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惹怒全网,已经不新鲜了。

谁还记得三年前,来自衡水中学的高三学生张锡峰

他在某档节目中进行了一场励志演讲,演讲中因为一句话,惹来了一身谩骂,站在了风口浪尖处。

就是这句:“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立志要去拱城市里的白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高考结束,有媒体回访了张锡峰。

张锡峰如今在浙江大学计算机系读大三,但状态和三年前的他已经截然不同,当年那股立志要“拱白菜”的劲,似乎已经消散了。

有人说他被应试教育压垮了,也有人说他没有被压垮,只是考虑得更现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锡峰这三年的转变,其实也是千千万万人的缩影。

“土猪拱白菜”三年后,

他只剩痛苦了?

从“土猪”那次演讲之后,张锡峰就一直被骂“土猪”,不断被网络暴力,而他对于演讲这个事情也一直有点抵触。

“他以后就是恶臭的凤凰男吧?”

“女生以后都要离猪男远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节目是在高考前播出,学校不让带手机,在学校的张锡峰一次都没看过节目,完全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也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

高考结束之后,一堆人拿着手机就涌向张锡峰,对着他拍,后来还有人攻击他家里有轿车,还是帕萨特,完全不是寒门学子。

张锡峰确实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但他也记得自己完全没有说过类似家徒四壁、吃不起饭这样的话语,但后来无论走到哪,他都会被问到家里的轿车到底是租的还是买的,班主任还说要是租的就直说,学校会帮他反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世界对张锡峰来说,一下子都变得莫名其妙的。

“猪拱白菜”出自“好白菜都让猪供了”,一直以来是形容男女关系,对男女都带有一定的侮辱性。

一个高中生的演讲,单拎出来这一句,确实令人浑身不适,尤其是女网友。

但如果看完张锡峰10分钟的完整演讲,就知道他并没有提及男女之事,也没有把去获取城市女性资源作为目标,他所说的“白菜”更多指的是城市的物质资源、人生际遇。

但即便如此,这个比喻确实用得并不恰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锡峰当年高考674分,距离清华北大的分数线也就差了几分,最终是选择了浙江大学。

但高考完之后,他并不知道自己要读什么专业,未来工作做什么,如今很多高考生都被灌输这样的思想,大学你先考上,学什么后面再想。

用常听到的话来讲就是:上了大学你就自由了,上了大学你就解放了。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听说计算机赚钱,于是张锡峰报了计算机专业,但三年后,他觉得学计算机后悔了,自己也并不喜欢计算机。

“大家都说这个好,这个赚钱,就非常盲目地选了这个。”

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可以背无数知识理论去答题,疯狂地写题背书,成为了应试机器,但就是无法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真正地学会。

正如张锡峰所说的:没有乐趣,没有钻研的快乐,所以学得很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为了逃避社会工作,都会选择继续考研。

但张锡峰就直言不想继续考研了,因为应试的东西都是一个道理,自己已经厌倦了应试,高中学够了,学烦了。

他形容自己的状态像卡皮巴拉,性情温顺,活着挺好死了也没事那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看三年前那10分钟的演讲,张锡峰就和我们非常常见的励志演讲一样,先抑后扬,语气悲愤激昂。

他先是痛陈了自己农村出身,来到城市上学之后遭遇的尴尬和歧视。

比如新学期开学,用家乡话自我介绍,结果惹来哄堂大笑;比如体育课上没玩过足球不懂规则,把球踢进了对家球门被指责。

他的痛点就是千万小镇和农村少年的痛点——面对城乡资源的差距,面对贫富差距的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所痛诉的,还有他可能会面对的未来——像大街上等红绿灯的普通人一样,拿着两三千的薪水,每天过着黯淡无光的日子。

他害怕当一个黯淡无光的普通人,也不喜欢当下身处黑暗的自己。

没有人愿意在少年时期成为一个普通人。但是少年在这场演讲中,呈现出来的不是远大的伟人理想,更多的是对自己处于贫富差距弱势一方的恨和不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有了那一句全网皆知的句子:

“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的白菜。”

有人说,这是在用最激昂的语调说最自卑的话;他也被很多人盖章认定为“极端”、“面目可憎”、“心理扭曲”、“三观畸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蝉主看完整个演讲的感受是,张锡峰的演讲风格、演讲内容,在各种成功学、李阳疯狂英语、“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等等的话术里都不陌生。

虽不体面,但真实。

一个农村家的孩子,背负着家族的期望,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走向大城市,获得金钱的方式资源的方式。

很功利、格局小、立意低,也折射了很多当代青年的现状。

从一个资源匮乏者,变成资源掠夺者,没有要改变规则,而是想变成规则的受益者。

这似乎跟当下人们对于凤凰男、小镇做题家的刻板印象不谋而合,读书不是为了远大理想,不是为了改变人类的命运,只是谋求好工作好名声,被人另眼相待。

穷人的孩子彰显志向,另一个案例是张桂梅的女子高中校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在群山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平庸的懦夫”

不卑不亢,气吞山河。

虽然生在大山,却不把自己低看一等,觉得自己生来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尊严的高尚之人。

这则校训激励了万千的山里女学生走出大山,走向社会的各个岗位,打破自己身上的阶层藩篱,自立自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女高的设立背景是大山,他们所采取的的教育模式,也是很多城市人不屑的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

但这种志存高远的态度,就足够让许多屏幕前的网友热泪盈眶,那话说回来,张锡峰真的只是个自卑又功利的考试机器吗?

并非是这样,他也不是只会死做题,没有情商没有智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锡峰的演讲,鼓励过很多人

抱着对张锡峰的好奇,蝉主又去看了他其他的演讲视频。

意外的发现,当年的他并不是大家眼中那个“扭曲”、“满眼恨意”、“自卑”的男孩。

他站在衡水中学的舞台上,整个人放松、自信、幽默,闪闪发光,非常耀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在一个播放量超过1500万的演讲视频里,张锡峰把自己在衡中上学的细节用妙趣横生的方式讲出来。

比如,课间喜欢琢磨那些“优雅美丽”的数学题,然后倒吸一口冷气:“小东西,真别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他喜欢在晚上背古诗词,背《老子》,但背着背着,就困了……

这些是每个高中生都会经历的日常,把心酸变成了幽默,把苦变成了乐,说不定李诞看了都想签。

张锡峰甚至还很浪漫。

比如,邀请大家一起做一个神秘的动作,最后揭秘:“恭喜你,给自己放了一个烟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甚至还有自己对生活的洞察与思考:

“以前,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后来,我才知道,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卑吗?一点也不。

反倒只有自信的人,能够用轻松的语气,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浪漫的举动。

当然,这个演讲的最后,不免落入“要改变命运,要发愤图强”的传统励志演讲套路,但整个看下来,他至少是让人舒适,且打动人心的。

他高一的时候,还在自己的房间里录制了一个演讲,里面有一段话是:

“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称霸一方的商业巨鳄,还是名噪一时的当红歌星,你是想前进一步,闯荡北京上海去看更广阔的世界,还是想后退一步,回家陪伴父母,这些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你以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成为你自己。”

这是一个很有朝气、激情和灵气,至少是可塑性很强的少年。

他激励了很多正在上学的中学生,视频的弹幕和评论区,挤满了前来给自己加油打气的少男少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他的金句不是猪拱白菜,而是:

“恭喜你,给自己放了个烟花”

“生活明朗,万物可爱,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但到了节目里,眼含泪水却变成了“恨意十足”,那些激情,看起来“面目扭曲”。

是否,演讲方向和演讲风格,受到了节目组的影响?如今看来,显然是有影响。

但一个少年人的演讲稿要成功通过一个节目传递到大众耳中,自然要经过层层关卡。

这句话能通过审核,自然就代表了现在的主流社会价值观是什么样的。

攻击17岁的高中生,到底有什么用?

理想中的教育,是为了理想,为了人类命运,把目光放在时间和空间的长河上,但现在大多数人读书,都只是为了功成名就,被人仰望而已。

《觉醒年代》里,蔡元培在入职演讲的时候就说过:

“现在外面常有人指责北大之腐败,是因为来此求学者,都抱有当官发财的思想。以此为捷径,因为一心要做官,一心想发财,所以从不问教员之学问深浅,唯问教员官职的大小。官阶大的,就特别受欢迎,这大概是为了方便毕业时有人提携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话,现在看完全不过时。

在《觉醒年代》中,在一群秉持着救国梦想的青年学生里,有一个格格不入学生——张丰载,精致利己者形象。

别人都在救亡图存,就他想着党同伐异、升官发财,偶尔仗着北大学子的名声,去青楼里消遣一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到现在,李大钊是少数,张丰载才是多数。

很久之前,有一个天津老师就曾公然在课堂上歧视学生家长的收入。

用“别怪我瞧不起你,XXX的妈妈一月挣的钱比你妈一年挣得都多”来训斥自己的学生,完了还不知悔改,大言不惭地警告家长:你的孩子不努力就会阶层下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功利早就写在了社会的DNA里,我们又怎么能去攻击一个17岁高中生不够理想主义呢?

高三那一年对张锡峰来说,几乎是半条命都扔进去了,但作为高考生来说,他没有别的机会也没得选,高考就是唯一改命的机会。

“考不上,考差了,抓不住一辈子就完了。”

底下也有衡水中学的人说衡中模式是丢命,高压之下破壳而出,发现外面是一个更大的笼子,虽失望但结果还行,因为自己拥有了一个跳跃的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拼尽全力,改写灰暗自卑的命运,是很多县城、农村中学生勉励自己的经典台词。

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长大,在社会“笑贫不笑娼”的大环境之下,他们更加敏感,首先想到的是我不要被人看不起。

这个时候,反过来要求这场受歧视的受害者摆正心态,就显得很刻薄了。

菲茨杰拉德已经说了:“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你要记住,不是人人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锡峰想要改变,也想要素质教育,哪怕是优化一下体验,没那么痛苦。

但高压的应试教育环境就摆在那,没有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锡峰在外的房租是2500元,租了五个月,租完了就回宿舍住。

但他说很快乐,因为是花自己赚的钱,甚至弄了一个创业项目,搞短视频账号,做做游戏主播,虽然快凉了。

实际上这些都是他以前一直想尝试,但又没机会实现的事情,虽然如今一下子就大三了,还仍然在非常痛苦地找实习找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锡峰上大学之后就没办法延续高中那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作息,而且已经不再用成绩定义自己,经过三年的衡中模式,其实他也意识到生活中有很多事比成绩更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高中生,如今对未来已经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留在城市没有归属感,没有钱基本是寸步难行。

“我感觉我什么都没做,但就是非常累,内耗比较多,想得多做得少。”

无论是三年前还是三年后,与其要求一个17岁的穷孩子理想主义,不如想想什么时候这个社会能鼓励理想。

也许,那些来自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都因为自卑有过不体面的呐喊。

人不是猪,不需要去拱白菜,考上好大学,有机会站上山顶之后,确实可以打开视野,去追寻改变的理想,树立摘星星的梦。

但人无论有多热情赤诚,在经历一些打磨之后,总会变得黯淡无光,最悲伤最遗憾的也莫过于张锡峰说的那句话:

“我并没有活成我曾经所期望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亮“在看”,做你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蝉创意专注于人类脑洞开发的事业

对艺术作品、潮流文化、网络热点进行播报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