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海信谋划了一场惊天巨变。

海信董事长周厚健,将在科龙干了12年的贾少谦调回总部,并安排进了核心管理层。

等待贾少谦的,不是一次简单晋升。2019年贾少谦出任海信总裁,他也从海信接班人变为了唯一的“储君”。

与贾少谦回归时点高度契合,海信接连收购了日本百年品牌东芝电视以及欧洲四大家电品牌Gorenje,强势拉开了出海序幕。

同年10月16日,海信科龙正式更名为海信家电,海信品牌国际化提速。

接班海信、重塑品牌以及执掌出海新战略,2018年海信史上三件大事密集发生,共同作用在年仅46岁的贾少谦身上。

属于贾少谦的时代正在来临。而这一切,都都要从十几年前海信那场关键并购说起。

并购科龙,海信蛇吞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购科龙,海信蛇吞象

2006年前后,海信拿下科龙电器,上演了一场“蛇吞象”戏码。

彼时,科龙的市场影响力并不弱于海信。这家很早便同时在港深两地上市的乡镇企业,2004年营收近80亿,总资产超百亿。

但它的债务规模同样不可小视,并购科龙的海信同时背负了它36亿债务。

规模带来的管理压力,财务带来的偿债考验,让初掌科龙的海信高管们尝到了甜蜜的负担。不少同行,也在等着看他们的笑话。

周厚健早已在行动。2005年, 他力推海信与科龙签署了“销售代理 协议”。

事实证明,这是个既当爹、又当妈,既给钱、又帮卖的苦逼活计。海信先以产品预付款的形式,为科龙提供3亿活命钱,接着自担风险、全权代理科龙产品销售。

这还没完。买断产品后,海信又开始变卖家产、帮科龙瘦身。

2004年末,科龙总资产111亿元,当年销售额79亿元;至2007年末,科龙总资产降至44.21亿元,但该年销售额升至88亿元。

用渠道兜底,为科龙瘦身,双管齐下的海信堪堪救活了科龙。但此时科龙还吊着气,离真正治愈还早。

34岁的贾少谦,便是此时被委派到顺德科龙总部。他被任命为科龙副总裁,主管人力与行政。

初来乍到的贾少谦发现,由于经营困难,科龙员工已经很久拿不到奖金了。他改革了薪酬体系,让员工在经营不好的情况下,也能拿到至少40%的保底奖金。

贾少谦后来回忆,海信收购科龙没有追求短期利益,而是做长久布局。通过保障员工生活条件,提高研发待遇,调动了大家积极性。

短期销售帮扶与长期人才培养,最终让科龙度过了难关。

海信没有一味改造科龙,而是主动适应后者、做大科龙。2010年,海信将旗下核心白电业务一股脑的塞给科龙。

科龙迎来重生,海信博得名声。2018年10月16日,海信科龙正式更名海信家电。

以2018算,科龙被纳入海信整整12年。期间,科龙营收规模从大致70亿升至360亿元。2013至2018年,海信营收大约增长了100个亿。

这个速度委实算不得快。科龙前总裁任立人曾解释,科龙一直坚持“健康比利润更重要,利润比速度更重要”的海信经营理念。

科龙没有迅速做大,但它为海信白电业务打好了地基,也给贾少谦攒足了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外狂飙,海信离世界第一有多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外狂飙,海信离世界第一有多远

2017年3月1日,贾少谦升任科龙总裁。

但没能在一线主政多久,一年后贾少谦被紧急调至总部,随后海信科龙更名海信家电......

总裁远走、品牌消亡,完全吃下科龙的海信有了新野望。这次,它的目标是“国际化创牌”。

其实早在2006年,贾少谦任职科龙副总裁时,负责海信海外业务的林澜便提出了“大头在海外”的目标。

只是此后十多年,海信更多以市场渠道出海,而非更直接的海外并购。

2015年,海信终于有了大动作。这一年,海信借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获得了其在美洲5年品牌使用权。

但没等海信大展拳脚,一年后富士康横插一脚、并购了夏普。此后,围绕品牌使用权,富士康与海信打起了官司。加之5年品牌授权转瞬即逝,海信的这次尝试铩羽而归。

吃过一堑的海信人决定干票大的,2017年它将目光投像了日本东芝。彼时这家百年日本老店,虽还保持了年均100万台电视出货量,但已负债累累。

2018年2月,海信交割东芝所持有的TVS公司股权,并拿下东芝电视40年的全球品牌授权。

贾少谦和他的高管们,再次秀出了海信的整合肌肉。2019年,东芝结束了8年连亏、逆势盈利,重返日本市占率第一。

除在日本大肆并购,海信也在欧洲战场肆意驰骋。

2018年,海信收购了享有欧洲4大家电品牌之称的gorenje。gorenje是斯洛文尼亚最大的制造企业,其所在城市三分之一的居民都在这个公司工作。

收购gorenje后,海信不仅降低了企业库存、提升运营效率,还扩建了冰箱工厂,并投资建设了新的电视工厂。在gorenje之外,海信还将ATAG、ASKO等欧洲高端品牌纳入麾下。

用贾少谦的话说,我们从来不以“购买者”自居,更多是为当地作贡献,进而获得当地认同。

与并购产能同时进行,海信连续出击全球顶级赛事营销。

2016年,海信成为56年来欧洲杯历史上首个中国品牌顶级赞助商。此后,海信接连成为“2018年世界杯官方赞助商”“2020年欧洲杯全球官方合作伙伴”“2022年世界杯官方赞助商” “2024年欧洲杯全球官方合作伙伴”。

按欧洲杯5000万欧的品牌合作方赞助标准估算,近年海信仅在全球顶级足球赛事上便投入了几十亿。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期间,海信喊出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响亮口号。

这些口号,给人一种海信家电中国第一的错觉。但这里的第一仅仅指海信的电视机业务。

2023年,海信电视出货量也是世界第二。根据市场调研机构奥维睿沃发布的《全球TV品牌出货月度数据报告》显示,今年1-4月,海信电视全球出货量市场份额为14.26%,同样世界第二。

2024年欧洲杯上,海信更进一步打出了“中国第一、不止于世界第二”的口号。

关于这个口号,坊间还有爆料。说一位疑似海信的广告代理商表示“今年欧洲杯和2022年世界杯的广告语皆出自他之手。今年广告语加了‘不止于’三个字”,他还声称“历经几十版改稿,海信才确认了最终版”,好在“项目预算3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一句广告词豪掷数百万,“不止于世界第二”的口号凸显了海信的全球野心。

2023年,海信视像营收首次突破500亿大关至536亿元,其中电视业务营收484亿元。满打满算,黑电业务约占海信当下2000多亿营收大盘的1/4。

借不足集团营收3成的电视业务,打造中国第一、全球家电前二的品牌既视感,这是贾少谦站在海信战略层面的阳谋。但最直接目的,还是卖货、创收。

2022年至2023连续两年,海信视像境外营收占比超过50%。

搭载中国第一的口号,这既是一种营销讨巧,也是一种海信的自我激励。

科龙去名的2018年,海信白电业务营收只有360亿元。2019年并表日立后,海信白电开始放量增长。至2023年,海信家电营收856亿元,海外营收279亿元,占比33%。

2021年贾少谦曾放言,海信集团的海外收入最快三年内就要达到50%。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海信营收突破2000亿,海外收入占比42.6%。

无论海外营收过半目标,还是是3000亿大关,海信都还有一段距离。

20年前,海信便初步形成了大头在海外的思考。近年海信更是不惜耗资数十亿大肆并购、三战欧洲杯,但海外放量需要时间,无法一蹴而就。

寻找增量,强势要约科林电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寻找增量,强势要约科林电气

3000亿压顶,贾少谦肩上的担子变重了。

苦寻第二增长曲线的他,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芯片等崭新领域。

不管何种领域,最快、最有效的途径永远都是并购。海信将对外并购的节奏变成了年拱一卒:每年拿下一个行业巨头。

2021年5月,海信家电耗资13.02亿元,拿下日本三电控股近75%的表决权。

彼时,三电控股已是全球领先的汽车空调压缩机和空调系统一级制造商,其车载空调压缩机2019年的销量位居全球第二。此外,其新一代的电动压缩机产品也在新能源车上被广泛应用。

2023年,三电控股全球业务取得突破,签单总额同比增长43%,汽车空调压缩机及综合热管理板块实现营收90.5亿元。

借助并购,海信不仅凭空多出了一个百亿品牌,还趁机杀入新能源汽车上游。

控股日本三电后,海信又盯上了在LED芯片领域有所建树的乾照光电。2022年3月,海信视像耗资4.96亿元一举成为乾照光电最大股东。

这还没完。接下来10个月,海信视像又投入10多亿元不断举牌。截至2023年1月31日,海信视像终于拿下乾照光电总股本的22.88%,成为控股一方。

拿下乾照光电,海信完善了自己在显示产业链上的战略布局。控股第一年,乾照光电归母净利润达到3千万,扭亏为盈。

进入2024年,海信继续在芯片与新能源赛道驰骋。

贾少谦盯上了科林电气:像一只雄狮看到了心爱的猎物,认准目标、潜伏尾随后,便是凶猛出击。

今年3月,海信旗下控股公司海信网能,突然对科林电气发动攻势。仅用20天,海信网能便拿下了科林电气13.95%的股权,成为最大单一股东。

但海信这一举动,遭到了66岁科林电气董事长张成锁的激烈反对。面对海信这个“野蛮人”,张成锁开始集结队伍、大举反击,围绕控股权,双方剑拨弩张、大打出手。

但海信网能铁了心要吃掉这块到嘴的肥肉。科林电气5月13日公告显示,海信网能将耗资14.99亿元对其进行要约收购。若完成,海信网能直接持股比例达35%,并拥有近45%的表决权,直接控股科林电气。

但与并购东芝、三电、乾照光电不同,海信本轮并购目标并非经营不善。恰恰相反,近年来科林电气营收规模持续增长,净利润也在稳步增加。

2023年,科林电气营收净利破记录达到39亿元、3亿元。2024年一季度,科林电气营收同比增长43%至7.5亿元,归母净利同比增65%至6717万元。

相比,作为收购一方的海信网能2023年只有6亿多营收,7千多万利润。

与并购科龙有些相似,贾少谦看到了20年前那熟悉的一幕。蛇吞象般收购科林电气,是海信扩充新能源产业版图的重要战略布局。

科林电气的核心主业是提供智慧电力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光伏、储能业务。近4年来,其参与电网公司、光伏项目招标的中标金额超过20亿元。

从行业来看,近年格力电器开始涉足动力电池、储能业务,美的也进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海信在黑电领 域的老对手TCL早已借助中环杀向光伏深处。

考虑到传统家电早已是存量博弈,贾少谦只有通过崭新赛道才能真正带来业务增量,冲击2025年的3000亿关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买大的海信与翻山的贾少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买大的海信与翻山的贾少谦

拿下科林电气,似乎势在必行。

根据公告,海信要约价格定在了27.17元,要约股票申报不低于41149458股(占科林电气股份总数的15.10%)。

时间来到2024年6月26日,这是海信要约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当日科林电气最高价27.08元,一日成交量超过3000万股。若只考虑市场因素,海信的成功率或许不小。‍‍‍‍

另一方面,两周前海信视像终止分拆子公司信芯微科创板上市。

当下,海信控股的上市公司定格在了4家。它们分别海信自有品牌海信视像,2006年并购科龙而成的海信家电,2021年并购的三电控股以及2023年控股的乾照光电。

若要约收购科林电气成行,海信控股的上市公司数量将达到5家。除了海信视像,近20年海信成功控股了4家上市公司。可谓,一路买到大。

但贾少谦那句海信从来不以“购买者”自居,也当的真。

无论早期科龙,还是后来的日本东芝、三电控股以及乾照光电,最初都陷入了经营不善、持续亏损的状态。而并购后,海信确实通过援手让它们活了下来,并最终为海信消化吸收。

但科林电气是个例外,它是在业绩蒸蒸日上时被海信看中。这从侧面反映出,海信并购策略转变、并购步伐加快。

从2005盯上科龙至今,海信近20年并购史上每一个关键节点,贾少谦都亲眼见证、甚至是亲身参与、亲力而为。

可以将这20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国内整合,并购科龙整合白电业务;第二阶段海外并购,通过收购东芝、Gorenje以及赞助体育赛事,开拓海外市场;第三阶段寻找增量,通过控股乾照光电、科林电气,打通新能源赛道、开疆扩土。

如今海信正走在海外放量与打造第二曲线的关键战略节点。将两个担子一肩挑的,只能是在海信干了27年的贾少谦。

现年52岁的贾少谦,1997年以校招身份进入海信。

彼时,恰逢周厚健升任海信总裁。贾少谦也从最初担任法律顾问,进入总裁办工作。

此后贾少谦一直在周厚健身边工作,两人关系非同一般。此间,他还去周厚健的母校山东大学,攻读了硕士学位。

2006年海信收购科龙,34岁的贾少谦被周厚健派去了顺德,当时上了科龙副总裁。

对贾少谦而言,这既是一次职位升迁,更是一次关键的锻炼与积累。

也是在科龙工作期间,负责海外业务的林澜,提出了大头在海外的战略目标。这些经历对贾少谦的个人成长,都有着不小的影响。

2018,在基层下放12年的贾少谦被周厚健调回总部,不久后他接过了海信的大旗。

2023年,海信正式迈入贾少谦时代。迎接新帅的第一个大挑战,是2025年集团3000亿营收大关。对此,贾少谦一手强化海外营销突围,一手业务扩围、布局新能源赛道。

除规模体量,海信“增收不增利”的历史难题,也在考验着贾少谦。

2021至2023,海信黑白双电(海信视像与海信家电)合计营收/利润大约1150/21亿、1200/31亿、1400/49亿。相比,2023年美的、海尔、格力三者营收/利润分别约3700/337亿、2600/166以及2000/290亿。

尽管近年海信在利润端已经有了不小的提升,但与同行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一座座大山向贾少谦压来,端看他如何翻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