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西城区的一个老旧小区里,住着一位名叫张有成的老人。今年75岁的他,身材瘦削,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然而,他那双略显浑浊的眼睛里却闪烁着不屈的光芒。张有成曾经是一名知青,在农村插队生活了6年。2018年,他终于找到了失散四十年的女儿,而这个寻找的过程,几乎耗费了他大半生的精力和心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8年盛夏,刚满18岁的张有成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湖南省清泉县上尧公社刘家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清泉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曾出过不少名人。刘家村坐落在四面环山之中,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但交通十分不便,进出村里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

张有成还清晰地记得他们这批知青刚到村里的情景。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三十多名年轻人,背着简单的行李,满怀憧憬地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他们穿着统一的蓝色中山装,戴着草帽,手里拿着铺盖卷,脚上穿着解放鞋,踩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激起阵阵尘土。

当地村民热情地欢迎了他们。村口搭起了一个简陋的欢迎台,上面挂着"热烈欢迎知识青年到我村插队落户"的横幅。村民们穿着朴素的衣服,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有的还敲锣打鼓,营造出一片欢乐的氛围。

队长是个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脸庞黝黑,皮肤粗糙,一看就是常年劳作的农民。他热情地握着每个知青的手,用浓重的湖南口音欢迎他们的到来。当晚,队长特意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在一间简陋的土坯房里,几张拼凑起来的木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菜肴。有红烧肉、炒青菜、土豆丝和大盆的白米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饥肠辘辘的知青们狼吞虎咽,张有成一个人就吃了五个馒头,两碗肉菜。他还记得那馒头的香味,软软的,带着一丝甜味;红烧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就连平常不怎么吃的青菜,在那天也觉得格外美味。这顿饭的温暖,成为他日后艰苦岁月中常常回味的美好记忆。

初到乡村的新鲜感很快就被繁重的体力劳动所取代。知青们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下地干活,直到太阳落山才能收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刚爬上山头,张有成就要起床了。他和其他知青挤在一间简陋的土坯房里,屋顶是茅草铺的,墙上挂着几件换洗的衣服,角落里堆着些农具。

起床后,张有成简单洗漱一下,就拿着锄头下地了。清晨的田野雾气氤氲,脚下的泥土还带着夜晚的湿润。他弯下腰,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插秧、除草、施肥,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弯腰驼背,腰酸背痛是家常便饭。

中午,烈日当头,知青们会在田间简单地吃些带的干粮。那时候,一个玉米饼就是一顿午饭。张有成总是狼吞虎咽地吃完,然后躺在田埂上短暂地休息一会儿,看着蓝天白云,听着蝉鸣鸟叫,稍稍恢复些体力。

下午,当太阳开始西斜,暑气渐消,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劳作。直到夕阳西下,晚霞满天,他们才能收工回家。回到住处,简单冲洗一下满身的汗水和泥土,然后就是晚饭时间。

张有成虽然出身城市,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快赢得了村民们的赞赏。在田间地头,他总是干得最卖力;在生活中,他也乐于帮助他人。无论是挑水、劈柴,还是帮助老人家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张有成都毫不推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这样平凡而又充实的日子里,张有成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姑娘——王晓霞。王晓霞是村里的厨娘,负责给知青们做饭。她今年17岁,身材娇小,皮肤黝黑,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笑起来时露出两个甜甜的小酒窝。

王晓霞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她要负责给三十多个知青准备早餐。清晨的厨房里,只有她一个人忙碌的身影。灶台上的柴火噼啪作响,锅里的粥正冒着热气。她熟练地和面、擀皮、包馒头,动作麻利得让人眼花缭乱。

张有成第一次见到她,就被她温柔贤惠的气质所吸引。那天,他因为劳作太累,起得比别人晚。当他跑到食堂时,其他知青已经吃完离开了。王晓霞正在收拾碗筷,看到他来了,立马给他盛了一碗热粥,又从蒸笼里拿出两个热气腾腾的馒头。

"快吃吧,趁热。"王晓霞温柔地说道,脸上露出了甜美的笑容。

张有成不好意思地道了声谢,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那天的粥格外香甜,馒头也特别松软。从那以后,张有成总是会多看王晓霞几眼,心里泛起阵阵涟漪。

一次意外的插曲让两人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那天,张有成因为太饿,一口气吃了三大碗饭,导致其他知青没吃上饭。知青们都埋怨王晓霞没有多做些饭,有几个脾气暴躁的甚至指着她的鼻子大骂。王晓霞委屈地哭了,泪水顺着她黝黑的脸颊滑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有成看在眼里,心里十分过意不去。等其他知青都走了,他主动找到王晓霞道歉。看着王晓霞哭红的眼睛,张有成心里一阵酸楚。他笨拙地安慰着她,承诺以后会帮她的忙。这个小插曲反而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随后的日子里,张有成常常主动帮王晓霞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清晨,当其他知青还在熟睡时,他就悄悄起床,帮王晓霞担水、劈柴。有时候,他还会帮忙择菜、洗米。这些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但王晓霞心里却暖暖的。

两个年轻人渐渐产生了好感,但在那个年代,他们只敢偷偷地说几句悄悄话,连牵手都不敢。他们会在月光下的田埂上并肩而坐,聊聊各自的家庭,说说对未来的憧憬。王晓霞的声音轻柔,像夜晚的微风,抚慰着张有成劳作一天的疲惫。

插队的第二年,张有成回城探亲。临走时,他特意给王晓霞带了一件裙子。那是一件朴素的碎花连衣裙,在城里可能算不上什么,但在乡下却是稀罕物。王晓霞收到礼物时,高兴得像个孩子,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那是王晓霞人生中第一次穿裙子,她站在屋外的空地上,害羞地转了好几圈。阳光下,碎花裙随风飘动,映衬着她黝黑的皮肤,显得格外动人。张有成看着她开心的样子,心里满是柔情。

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路并不平坦。1973年,已经相恋三年的两人本想结婚,但张有成的父母却极力反对。在他们眼里,王晓霞只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姑娘,配不上自己的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有成清楚地记得父亲当时说的话:"你是城里人,有知识,有文化。她一个乡下丫头,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你们有什么共同语言?再说了,农村的生活条件那么艰苦,你忍心让她跟着你吃苦?"

母亲则苦口婆心地劝说:"有成啊,妈知道你现在觉得她好,但感情是会变的。等你回城了,接触的人多了,你就会发现还有更好的姑娘。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耽误了自己的一生。"

张有成左右为难,只好暂时搁置了婚事,打算日后慢慢说服父母。他给王晓霞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和决心。王晓霞看完信后,默默流下了眼泪,但她并没有责怪张有成,只是说会一直等他。

1974年,张有成获得了难得的上大学机会。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但此时的他心里却充满了矛盾。临走前的那个夜晚,他和王晓霞坐在村口的大树下,月光如水,照在两人身上。

王晓霞靠在张有成肩上,轻声说道:"有成,我知道上大学对你来说有多重要。我不会阻拦你的。但是..."她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我怕你走了就不回来了。"

张有成紧紧握住王晓霞的手,郑重地说:"晓霞,我一定会回来的。等我毕业了,就来娶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晓霞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泪光:"有成,我想要个孩子。"她的声音很轻,但很坚定,"这样,我就永远有个念想,永远和你连在一起。"

尽管张有成觉得有些不妥,但看着王晓霞坚定的眼神,他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张有成离开后不久,王晓霞就发现自己怀孕了。但她没有告诉张有成,怕影响他的学业。她每天都会写一封信,记录自己的生活和肚子里孩子的变化,但这些信她从未寄出去。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怀胎十月,王晓霞却因难产不幸去世,只来得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生下了一个女儿。当地的接生婆回忆说,王晓霞临终前一直在喊张有成的名字,眼睛直到闭上的那一刻,都没有离开孩子。

这个不幸的消息,张有成直到大学毕业后才得知。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回刘家村,迎接他的却是一个天塌地陷的噩耗。村口的大树依旧,月光依旧,但他的晓霞却已经长眠地下。

王晓霞的父亲王爱民悲痛欲绝,将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到了张有成身上。他冲着张有成大吼大叫,说他是个薄情寡义的人,害死了自己的女儿。最后,王爱民不由分说地将张有成赶了出村。

张有成如同被雷击中一般,浑浑噩噩地离开了刘家村。他的脑海里不断回放着与王晓霞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她做的可口饭菜,她害羞的笑容,她穿上新裙子时开心的样子...一切都恍如昨日,却又遥不可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几天后,他才从村里的老乡口中得知,王晓霞给他生了个女儿,但被王爱民送人了。这个消息让张有成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再次鼓起勇气去找王爱民,恳求他告诉自己女儿的下落。

王爱民的家是一间破旧的土坯房,屋顶的茅草已经稀疏发黄,墙壁上布满了裂纹。张有成忐忑地站在门口,深吸一口气,轻轻叩响了木门。

开门的是一个形容枯槁的老人,正是王爱民。他的头发全白了,脸上的皱纹比张有成记忆中更深了。看到张有成,王爱民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既有悲痛,又有怨恨。

"你还来干什么?"王爱民的声音沙哑而冷漠。

张有成跪在了地上,声音哽咽:"叔,求求你,告诉我孩子在哪里。我知道我对不起晓霞,但那毕竟是我的骨肉啊。"

王爱民沉默了许久,最后从屋里拿出一张纸条,上面潦草地写着一个地址。"孩子被我送到了这户人家,"他说,"但我劝你别去找了。那孩子生下来就没见过你,你突然出现只会打乱她的生活。"

张有成如获至宝般接过纸条,连声道谢。他匆匆赶到纸条上的地址,那是一个邻县的小村庄。然而,当他找到那户人家时,却发现他们早已搬走,没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唯一的线索,就是邻居们告诉他,那个被领养的小女孩右胳膊上有一块红色胎记。就这样,张有成开始了漫长的寻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