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欧盟委员会出台对中国电动汽车的临时关税之后,欧洲舆论都在关注这场贸易冲突,会不会在短时间内直接上升至贸易战的程度。不过,一篇来自西方媒体的报道,让外界看到了欧盟真正的小心思。据观察者网援引政客新闻网本月18号发布的消息,该媒体援引欧洲外交人士的话称,欧方此次反补贴调查的目的之一是搜集中国车企机密信息,祭出高关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逼迫中国车企将一部分生产线转移到欧洲,同时让中欧车企成立合资企业。

如此一来,欧盟既可以得到就业岗位,又能“分享”中国车企的先进技术。讽刺的是,就连报道也不得不承认,欧盟的做法与其过去抨击中国要求欧洲企业“强制技术转让”非常相似。甚至还有欧盟外交官向媒体透露,欧盟内部正在讨论如何利用更多工具进一步“说服”中企同意成立合资企业。事实上,关于所谓的“强制技术转让”,我国曾不止一次公开驳斥,因为中国至今没有一条法律要求外资外企转让技术,企业之间的技术转让完全是基于市场化运作的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就连合资企业的股权比例也是谈判之后的结果,和“强制”二字扯不上半点关系。但是,撇开欧盟为合理化自身行为而搬出来的种种借口,中国现在的确需要慎重规划电动汽车产业布局。首先,汽车作为人类目前为止上下游产业链条最长、规模最大的产业,不存在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吞的情况,这里面牵涉到的众多利益,必然会让汽车产业导向全球分工,这一点同航空制造业的逻辑是一样的。站在这个角度上,欧盟希望从中国电动汽车的上升趋势分一杯羹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当欧盟开始构建保护主义的“高墙”时,就已经是将自己摆在“弱者”的位置。

其次,虽然美欧都在“筑墙”,但是双方的底层逻辑是完全不同的,欧盟的核心是“以进为退”,用高关税来换取和我方谈判的机会,因此重点并不在关税上,而是双方最终能谈出的结果。但美国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以所谓的“国安”为理由对我国电动车征收100%的关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连中国电池厂和美国车企成立合资工厂都被驳回,这分明是要将中国的电动车产业置于死地。为确保美国构建的“包围圈”不会合拢,与欧盟进行合作是有必要的。因为当对方使用中国的产品尤其是标准时,中欧在电动车产业的利益捆绑就已经形成了。就算美国未来拉上日韩组成阵营,至少中国在国际上不是孤立的。但真正的难点,并不是通过合资来获得单一市场准入,而是涉及到具体的技术转让。想当初欧洲汽车在我国成立合资企业,真正的核心技术始终是留在欧洲本土。

如今风水轮流转,中国也必须将“三电”,即电池、电机、电控掌握在手里,将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线迁往欧洲,而这部分就会成为未来中欧谈判最核心,同时也是最激烈的议题。但欧盟想要“坐地起价”也不是那么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电动车现在正处于一个快速迭代期,与欧盟进行谈判并不妨碍中国电动车卖到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不会妨碍中国车企在友好国家投资落地,因此时间对于中欧双方而言都是紧迫且公平的,欧盟应该抓住机遇赶上这波红利,而不是设置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