两国进一步加强政策与战略协调,为相关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也有助于共同推进国际治理、落实大国责任。

“欢迎德国企业带着先进技术到中国发展,并且拓展市场”

此前,德国经济研究所在其根据德国央行数据撰写的报告中指出,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19亿欧元,比上一年增长4.3%,2023年德国对华投资占德国海外投资总额的比重达10.3%,为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另据中国商务部,中德贸易额已占到中欧贸易总额的1/3,德国对华投资占到欧盟对华投资的1/3。

此次高级别对话上,郑栅洁表达了对德资来华投资的欢迎,“目前我们也正在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郑栅洁说,每年中国在设备更新上的投资规模都会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这些都为包括德国企业在内的全球绿色低碳企业机构提供广阔的舞台,带来无限的商机。德国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多优势,我们持开放的态度,欢迎德国企业带着先进技术到中国发展,并且拓展市场。

苑生龙表示,中国和德国都是全球公认的制造业大国。目前,中德都在积极推动本国工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德国注重以工业自动化及智能技术应用提高工业能效;中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

“对于德国企业和投资者来说,中国市场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综合优势。”苑生龙说,首先是庞大的市场规模及稳定的增长前景,其次是完整的工业体系与供应链集群,“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制造业基础设施和供应链网络,对于需要大规模生产的德国企业来说,意味着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此外,中国在新技术应用、新兴领域“弯道超车”、以及市场应变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为德国企业提供了合作和技术交流的机会,也使他们能够利用这些先进技术来优化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中国拥有完备的外资支持政策,特别是在自由贸易区和经济特区内,德国企业可以享受更多的政策利好。

绿色低碳应该也必将成为中德合作最鲜明特点

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回顾过去,合作始终是中德双方关系的主基调。”郑栅洁说,长期以来,中德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主要大国关系的前列,对中欧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德经贸合作的意义已超越双方的范畴,对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展望未来,绿色低碳应该也必将成为中德合作最鲜明的特点。”

国家发改委强调,中德在能源绿色转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低碳零碳技术推广方面互补性很强、市场空间广阔、合作基础扎实。中方愿与德方以本次对话召开为契机,在能效和循环经济、气候多边进程、工业减碳、能源转型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提升合作水平,在绿色低碳技术领域进一步挖掘合作空间,助力两国绿色低碳发展和经济持续向好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田智宇表示,德国是能源转型的领先国家,其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在降低对煤炭资源和煤炭经济依赖、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发展智能电网等方面,积累的经验做法对中国有重要借鉴作用;同时,中国各地区各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均衡,市场潜力空间大,德国先进的绿色技术、产品和服务在中国也有很大的市场应用空间。

此外,苑生龙指出,在中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中德在高技术及绿色转型等领域的合作空间有望得到进一步拓展,包括清洁能源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