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发布《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锚定2025年和2030年两个时间节点,提出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主要目标,部署重点任务和政策保障措施。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超过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2024—2025年,通过实施炼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形成节能量约2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500万吨。到2030年底,炼油行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持续提升,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先进水平。

对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孙仁金表示,炼油行业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户,高质量发展形势紧迫。推动炼油行业节能和提高能效,从源头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是提升行业竞争力和助推绿色转型的有效途径。

指标再上“紧箍咒”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2023年,我国炼油能力再创新高,达到9.5亿吨/年,同比增长1.3%,我国由此跃居世界第一大炼油国,平均炼油规模达641万吨/年。

中国石油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王能全预计,我国炼油能力正处于新一轮较快增长周期,可能在今年提前达到10亿吨大关。

值得注意的是,《行动计划》要求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超过30%,并不是政策第一次给炼油能力划红线、上“紧箍咒”。

国务院此前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于2023年底发布的《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并强调了炼油行业10亿吨产能红线。

孙仁金表示,裕龙岛石化、镇海炼化二期将在今年下半年投产运行,未来一段时期内,成品油产量将提升,中国炼油产能将进入新一轮扩张期,预计未来三年还将有8500万吨产能开工,炼油平均规模进一步上升。

产能增速放缓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23年全年炼油能力同比增长达到9.5亿吨,但产能增速放缓了1.9个百分点。

当前炼油产能扩张放缓,成品油产量实现较快增长,炼化行业监管加强。近几年,国内炼厂新增产能的同时,多伴随落后装置淘汰,因此,总产能增速已经出现明显放缓。

金联创资讯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初,我国常减压装置炼能在200万吨/年及以下的炼厂有44家,炼能合计4175万吨,比2021年减少了10家企业。孙仁金表示,国家将进一步整顿落后炼油产能约3500万吨。

“未来,国内炼油能力仍将有一定增长,并将在‘十五五’时期达峰。在此期间,电动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进一步加速,我国成品油需求将进入下行空间,部分前期规划的配套千万吨级炼油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将取消建设炼油装置。”孙仁金预测。

“随着目前国内在建、改扩建的以‘减油增化’为主的炼化转型升级项目建成投产,预计我国炼油能力将在2027年左右达峰。之后部分落后产能继续退出,预计到‘十五五’末,国内炼油能力将降至9.6亿吨/年左右。”孙仁金补充说。

此外,替代能源发展迅速也导致国内炼油能力增量有限。“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增长,工业、交通等领域的清洁能源正在逐渐替代化石能源,给炼化产业带来一定挑战。多重因素影响下,炼油产能的增速出现放缓趋势。”某炼厂人士解释说。

向绿色低碳继续迈进

《行动计划》提出炼化行业需要重点完成的任务。例如,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严格控制炼油产能规模,禁止以重油综合利用、原料预处理、沥青装置等名义变相新增炼油产能。持续推进上大压小、上优汰劣。推进生产系统节能增效、加快用能设备更新和节能技术应用。实施清洁低碳能源替代,并推进跨行业耦合提效。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炼化行业主要产品应紧跟市场需求,氢能、生物燃料等产量将显著增加,炼油行业应加速推进转型升级,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提升生产清洁油品、化工产品的灵活性,“做精做特”高端化工新材料。

此外,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背景下,石油将更加突出“原料”属性,天然气将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定位的变化带动需求同步转变。在工业、交通等领域,氢能和生物燃料的应用将逐渐替代化石能源,进一步通过推进氢氨融合等措施推动能源绿色发展。

“炼化行业要进一步推进绿色创新发展,继续挖掘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潜力,通过能量转换、能量利用、能量回收等多环节优化实现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孙仁金说,“同时,炼化行业的生产重心应逐渐由保障成品油需求转向提供更清洁的交通运输能源和炼油特色产品,进一步延伸产品链以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形成与市场需求结构相匹配的产能,朝着绿色、低碳、和谐、高效的方向不断迈进。”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