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到公道杯,大家都知道是泡茶时盛装茶汤,并均匀茶汤分到品茗杯中的茶具。

有陶、瓷、紫砂、金属、玻璃等各种材质,有执壶形、侧把形等带把的,也有无把的公道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最早的公道杯可没有这么简单~看过后,你也会像小懂一样,对古人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最早的公道杯

关于“ 公道杯 ”的发明年代,众说不一 , 至今也没出现最具说服力的证据。

但从现有资料看,它最早出现在东,当时这种酒器为樽形,叫常满樽。后晋时期,已有人将常满樽改为欹(qī)器型的阳燧(suì)樽。

在元代和辽代的时候,公道杯作为酒器出现了。那时候,古人利用物理学中的“虹吸原理”制成这种器具去治理贪酒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早的公道杯

虹吸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虹吸原理示意图

虹吸管隐藏在小瓷人体内,一端与杯中液体连通,一端穿过杯底与杯外空气连通。

当杯中水位低于虹吸管顶部时,虹吸管管内顶部左右两边均为一个大气压,液体不能从杯底流出。

当水位等于或超过虹吸管顶部时,虹吸管管内顶部右边压强增大,数量上等于大气压加上杯中深度为液面到虹吸管右端管口的静压强,此时水从杯底排出,直至杯内水面与虹吸管右端管口平齐为止。

所以,公道杯装水极限深度与虹吸管顶端平齐,过少,公道杯不能排液;过多,液体会泄漏遗尽。

若公道杯开始排液即停止注液,那么,公道杯每次排液量总会一致,不管事先是否在杯中注入液体,排液量很是“公道”。

这个原理简单来说就是:公道杯盛酒只能浅平,不可过满,否则杯中的酒就会全部漏掉,最后一滴不剩。

没想到吧,古代的公道杯是永远装不满的,这个饱含古人智慧的产物,也蕴藏了一个道理:满招损、谦受益,令人受益匪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最早给这种杯命名的人是朱元璋,看来在过去,公道杯也算是皇室御品了。

古时的公道杯和现在的就是两码事!共同点就是占了“公道”二字,那现在的公道杯又是怎么来的呢?

如今的公道杯

现在茶桌上必备的公道杯,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从台湾传入内地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协调茶汤浓稠度。

这是因为我们在用紫砂壶或者盖碗泡茶时,由于注水的先后时间差,都会出现茶汤下层浓上层淡的情况,这样在分茶时,品饮难免会造成差异

所以会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倒茶手法,来均匀茶汤浓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道杯出现后,泡好的茶汤先从主泡器具倒入公道杯中,浓淡的茶汤在杯中进行充分的融合后,再逐次分到品茗杯,这样就保持了茶汤的浓淡一致

在这里小懂也要纠正个错误,“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说法只适用主泡器直接分茶,公道杯分茶就不用这么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如果没有茶漏滤净茶渣,在倒入公道杯中后,静置几秒,可以沉淀茶渣,更好的保证了品饮的口感。

公道杯挑选小技巧

挑选公道杯时,其容量大小应与茶壶或茶盖碗相配,公道杯应该稍大于壶和盖碗;

选择透明的公道杯容易观察汤色,选择紫砂、柴烧等材质的公杯可以增益茶香;

公道杯的造型中,任何开口的造型,都应以使茶汤能流畅倾倒为原则。

现在的公道杯,虽然与古时不同,但它们“公道”精神依旧,把茶一视同仁分给每一位人,公道自然而来。

不妨和小懂分享下,你最喜欢什么样子的公道杯吧!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茶知识

与茶友谈茶、喝茶

群内不定时发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