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为进一步挖掘整理惠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东江流域文物考古工作,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焕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活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旅游目的地注入新的活力,6月22日上午,“东江文明 先秦古国”专家会在惠州市博罗县中医科学大会永久会址成功召开,专家会由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博罗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承办。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惠州市政府副市长李俊玲出席了会议。
专家会邀请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山大学、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专家学者作主题演讲。惠州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惠州市各县区分管领导以及文旅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文物工作分管领导及业务骨干、环“两山”示范区相关乡镇(管委会)代表,相关学术机构、协会代表及文史学者,惠州学院师生代表以及各位媒体记者代表,逾300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专家会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张晓斌主持,设四场主题演讲,分别是:《何以“缚娄”——以博罗先秦考古发现为中心》《从东江流域惠州地区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惠州考古遗存:中华文明史和岭南文化史的视野》《文物资源的有效利用——惠州举例》,从多个角度、不同维度探寻惠州古文明。
00:31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站长、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成基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与观众探讨失落在历史迷雾中的“缚娄古国”。他指出以“缚娄古国”为重要代表的东江文明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岭南地区乃至整个南方地区先秦文化的重要窗口。博罗横岭山墓地、福田曾屋岭墓地、公庄陂头神村窖藏等博罗商周遗存发现的文物显示,“缚娄古国”通过与中原地区交流融合,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社会制度和文化艺术,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对探索东江流域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者科学合理地开展保护工作并进一步加强对“缚娄古国”的文化内涵研究。
梅花墩窑址出土的瓷豆,陶纺轮、陶压锤和夔纹、菱格纹、云雷纹陶拍
长期从事广东省内先秦时期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李博系统地向观众介绍了惠州地区曾开展过的考古工作,以惠州地区为中心的从东江流域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东江文明深刻地影响了岭南先秦时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对岭南文明与中国化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建立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的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考古研究的根本是透物见人,通过考古研究揭示先秦时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如何生活、如何传承文化。多元性是中华文明之所以灿烂辉煌的重要原因,我们没有大漠孤烟,没有茫茫草原,没有巍峨雪山,没有宫楼殿宇,但我们有滚滚东江,罗浮名山,有百越风情,郁郁山林,有满林烟月,四时如春,有千年窑场,先秦文明,有着独属于惠州的万种风情。中国地大物博,但缺一不可。正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才形塑了我们这样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长郑君雷将惠州历年来的重要考古遗存至于中华文明史和岭南文化史的视野中进行解读,惠州的考古发掘所揭示的文明碎片无不展示出中华文明基因的一脉相承,对补充早期岭南地区融入中华一体历史轨迹的整体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强调要在“岭南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中活化利用惠州考古遗存,召唤学术界和公众持续关注“缚娄古国”,激发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强对历史文化的关心、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考古专家、大遗址保护专家张治强讲述如何在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下有效利用文物资源,对惠州建筑类、石刻类、大遗址类、革命文物旧址类、可移动文物类等各类文物资源核心价值的挖掘与阐释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并以各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成功经验为参考,讲述在发现重大遗址时,要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解决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要注重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并提到,岭南有自己的“夏商周”,惠州也有自己的“夏商周”,它与中原的夏商周是不一样的,重要的考古发现,其实就是在一次次冲击,超越以往的认识。
惠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年的“古国”史、2200多年的建置史、1400多年的建城史,葛洪、苏东坡等480多位历史名人曾踏足惠州。历经先秦“缚娄古国”、秦汉博罗古县、隋唐循州府城、宋元惠州名城、明清岭东雄郡、近代革命摇篮、改革开放前沿,成为岭南地区文明的重要传承之地。近年来,在惠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精心指导下,特别是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等大力支持下,惠州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不断向前、向好发展,考古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在省内具有影响力的重大考古项目不断涌现,文物保护和考古成果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文物保护和考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惠州保持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考古先行”的原则,先后组织白马窑考古发掘4次、府城遗址公园考古发掘1次,获得“广东省十年十大考古发现”荣誉;严格落实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工作机制,协同省考古院完成项目建设考古20多项;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全力推进博罗横岭山、惠东梁化、白马窑、惠州府衙遗址等考古成果活化利用及文物主题游径研学活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断焕发新魅力。
惠州枕山靠海,襟江抱湖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从古越先人积贝成丘、繁衍生息,到百越之地钟鸣鼎食、叠葬横岭,再到傅罗置县、缚娄遗脉建府梌山、雄耀岭南。先民们持续不断地面向世界,交流融合,北宋东平窑址和明代三官坑窑址的考古挖掘就是重要的印证。遍布全市各地的文物则共同地勾勒出了惠州漫长而丰富的历史文化画卷。
接下来,惠州文旅系统将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深刻领悟文化自信自强的历史使命,理解运用好国家“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按照省市关于“百千万工程”和“环两山”示范区的工作要求,乘着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的东风,加快推动东江流域(博罗地区)先秦聚落考古调查相关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探索推进省地共建考古工作新模式、争取设立罗浮山博物馆等工作,持之以恒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聚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有序推动“文物考古+旅游”、推出文物考古主题系列研学旅游线路,让文物考古成果活起来,更加彰显岭南文化独特魅力,更好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显著提升惠州在大湾区城市群中的文化品牌,共建人文湾区,为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作出应有贡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