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三角政经周报(2024.6.17-2024.6.22)

作者 | 加楠

产业资讯

江苏首批14只产业专项基金即将签约落地

6月21日,江苏省宣布正式启动规模5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以“耐心资本”为定位,打造有较高风险承受力、对资本回报有着较长期限展望的资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闻发布会现场。中新网记者朱晓颖 摄

省级母基金主要投资方向为江苏“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650”产业体系、“10+X”未来产业体系,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以及其他符合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

借助这笔母基金,江苏各地也将落地产业专项基金,撬动更大资金量。

产业专项基金由省级母基金与设区市、省属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包括未来产业天使基金、设区市产业专项母基金、省属企业产业专项基金三类。首批14只产业专项基金总规模506亿元,选择在成熟度较高、产业特色鲜明的领域先行设立,涉及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徐州、扬州这7个设区市,“设区市产业专项母基金”10只、总规模466亿元,“未来产业天使基金”4只、总规模40亿元。

设区市产业专项母基金包括:南京市2支、120亿元,分别为规模60亿元的“江苏省软件和信息服务(南京)产业专项母基金”、规模60亿元的“江苏省新型电力(南京)产业专项母基金”;苏州市2支、120亿元,分别为规模60亿元的“江苏省生物医药(苏州)产业专项母基金”、规模60亿元的“江苏省高端装备(苏州)产业专项母基金”。

无锡市2支、90亿元,分别为规模50亿元的“江苏省集成电路(无锡)产业专项母基金”、规模40亿元的“江苏省生物医药(无锡)产业专项母基金”;常州市1支、50亿元,为“江苏省新能源(常州)产业专项母基金”;南通市1支、40亿元,为“江苏省新一代信息技术(南通)产业专项母基金”;徐州市1支、30亿元,为“江苏省智能制造(徐州)产业专项母基金”;扬州市1支、16亿元,为“江苏省航空航天(扬州)产业专项母基金”。

未来产业天使基金包括:南京市2支、15亿元,分别为规模10亿元的“南京未来产业天使基金”、规模5亿元的“南京紫金山未来网络天使基金”;苏州市1支、15亿元,为“苏州未来产业天使基金”;无锡市1支、10亿元,为“无锡未来产业天使基金”。

首批产业专项基金合计规模506亿元,预计可吸引社会资本放大后形成产业子基金总规模1106亿元。最终,首批预计形成产业专项基金和产业子基金合计规模可达1612亿元。

《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发布

6月16日,由长城战略咨询编制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在2024中国(重庆)独角兽大会上发布。报告显示,江浙籍独角兽企业创始人数量依旧领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有效样本统计,独角兽企业家籍贯遍及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江苏籍创始人共有27人,数量居于首位,占比为16.7%;浙江籍创始人共有25人,数量占比15.4%;湖南籍创始人共16人,数量占比9.9%。

在创业地选择上,独角兽企业创始人存在“家乡偏好”,多数选择在籍贯所属省份创立企业。据统计,27位江苏籍独角兽创始人中有 13位选择在本省注册企业;16位湖南籍创始人有9位在本省创业,且注册地均在长沙;14位广东籍创始人有8位在本省创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创业赛道上,独角兽创始人创新创业方向同地方产业体系、资源相融合。江苏籍创始人重点聚焦集成电路、动力电池等赛道,同江苏省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动力电池制造基地等战略背景相吻合;基于湖南在新消费、新零售、网红经济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湖南籍创始人更多深耕于网红爆品、新零售等赛道;广东籍创始人则在智慧物流、动力电池、机器人等赛道发力。

目前,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有375家,江苏省共有50家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苏州拥有18家,南京拥有12家,无锡拥有5家,南通拥有2家。

入选企业90%以上是硬核科技企业,科创属性强,与江苏产业体系高度契合,集中在高端制造、集成电路、商业航天、新材料、氢能、合成生物等领域,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56个上榜城市中,拥有超过15家独角兽企业的城市还有北京(75)、上海(65)、深圳(36)、广州(25)、杭州(19)。

中国生物医药未来产业

首个“创新联合体”成立

近日,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创新联合体”)成立仪式在南通举行。据悉,该创新联合体由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先导物成药性研究等7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领军企业、重点园区以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等联合发起、共同参与,是我国生物医药未来产业的首个创新联合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创新联合体将围绕小核酸等新药研发、外泌体与细胞治疗,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高端医疗设备与医药先进制造,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与医疗智能制造,器官芯片、类器官构建与再生医学,大数据、智慧医疗、肿瘤与慢病防控惠民工程,生物合成与生物制造等七个未来产业新赛道,利用各联合单位已具备的条件,建设若干个产业孵化平台与共性技术平台,形成以获批上市可注册证为导向的投资、融资发展模式,助力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动态

国之重器落地杭州

备受关注的国之重器——杭州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传来好消息。近日,杭州市滨江区规划资源分局已完成杭州极弱磁场大设施工程规划许可核发,标志着这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是继杭州超重力场大设施之后,浙江启动的又一个国家大设施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设施项目于2021年10月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选址位于滨江区浦乐单元,用地规模约66.67亩,拟建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约3.54万平方米,地下约1.46万平方米。

项目将建成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零磁”空间以及指标领先的科学装置与仪器,提供极端弱磁环境和极端测量手段,支撑前沿科学技术、国家重大需求、生命科学及医学等领域研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四个面向”,支撑科技强国、质量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建成后,可使我国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技术保持领先优势。

此外,依托大设施项目科研成果,还将有效促进杭州高新区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相关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导入顶尖科学家及科学后备人才,弥补滨江区现状原始创新能力短板,为加快迈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高效赋能。

苏州,拿下这个“第一”

近日,工信部发布《2023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苏州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综合得分位列地级市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参评城市共50个。江苏省内,南京、苏州、无锡3个城市参与评估,其中苏州和无锡均作为地级市首次参评。

从综合得分情况来看,在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杭州、南京、宁波、青岛、武汉、厦门位列前10位;在地级市中,苏州、合肥、无锡、金华、泉州、长沙、东莞、石家庄、郑州、南昌位列前10。报告显示,苏州在法治环境、融资环境、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均位列地级市第一。

近年来,苏州加快推动中小企业做实做强做优。截至2023年底,全市中小企业已达92.4万户。作为全国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苏州出台了《苏州市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实施细则》;为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苏州还出台了《苏州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州市金融支持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专项方案》。

江苏6所高校,将获“新身份”

6月18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2024年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遴选结果公示。盐城工学院、苏州科技大学、淮阴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理工学院和江苏海洋大学等6所高校拟立项为2024年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2024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遴选建设实施方案》,江苏省首轮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立项后建设周期为四年。到2028年,将遴选10所左右高校作为首轮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分批立项,重点建设一批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应用能力强、社会贡献度高的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据悉,这是江苏首次进行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遴选建设工作,示范效应明显。

应用型本科高校有别于研究型大学,是指以应用类型为办学定位的普通本科院校,着力点在产教融合。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徐庆介绍,全省遴选了200个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以及200门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还建设了产教融合的重点基地,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临港发布推进高水平开放十项举措

6月21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举办高水平开放大会。新片区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十项举措发布,包括提升国际化市场环境、贸易投资环境、政务服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生态环境,强化支撑外企生产经营的土地、人才、数据、社会事业等要素保障,以及鼓励各类外资总部企业、产业链龙头融入临港“6+2”前沿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等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针对外企最关注的准入准营、外籍人士服务,以及凸显临港新片区特色的数据跨境流动、高能级航运服务、新兴金融等方面,进一步提出了举措。

比如在外资准入方面,临港新片区将进一步缩减负面清单,降低外资企业的合规性成本,在临港新片区开展更多的国际业务.临港新片区外籍人士服务中心、临港新片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临港新片区国际股权投资服务平台三个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在会上启动,为外资外企“引进来”、国内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高集成度、系统性和综合性的一站式平台。

会上获悉,临港新片区设立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额年均增长45.3%,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37.5%,新设内外资企业超10万家。

基础设施建设

浙江2个机场名称确定

近日,民政部官网发布《关于嘉兴南湖机场命名的公告》《关于舟山普陀山机场更名为舟山普陀山国际机场的公告》,明确新建嘉兴机场命名为嘉兴南湖机场,舟山普陀山机场更名为舟山普陀山国际机场。

嘉兴南湖机场距嘉兴市中心直线距离约10公里,坐落在杭申线航道以南、常台高速以西、申嘉湖高速以南、沪昆高速以北、G524国道以东围合区域,周边高速、铁路、高等级航道、港口交汇形成“空铁水陆”立体交通体系,区域交通优势明显。1小时经济圈可达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等长三角主要城市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兴机场项目于2022年11月正式开工。目前,航站楼建设已步入冲刺阶段,预计于7月中下旬完成主体结构施工,9月将完成整体屋面施工。作为“十四五”期嘉兴市标志性的项目。机场定位为客运支线机场,专业性航空货运枢纽。2025年6月项目建成后,嘉兴南湖机场将拥有一条长3400米、宽50米的跑道,机位56个,预计2030年将达到旅客吞吐量18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10万吨。

舟山普陀山机场于1997年8月8日正式通航,通达北京、深圳、天津、重庆、武汉、成都等28个大中城市,周航班起降突破400架次,超过15家航空公司在机场定期运营。

目前,机场航线网络已基本覆盖我国沿海、沿江重点城市及部分热点地区,并在加密华中、东北航线的基础上,向中西部省份拓展。在2023年,舟山普陀山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航空口岸通过验收,正式具备国际航运功能。此外,改扩建工程也全面收官,正式迈入中型国际机场序列。

宁芜铁路,扩能改造进入倒计时

6月18日,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传来新进展。南京南隧道盾构始发井顶板封顶,标志着盾构机始发条件基本达成。接下来,“宁芜号”将陆续进场组装,2.4公里的“地下穿越”正式进入倒计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宁芜铁路扩能改造自2022年底全面开工,初步计划2026年完成路基、桥梁等线下工程,2027年完成铺轨和站改等工程。扩能改造工程正线长度约102.2公里,项目北起南京东编组站,经南京市栖霞区、玄武区、秦淮区、雨花台区、江宁区进入安徽省马鞍山市,过当涂县入芜湖市,终至芜湖东站。

其中,南京东编组站至沧波门段、门南村至南京站客车联络线实施电气化改造;沧波门至古雄段既有铁路实施外迁;古雄至芜湖东段实施电气化改造和平改立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城区段(沧波门至古雄)改线外迁,将有效消除市区铁路平交道口安全风险,化解原线路穿城而过带来的割裂城市、噪声干扰、污染排放、交通拥堵等问题。多处城市主、次干道通行将不受铁路影响,大幅提升交通畅达性。

宁芜铁路于1935年建成运营,是长三角地区承担重要客货运输任务的国家铁路线。这条铁路线曾是国内建设时间最短、每公里耗资最少的商办铁路,也曾经是中国最繁忙的单线铁路之一。

然而,随着南京城市的发展,宁芜铁路沿线已经从过去的农田荒地,逐步成为连片密集的城市发展地区。尤其是沧波门至古雄段,已处于南京城区中心地带。这条服役八十多年的老铁路线,带给现代城市生活的已不再是便利,而是诸多的困扰。

铁路外绕后,将化解交通阻隔节点,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发展;破解城市空间分割,整体打通城市发展脉络;实现铁路节能减排,改善沿线生态环境;提升铁路运能指标,强化沿江铁路通道能力。

此外,这条铁路的搬迁还深度绑定了南京地铁8号线的建成进度。作为“老大难”,地铁8号线从2015年提出建设,到如今已等待了9年。如今随着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实施,南京地铁8号线的建设条件也将日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