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认为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中,所以我们会比中国人先登上月球。”

在举世瞩目的嫦娥六号从月背采样返回之际,美国航天局局长纳尔逊又来蹭热度了。

事实上在嫦娥六号在月背成功着陆时,中国的探月表现就曾深深折服这个纳尔逊

他一改以往对中国航天的挑刺指责态度,竟然大方祝贺嫦娥六号成功在月背着陆,并诚恳地想和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做朋友”,说中美有很多地方可以合作。过去一直有不少误会,现在可以借机消除误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180度的大转弯让中国人多少有点猝不及防。

而在嫦娥六号即将返回地面的时候,纳尔逊不忘趁机给自己打打气,说美国的载人登月项目阿尔忒弥斯计划,“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还能在中国之前登陆月球。

如果单纯从时间上看,这个时间确实还能框在美国现有的登月计划之内。

按照美国国家航天局目前的计划,美国将在不早于2026年前实现1972年阿波罗时代以来的再次载人登月。而中国的目标,是在2030年之前。显然美国更领先。

中国的计划 VS 美国的计划

美国的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建立一个持久的存在。

在此之前,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计划在2025年底让四名宇航员绕月飞行,然后在2026年底实现载人登月。

只不过,美国想要按照这一计划实现登月,目前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例如阿尔忒弥斯计划中最重要的猎户座飞船,在测试中发现它的隔热板在穿过大气层时,在100多个地方“磨损得与预期不同”,在一些地方,它看起来像大块被撕掉,在材料上留下坑坑洼洼的疤痕。

分析报告指出,“如果同样的问题发生在未来的阿尔忒弥斯任务中,它可能会导致飞船或船员的损失”。

另外,美国的登月计划还需要用到马斯克公司的星舰。猎户座飞船将在绕月轨道运行,而星际飞船负责把宇航员运送到月球表面。完成任务后,星舰还将载着宇航员在月球上起飞,在月球轨道上与猎户座会合,返回地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完成这些任务,那么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还需要证明这种星舰可以在地球轨道上进行燃料补给,安全载人飞行以及软着陆月球。这些都是非常具有挑战且可能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的复杂任务。

从最近美国用波音公司的飞船给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的惊险历程来看,美国要完成上述任务,恐怕是很难“按照计划”完成。

可能是因为中国和美国对“计划”这种完全不同的定义,导致了美国航天局局长纳尔逊现在有了紧迫感。

因为按照美国最初的计划,美国人今年,2024年,就要在月球上了,而不是等到2026年底。

而中国制定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这个计划应该说从制定之初,就根本没有要和美国争先后的意思。因为谁也想不到,中国的2030年,会和美国的2024年,有任何交集的可能。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来美国所说的计划和中国所说的计划,竟然意思不同。

纳尔逊近期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就说,“我在评论中相当明确地指出,我们正在与中国进行太空竞赛,而且他们非常棒。特别是在过去的10年里,他们取得了很多成功。他们通常言出必信,行必果。”

中国的这个言必信、行必果,就是让纳尔逊着急的原因。

美国的计划不像计划,可以随意更改拖延,而中国的计划,就真的是按部就班都能落实的计划。

所以如果按照实际情况和速度来检验,到时候是美国还是中国先实现载人登月,就不好说了。

美国争第一的冷战情节

美国之所以这么在意谁能更早登上月球,拿到这个第一,这与美国的冷战历史经验有关。

当初美苏争霸,美国成功通过太空竞赛在一定程度上拖垮了苏联,这让给美国人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回忆。

现在美国人又特别想和中国人再来一次这样的太空竞赛,从而让美国再赢一次。

然而中国从来不接美国的这个茬。

中国在制定相关太空探索方案的时候,其实基本的出发点,都是属于自我验证美国登太空探索领先国家的技术路线和方案。因为中国到目前为止所完成的太空探索任务,从本质上来说还没有超越美国所做的范围。

虽然说在月背着陆我们是第一次,但从总体技术上而言,依然是现有技术。

当然,所有这些技术,都是在美国的封锁下,我们自己摸索开发出来的。这也非常了不起。

也就是说,中国现在的太空探索任务,一方面是一个技术全面成熟的阶段,基本上一套玩法都掌握了,另一方面,在稳步地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可以说心无旁骛。

而美国的心态,全然不同。

美国一方面觉得这些技术和目标,都是自己曾经实现过的,所以做起来没那么有新鲜感和成就感,不仅政府支持不到位,民众热情也不高,完全没有冷战时期的那种氛围。

然后整个的科学家队伍和技术方案,现在都是一种振作不起来的状态。他们没有要在冷战中必须取胜的那种信念和决心。

所以他们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技术纰漏,没有那种百分之百的绝对把握。

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美国现在在执行载人登月计划时,有种不知道为了谁,为了什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的感觉。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指挥官、宇航员里德·怀斯曼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说就表示,“我们不觉得这是一场比赛。我们觉得这正是探索的正确方向,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但作为一名美国人,我确实感觉到了压力的积累。”

有压力才有动力,希望美国工程师们都加把劲,圆了纳尔逊的好胜心,一定早早地登陆月球。中国人对此没有压力。中国人只跟自己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