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空间秘探”(ID:MESPACE007),作者:Essa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一轮的高考志愿填报时间还有几天,家长孩子在各种互联网上面寻找方法,查找各种“攻略”,生怕孩子填错了、没看到冷门又好的专业,错过了填报的好时机,耽误了孩子的上学求学之路。与网上填报志愿各种攻略相比,产生的一个“副产品”是微博上对旅游和管理酒店专业的冷嘲热讽,有网友甚至直接建议高校应该取缔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

微博上有人建议取缔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

临近高考志愿填报,围绕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近期微博上热搜频频……

有网友好奇这两个专业具体工作是干嘛的?其他网友则回复“实训就是铺床、端高脚杯和倒酒”。还有网友评论以前的同学学酒店和旅游管理专业“出来都没找到什么工作”。甚至有网友表示千万不要报考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没有门槛,毕业了转行哭都来不及,考公考编完全是三不限,“建议高校应该取消旅游和管理专业”!

基于这些现象空间秘探观察发现,微博上这些评论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内容枯燥,只能做基础服务业。对于国人来说,专业从某种程度上被看作是服务业的代表,“服务业”与“伺候人”的印象紧密相连。

工资待遇低,还不太好找工作。专业是很好找工作的,每年酒店、旅行社都在大量招人,但是本科生、专科生甚至高中毕业生起点都是一样的,从基层做起,这就导致门槛低,基础工资并不理想,导致想要脱离行业找工作不简单。

考研考公限制。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在考公考编中属于三不限的范畴,报考的岗位不是很多,竞争较激烈,很有可能辛辛苦苦备考后没有合适的岗位选择,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考研方面也只能报考旅管硕士,总的名额也不是很多。考上了就业方向倒是会好很多,比如大中专教师、旅游规划员、科研教学员等等。

很多网友甚至不知道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到底学什么?空间秘探调查发现,除非是圈内人,大部分人对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不但带有偏见,而且对这一领域还十分陌生。

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这两门专业都隶属于旅游管理类,主要是研究经济学、管理学、酒店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学的多,覆盖的也广,几乎包揽了“有文化地吃喝玩乐住行”一条龙服务专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3年版)旅游管理类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3年版)旅游管理类专业

平常有酒水课、茶艺课、咖啡、古筝、插花、礼仪等等课程,内外兼修,培养全方位人才。

毕业后主要进入现代酒店、移动公司、房地产公司、物理管理公司和高端服务行业,在前厅、客房、餐饮和酒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岗位从事一线的服务、基层督导管理等工作。

50万酒旅毕业生正在面临的困境

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不仅涉及的领域广、学的知识全面,而且能就业的公司也不在少数,但为什么网友们都不是很看好?

根据相关统计,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与此同时今年大学毕业生也达到了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1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4届高校毕业生中,仅一半的毕业生获得offer。单位就业人数也只有一半,国内继续学习的人数占比从去年的4.9%提升到了6.5%,更多本科毕业生通过考研考博来回避就业压力。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

然而将近五年时间研究新生暴涨近2倍,研究生人数越来越多,加上疫情三年的累计导致大量的研究生开始涌入市场,高学历找工作也开始变得困难。

虽然现在毕业生找工作困难,但是旅游酒店行业人员流失率大,一直都很缺人。

据多家高考志愿填报机构统计,2023年,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规模16000-18000人/年,专业满意度3.6分,对口就业率仅有45%。而根据过往统计报告显示,每年毕业的50万酒旅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只有15%。

而且我国一般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在5%-10%之间,旅游饭店业最合适的流动率在8%左右,但中国旅游协会人才培训开发中心对全国二至三星级的酒店进行的调查显示,旅游饭店人员流动率达到了23.95%,部分酒店人才流失竟然达到了45%以上。

人才的流失给行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体现在给旅游和酒店带来成本的损失,其又影响行业的服务质量,使得其口碑下降,导致员工的士气不足等等问题。

据中瑞酒店管理学院酒店业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酒店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报告(2023年)》显示,招聘难度大、人工成本占比高、薪资水平低是2022年酒店行业在人力资源上面遇到的挑战。

为什么在就业环境如此严峻的当下,旅游酒店行业人才流失还是这么严重,仅仅只是因为报道指出的薪资水平低吗?

一是专业“服务性”引起偏见。我国有强大的重制造、轻服务的观念和体制环境,从旅游酒店的发展来看,它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人才引入门槛较低。可能本科辛辛苦苦毕业了,还要和大中专的毕业生们相互竞争,学历优势不明显。这也决定了旅游酒店行业的从业人员水平素质层次不齐,人员的低准入和复杂的人员背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氛围,行业内转行和跳槽风险变大。加上对服务行业偏见由来已久,整个社会对此行业还是存在偏见甚至歧视。

二是专业成为高校的“弃儿”。不仅是毕业生不选择,很多高校甚至也在撤销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在我国,旅游管理算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先后实行“周末双休”和“黄金周”制度,加快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人们从解决温饱到开始享受生活,旅游业缺少大量相关人才,旅游规划、酒店管理、导游等等都是比较吃香的专业。

专业也因时而生,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学校有内蒙古财经大学、东北石油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桂林理工大学等共计841所大学,而酒店管理专业目前也有247所大学开设,为我国旅游酒店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随着国内旅游行业人才逐渐饱和,特别是到2010年后,尤其是公务员、事业单位、景区等体制内单位对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需求下降,对口的就业率也随之下降,旅行社导游、旅游计划调度员、酒店前台、服务员成为主要就业方向。

10年前,教育部公布的2012-2013年就业率较低本科专业名单中,旅游管理就榜上有名。此后的10年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也是每况愈下,今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撤销了1670个专业,其中主要分布概括到管理学和艺术学。

旅游酒店管理相关专业也渐渐向“高职”方向下沉发展。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普通本科院校中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有515所;2023年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为1022所。虽然开设的旅游高校不少,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一半,但是撤销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趋势还在增加。

从2016年南京大学开始申请撤销开始到2020年,一共有5所985大学撤销旅游管理专业。受疫情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被撤的速度还在加快。

2023年4月,教育部最新发布的《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全国共有11所院校撤销酒店管理专业。

这些数据都表明,旅游与管理专业在学校的发展和未来的就业市场上举步维艰,不仅仅是社会上的不认同、学校里的专业大量撤销,就连读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们也有不少在就读期间被调剂到其他专业。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分之一的该专业学生在就读一年后就提出转专业,或者是毕业后直接转行,从事如奢侈品、航空服务、主题乐园、餐饮等行业领域中。

酒旅毕业生真的没机会了吗?

2023年,随着疫情的结束,全球酒店旅游业强势复苏。据相关统计,到2028年,旅游和餐饮业年增长预计高达10.24%。国际旅游住宿也将恢复到其历史平均水平,即90亿间夜数。

2024年的旅游者支出估计为8.6万亿美元,约占当年全球GDP的9%。国内旅游住宿预计将每年增长3%,并在2030年达到190亿间夜数。

世界旅行和旅游理事会 (WTTC) 发布最新《2018旅行和旅游全球经济影响报告》(Global Economic Impact & Issues 2018)。报告显示,旅行和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经济行业之一,不仅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还能够推动出口,实现经济繁荣。

这些数据都表明,旅游业和酒店业也正处于增长风口,不仅如此新旅游方式包括:旅修、康养旅游、宠物旅游、虚拟旅游等等都成为了行业内新的增长动力。加之酒店的种类繁多:精品酒店、商务酒店、公寓酒店和各种为不同人群提供的现代化住宿,也增加了更多细分的岗位。

/ 复合型人才开始“吃香”

现代酒店在产品和服务上逐渐趋于同质化,而面对Z时代、千禧一代逐渐成为旅游主力军的年轻人们,对旅游、酒店的品质、多样化、个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家大牌的精品品牌相继推出,为客人提供越来越专业的服务,帮助他们享受生活。

前段时间有一个从事民宿职业的朋友出差到杭州,顺便找我小聚。我很诧异说你们做单体民宿的怎么会需要出差?她笑嘻嘻的回应说他们那边拓展了沙瓶画的业务模块,这次来也是学习这门手艺,想到住客们去景区玩累了,回来也能体验一下艺术的乐趣,再带回家留个纪念也好。

现在想来不止是精品酒店,众多特色民宿也开始不单单只是为了提供住宿那么简单。复合型的人才的需求加大,不止是营养学家、设计师、私人培训师这些职位的空缺,文化艺术领域的人才也成为打造旅游酒店特色的“名片”,使那些寻求酒店相关职业的人也能够游走在不同的领域。

在旅行期间也出现了许多新型职业,陪拍摄影师——为旅行者们提供一条龙的拍摄、妆造、剪辑服务;旅行体验师——白天赶路,晚上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布到OTA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研学旅行指导师——策划、制订、实施研学方案,组织、指导开展研学体验活动人员等等。

与此同时,国际酒店中人力资源、营销、销售、财务和综合管理方面也有许多职位。酒店的这些部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公司的发展,也可以加入一个部门慢慢摸索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通过内部转岗或者晋升到公司其他高级岗位。

/ 服务技能从“面子”到“里子”的跨越

信息技术发展,大数据,云存储和5G、AI等等技术的应用,给旅游酒店业带来了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加之消费者的定制化、私密化、精品化需求逐渐增加,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中的服务技能是否需要被重新定义?仅仅只是背了多少导游词?铺床的速度快或慢?服务的住客多或少的问题吗?

其实不然,近几年“司导”这种混合型旅游新职业火了,本质上依托了“导游+网约车”的服务模式,游客能够通过平台一键预约导游讲解+司机接送的旅行服务。在厦门,大概有200多位拥有“网约车驾驶证”和“导游资格证”的双证司导,为游客提供一车一导、专属服务、行程随心的旅游体验。

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说,能用较少的花费体验的较高品质的定制服务是很划算的,对于司导来说,不仅能增加收入,也可以安心带团。

相比较曾经被围着一大群人拿着“小蜜蜂”的导游讲解,“散客式”、“小团体”的个性化导游服务更加能让游客体验到游玩的乐趣,导游也不仅以职业形势的方式出现,而是成为了景区文化使者和传递者,让游客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旅行场合了解到知识。由此可见,将职业与市场需求融合,真正了解到游客的需求点,并通过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来拓宽未来的职业道路,实现服务技能从“面子”到“里子”的跨越。

/ 学习能力从“显性”到“隐性”的相互结合

过去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的目标内容大多被描述为“高素质与高技能”,这种描述大概认定为有更好的界定和操作,但是现在不仅要继续培养熟练的服务操作技能加持,还开始培养“隐性”的能力。未来的数字化大住宿时代,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会加快使用,酒旅学生们将对经营逻辑、管理思维等高阶的能力要求更高,更需要酒旅学生们具有数字深度解析的能力和管理运营的能力。

学习能力从“显性”到“隐性”的相互结合也意味着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行业需要的不是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工人,而是有温度的智能人。

因此,酒旅行业存在着诸多可能,从传统的酒旅行业思维中跳脱出来,它是随着这个时代的节奏来变化的,职业与岗位只是扎根在这个行业的一种方式,能闯出多大的天地是需要自我不断学习和挑战的过程。

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也有“星辰大海”

在这个消费者需求瞬息万变的当下,旅游和酒店专业随着行业的变化而变化。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是否还有机会点?它的优势在哪?未来它将走向何方?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对旅游酒店行业观念发展的深入思考。

/ 专业的“变”与“不变”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下,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做导游、酒店服务员,而是带你进入美好生活的指引者,有着发现、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比如传统媒体人转型往往容易成功,其实在于新闻传媒的本质内核的优势。曾经深耕于纸媒行业,却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没落,但是纸媒与现在的新媒体变的只是文字的媒介发生了变化,而不变的是媒体人严谨的写作能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

旅游和酒店行业也是如此,不断挖掘消费者的需求点,以最好的服务呈现在旅行者面前。变的是越来越细分的需求体验,而不变的是观察美好生活、塑造美好生活、传递美好生活的开拓者身份。

/ 做专业里的“强者”

在后疫情时代,考研考公的热度一直都没下去,大多数人都想要一个稳定体面的工作,但是在一个领域无限的内卷真是适合所有人吗?内卷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额外的心理压力以及身体负担,与其卷大众认可的行业,为什么不找一条垂直领域深耕呢?

行业千千万,找到自己喜欢的赛道去钻研拼搏,意味着更大的工作压力和挑战,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应对,但年轻时不搏一搏,是不是太可惜了?把握好创造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不管是酒旅赛道还是其他赛道也好,沉住心,迈开步子闯,要做就做专业里的“强者”。

/ 专业里也有“星辰大海”

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能爱一个人,现在“车马”很快,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去周边游。人们慢慢的把旅行当成了一种释放压力、体验生活的新方式。研学通过旅游去学习新知识、旅修通过旅游去休养生息、宠物旅游通过旅游去增加与宠物之间的感情……人们把美好向往的事物与旅行相互连接。在人们渴望美好生活和“星辰大海”的时候,酒旅人则成为这两者连接重要的纽带。

从投资理财领域来看,过去单一短平快的投资模式不会再有,酒店和旅游投资已经逐步成为一个稳定的、可持续的投资领域。进入酒旅行业的毕业生们也能从行业中学习到许多的投资理财知识,真正理解投资真谛,提高自己的财商,或许也是一条重要路径。

综上,那些微博上取缔旅游和酒店管理的言论,说到底只是一种情绪。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和就业方向,旅游和酒店行业或许不是所有人的选择,但是如果你热爱文旅未来的那束光,一定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