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第29届上海电视节举办了白玉兰电视剧评委会主席大师班活动。本届电视剧评委会主席、著名导演阎建钢,与著名影视评论人、《影视独舌》创始人李星文,畅谈对于“爆款剧集”“AI技术”“好演员定义”“历史正剧”等行业热议话题的看法和经验,其间态度真挚,妙语连珠,赢得了参会者的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探寻爆款创作方法论,成了许多制作方的发力方向。但在阎建钢看来,爆款剧不是由类型题材决定的,是创作者以自己的真诚和专业能力完成了一部让观众相信和认同的剧作,“而真诚是一种能力,能够支撑一个创作者抵达真实,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你的专业能力,你有没有能力做到真实。”

网台联播的大环境下,二者的剧集评价标准逐渐有各成体系的趋势。电视台依托第三方机构的收视率调研,而爱优腾等网络平台则有自己的“热度值”评价标准。如今,在电视台播得好的剧集,未见得取得相应的网络热度;网上热度高的作品,也未必能有收视率的上佳表现,其持久性和长尾效应也不见得比高收视率的剧好。

阎建钢也谈到了如今收视率与热度割裂的现状:“像收视率能够覆盖的统计到的观众群体,它的主体不太会在网络上去发表自己对剧集的观感,他只会通过数据被统计。而网络平台播出的剧,观众是直接参与的,尤其是年轻观众,他们会积极地参与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星文则坦言,曾经传统历史剧创作的主力军,如今已不在当打之年了,且当下观众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变化,在短视频冲击下,确实很难让大家再坐下来看一个40集50集的历史正剧。“我个人觉得就是我们传统的历史正剧,那些曾经黄钟大吕,震撼过一代又一代观众的那种历史正剧,恐怕以后不会再大规模的出现了。”阎建钢也认同这一点,曾经的“主力军们”也许创新能力退化,而现在年轻编剧群体,可能不见得愿意在这一写作难度大、耗费时间长的题材上发力。“有更多更容易、更赚钱、更有性价比的题材可以做,何必自找麻烦呢,这很现实。”

谈到“当下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算作历史剧或偏于历史剧”,李星文认为,一个是像《显微镜下的大明》,以小人物为主角,以专业的历史考证为基础,做一个虚构的故事,可以算是一种新派的历史剧。第二种,则是以刚播完不久的《庆余年》第二季为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