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意思是战场上两军对垒,决胜的战机往往孕育于战场形势的变化,兵无常势是变化,水无常形是适应,事无常态是发展,顺势而为是借力。所谓山一程,水一程,走过的都是春秋,看过的都是浮云,没有一样是永恒,更没有人能长期处于优势,我们单说打仗,更没有常胜将军,即使是后来鼎鼎大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著名战将林总,早期也曾经有过“兵败如山倒”困惑,正应了一句老话,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在解放战争后期,林总领导的四野以苍鹰搏兔的凌厉攻势,一举解放中原大片土地,许多国军将领是不堪一击,根本不是我军的对手,其战场表现都堪称灾难,有的成了俘虏,有的火线阵亡,仅有剩余少量的人马,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最后逃往台湾。当然,这也并非是一成不变,其中有一名国军中将,就曾经两次打败林总,陈毅元帅多年之后回忆起这两次败绩,心有余悸地称“这是几乎断送掉革命的两次遇险”。此人便是曾经担任国军浙江师管区司令、11兵团副司令的中将李文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文彬(1894一1980),字质卿,出生于云南盐兴(今属禄丰)黑井德政坊小板桥一名种菜小商贩之家,其父在清末考中科举制附生,他从小就读于父亲办的私塾。在21岁那一年,前往昆明法政学堂求学,此时正值护国战争,他便停学从军,在早期的军阀混战中,由于他作战勇敢,又有点文化,学习能力强,在部队里很快得到提拔,并以功晋准尉衔,保送到泸州讲武分校学习,毕业后担任排长、连长,后跟随上了一名当上司令的同乡名叫朱培德,于是成了他的警卫营长、团长,后来朱培德任5路军总指挥兼江西省主席驻南昌,时任少将旅长的李文彬是他最得力的干将,对井冈山的红军进行“会剿”,便有了后来著名的大余、寻乌圳下二次击败林总的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红军比较弱小的井冈山时期,一开始占据该山,虽说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然而“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加上敌人围困万千重的封锁,即使军事上进攻不上去,时间一长必定会因无食无穿困死,因此,红军高层领导人决定走出大山,寻找出路,主力部队向井冈山下军事上有回旋余地的赣南一带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9年春节期间,这个时候是赣南一带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林海怒吼,风雪严寒,到处是银装素裹,红军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动,认为怕苦怕累的敌人都想在家里过年,比平时间的压力应该要相对小一点。同时,实施“围魏救赵”,减轻井冈山的军事压力,红4军主力3600余人从下庄、小行州、黄坳、大汾向赣南开进,为了让敌人知道红军已经下山,从而解围井冈山,在行进的沿途大造声势,大张旗鼓地宣传红军要解放更多的地方,后人传唱至今的著名歌曲《十送红军》就是在这个时候唱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井冈山到赣南一带的沿途百姓,冒着凛冽的山风来为红军送行。把已经煮熟却又冻成石疙瘩的鸡蛋塞进红军官兵的衣袋里,老人抱着战士们哀哀痛哭,当地歌手动情地歌唱: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雨绵绵秋风寒。树树梧桐叶落尽,愁绪万千压在心间。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七送红军五斗江,江上船儿穿梭忙,千军万马江边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早回乡。……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双拉着红军的手,心像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早日传捷报。表达了红军离开井冈山时各地群众依依不舍的情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先说李文彬第一次与林总交手的大余之战。1929年1月下旬,红四军主力28团、31团出击赣南,特别是林总为团长率领的28团为前锋,一开始进展较顺利,下山初战便歼敌一营,突破封锁线,一举占领崇义县城,随后以雷霆手段迅速出击大余,大余县城守军见红军战斗力强,吓得弃城逃跑,红军大部队进入城区,张贴安民告示。

大余之战旧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余之战旧址

根据红军总部的战略部署,红军指挥机关驻扎县城天主教堂,林总率28团千余人马驻守城东北金莲山下,警戒赣州方向来犯之敌,另一团驻城西警戒崇义方向之敌,军独立营、特务营驻守城内保卫军部机关,并分头深入到城内外做群众工作,筹集物资款项,各项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并在县城中山桥下的河坝里召开了军民大会,到会群众近千人。会后,将打土豪的财物散发给了贫苦群众,当地数百名青年参加红军,大大地扩大了红军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红军一片庆祝胜利的欢呼声中,就在这个寒冷的晚上,大余县城北面陆安亭和雷公塘方向突然枪声大作,大股敌人已经冲进了红军占领的大余县城,突如其来的偷袭,使红军仓促应战,一时间红四军高层指挥部万分危急。原来,这狡诈异常的旅长李文彬,通过红军行军雪地上留守的足印,判断出山红军的数量,并对红军施行了贴身追击战术,随后,利用晚上搞偷袭,率队伍从赣州方向过来包围了大余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边林总率领负责警戒任务的28团,只是开拨一些人到新城方向,既没有组织营连以上干部看地形,也没有研究出现复杂情况下的协同配合,最为致命的是忽略了敌人可能从什么地方过来,有几条道路,哨兵安排什么位置,应该在哪个地方进行阻截,地方上的群众如何动员、简单的工事如何构筑,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置预案如……都不过问,都不知道。结果可想而知,出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天拂晓时分,李文彬对红军刚刚占领的大余县城发动突然袭击,红军战士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尚不知敌人从哪个方向过来便仓促应战,李文彬这支队伍装备好,受过正规训练,战斗力比较强,全旅清一色的灰军装,白帽罩。加上他多年打仗很有一套指挥战斗的经验,而红军由于丝毫没有准备,加之敌人攻势太快火力太猛,又没有相应的防守阵地和撤退方案,可谓是兵败如山倒,指挥官林总接到敌人偷袭的消息后,大吃一惊,赶紧组织部队抵抗,但随即发现敌人兵力数倍于己,火力强大,败局已定,在后来叹曰:只得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身为团长的林总此时不仅未指挥部队反击,反而跟着溃退的部队一同后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文彬与林总交手偷袭大余成功,导致红军下井冈山后占领的第一个县城大余丢失,更为严重的是28团党代表何挺颖,前委委员、工农运动委员会主任、军械处处长宋乔生,31团营长周舫,28团特务连连长郑特等多名干部牺牲,百余名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以说这些都是未来将军甚至元帅级别的人才,部队被打散,军参谋长袁文才和前委秘书长刘辉霄等人不辞而别,给红四军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是一时难以回援井冈山。最终,井冈山根据地在优势敌军攻击下失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大余激战受挫后,红四军经广东乌迳突围,碾转赣粤边境抵达信丰县崇仙。在此,红四军前委得悉安远、定南、信丰3县边境有红军游击队活动,为甩掉尾追之敌,部队遂经龙南东坑向定南、安远边境前进。谁知之这一带到处是地主豪绅的土围和民团。红军不断遭到袭击,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既找不到粮食,也找不到向导,寒风刺骨,薄衣单衫,赤脚行军,鲜血淌得,由于红军脱离了原有的根据地,经半月之久征战可谓人困马乏,极度疲劳,急需争取时间休整,补充弹药给养,虽然很困难,却没有人叫苦脱逃,大家咬紧牙关,坚持斗争。

罗福嶂纪念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福嶂纪念馆

此时,红军领导人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搞点军需补给的地方,那便是地处闽粤赣3省交界的,大山中的项山罗福嶂,这里属于“三不管”地带,敌人力量薄弱;山区方圆近百里全是高山,山高林密、古树参天,很适合部队休整,考虑到项山罗福嶂还有很长距离,决定当晚在寻乌吉潭圳下村宿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圳下村是武夷山与南岭交界处群山拥抱中的一个山间冲击盆地,地处一个较大的山窝子里,南北两边是山,中间是个东西走向的狭长田塅,一条小河把它们分成两半。村中央有几个大围屋,住有百十户人家。有一幢毫不起眼的客家围屋式的房子,村子中间是东西走向的狭长田地和一条小河。

今日圳下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圳下村
林总队伍驻扎地文昌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总队伍驻扎地文昌阁

当时,正值农历春节,是赣南一带一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地处山间的圳下村滴水成冰,寒风刺骨,一片雪海,红军的重要领导都安顿在村子中央一座叫恭安围的土围里,由于天气非常寒冷,连日长途跋涉行军,非常疲劳的红军战士们,大家吃罢晚饭就早早宿营。为了确保指挥机关安全,战斗部队能及时应变突发形势,根据圳下村的地理环境,对军队防务进行了细致安排,驻防作出相应的军事部署:司令部和政治部分别驻在田段中间的文昌阁里;红31团为左路,担任前卫警戒,驻在田段两面;林总率领的红28团为右路,担任后卫警戒,驻在文昌阁后和大营岗一带,后卫之间相距约4公里,特务营跟随军部。同时特别指出,林总率领负责殿后的28团,必须在天亮已经后才出发,以确保万无一失。

圳下村红军领导人住宿旧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圳下村红军领导人住宿旧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林总率领负责后卫警戒的28团,深刻汲取大余战斗失利的教训,各方面做得比较仔细,不仅开会研究各种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还设立了一些简单的防御工事。真可谓是一夜相安无事。然而,事情还是发生了,林总根据负责侦察敌情的领导分析,前很长一段时间红军的行军速度和敌人的动向比对,尾随敌军可能在第二天早上才能赶到,因此部队就可以放心在这里进行一个晚上的休整,待天亮后立即行军,间隔的时差至少在十个小时以上,于是,那天清晨林总下令部队开拔。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早已埋伏在周边的李文彬伙同刘士毅的两支队伍,再次乘红军人困马乏、武器装备低劣之机,悄悄进了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大部队突然包围红军司令部驻地,敌人利用兵力多的优势,并很快把担任安全警戒的队伍与司令部领导分割开来,无法掩护首长们脱险,使司令部直接暴露在敌人面前。一时枪声骤起,噼噼啪啪。当时正值过年期间,不少红军听到枪响,一开始还以为是村民放鞭炮,后来发现一阵紧似一阵,才觉得不对劲,敌进攻异常猛烈,很快把红军分割开来,并把军长、党代表、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等高级干部都被重兵包围村子中,情况非常危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紧要关头,首长亲自沉着指挥红军进行战斗,带领红军指战员勇猛地冲向敌人,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杀出了一条血路。天亮时,首长们胜利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其它队伍分三路突出重围,一路走项山凉山岽;一路走小杭锅子嶂;一路走剑溪寒地。圳下战斗中,由于双方力量悬殊,红四军损失较大,不少官兵牺牲或受伤,战斗之后,红四军总部立即召开会议,总结圳下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最最关键的因素,是负责殿后的红28团林总没有执行天亮再出发的命令,提前率部出发,不等军部开拔就撤岗哨,给敌人可乘之机,导致红四军军部被围,未能履行好护卫军部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大余战斗和圳下战斗两次失误,为此,决定给担任后卫警戒的红28团团长林总记过处分一次。而直接导致他失败的李文彬这个敌人被红军高层领导人牢牢记住,并在后来书中称他为聪明的敌人,虽然我们看成是反语,可见李文彬当时这个敌人是有一定的分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由于李文彬“围剿”红军的这一战绩,得到了蒋介石的青睐,后来提拔重用,先后担任副师长、师长、中将副司令等职务,抗战时期曾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南昌保卫战、长沙会战等,解放战争时期李文彬也被卷入内战的第一线,先后驻军广西、云南等地,随着我军秋风扫落叶使其土崩瓦解,李文彬被昔日曾经打败过的对手林总,打得是满地找牙,最后不得不率残部逃入缅北,辗转至台,尔后又全家迁居美国纽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硝烟已散尽,枪膛已发凉,,出征的歌声,依然在耳边震响,20多年过去,身在异国他的乡的李文彬,最惦记的是家乡的人和事,就在1971年闻悉九一三事件的时候,年近八旬多年在外地漂泊的李文彬,特意向我国驻美使馆写申请要求回国。此申请传到主席处,主席得知这名几十年前交战的老朋要回来,便在电报上批示“大大欢迎”,有关部门也表示对他叶落归根表示热烈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幸的是,接到这封回复电报,李文彬正要启程回家乡的时候,却突患中风瘫痪,行动不便,未达到回国之愿望,几年之后,病逝于美国纽约,终年84岁。临终时最大的遗憾并抱恨终生的是,自从离开家乡,未能再度回家看一看,走一走,找昔日的朋友或敌人聚一聚聊一聊,或者去祭奠一番,也不失为人生之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