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两头婚么?
这是国内近来新起的一种婚姻模式:
- 男方不言娶,女方不言嫁,双方基于平等结合。
- 没有彩礼,没有嫁妆,买房首付两个家庭各自出一半。
- 夫妻婚前谈好,生两个小孩,如第一个跟男方姓,第二个就必须跟女方姓。即,冠姓权要平等。
- 孩子叫爸爸的妈妈叫奶奶,叫妈妈的妈妈也叫奶奶,“外婆外公”、“婆家”这些名词完全消失。
乍一听,感觉挺怪,还以为只是极个别婚姻现象。
深入了解后才发现,“两头婚”在江浙沪一带居然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一位杭州本地年轻人告诉上观新闻记者:
两头婚,也就是两家并一家。
在新人组成一个小家庭后,一般按照事先约定生下两个小孩,随夫妻俩各姓一个,两个原生家庭各自抚养。
2
看过极昼工作室写的一篇纪实报道。
孙茵在上海生活长大。
独生女,家庭条件优渥。
顾忌到父母不想要自己远嫁,以及想拥有小孩冠姓权的想法,孙茵问男友:能不能让一个“姓”给我这边?
男友答应。
两个家庭一系列“平等协议”谈妥后,两人顺利结婚,没有彩礼也没有嫁妆。
2021年除夕,婆婆开始催育。
孙茵答应:嗯,今年就计划备孕了。
婆婆满意笑了。
但孙茵却有自己苦恼,婚前商定,第一个孩子跟男方姓,第二个孩子跟女方姓。现在男方准备的名字都是男孩的名,那第一胎如果不是男孩怎么办?
孩子性别之争,也可能会成为夫妻争吵的导火索。
浙江嘉兴的李玫(化名)姐妹就更头疼。
李玫是妹妹,上面有一个年龄只稍大的姐姐。
到适婚年龄后,父母给李枚姐妹下了死命令:你们两姐妹,必须有一个是结“两头婚”,保住李家姓氏。
父母为什么如此固执冠姓权?
李枚说,“老人迷信百年之后要有子孙喊爷爷奶奶,路上才好走”、“就是要延续家族的香火。”
李枚脾气倔,不从。
李枚姐姐最后做出牺牲,答应承担着延续香火的责任:
- 找本地的,两头婚,不外嫁,逢年过节都回家。
- 两婚后至少生2个孩子,其中一个跟女方姓。
每个两头婚的小夫妻,都有着各自的苦恼。
王君是杭州萧山人。
当初迫于原生家庭父母压力,在当地找了对象,组成“两头婚”家庭。
事前男方家庭已经谈妥:第二个孩子一定跟女方姓。
不过,真等二胎生下来后,男方没变卦,妻子却“变卦”了,主动让出孩子的冠姓权。
2个孩子都跟丈夫姓。
王君解释,“我不想因为爷爷奶奶(包括外公外婆)的偏爱,导致我两个孩子感情有隔阂。”
成全了孩子,辜负了父母。
王君说,“因为这事,和父母一见面就会吵。”
3
关于“两头婚”,网上不乏鼓励者。
有人觉得这是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
也有人说,孩子必须跟男方姓本来就不合理,这样就很好解决了“孩子冠姓权”问题。
的确,冠姓权问题是解决了,却也在无形中生出更多难题。
1)双方原生家庭干涉过多,破坏小家庭的完整性、自主性。
我一直觉得,小夫妻想感情好,就要跟彼此的原生家庭尽可能拉开距离。
婚是为自己结的。
孩子是为自己生的。
一方原生家庭跟另一方日常来往也不要过于频繁,保持该有的界限。
只有这样,大家才能都过得轻松自在。
事实上,“两头婚”正好相反。
结婚,生娃,对长辈的称谓等等,都需要受到2个原生家庭的过多干涉。
2)偏爱,会破坏孩子跟孩子的手足情谊。
有学者在苏南调研发现一个荒诞事。
老人去幼儿园接孩子,只接走了自己同姓氏的孙子,却抛下异性的孙女。
截图来源:极昼新闻工作室
3)妻子生育自主权被剥夺。
比如双方家庭谈好是生2娃。
第一个跟女方姓,第二个跟男方姓。
等真生孩后,你忽然发现带娃真的好辛苦,耗时耗神还耗钱,不想生了。
可你不生了,男方会答应吗?或让第一胎改姓男方,你父母会答应吗?
生,你是委屈自己。
不生,你是“言而无信”,得罪家人,生活也很容易因此走向鸡飞狗跳。
4
人各有所好。
如果选择“两头婚”的婚姻模式,是出自你的内心意愿,那也无不可。
如果是迫于父母压力,那一定不要妥协。你务必要为而活。
再说个延伸话题。
“两头婚”现象让我想起当下一个热词:婚后男女平等。
比如很多人建议取消彩礼,也取消嫁妆,实现真正男女平等。
比如还有人鼓励“婚后财产各存”、“婚后消费AA”等婚姻模式,理由也是为追求男女平等。
可我想说,这是谎言,是对女性的剥削。
生孩子费用怎么A?
妻子因生育被耽误的劳动工资谁来支付?
妻子为照顾家庭付出更多精力,从而让自己职场竞争力下滑,这损失又该如何量化?
答案是,无法量化。
有句话说得好,只要男人不会生孩子,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造成这一局面,不是男人的错,也不是老天爷的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