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华宫结束历时近四年的修缮,再次面向公众开放。当天,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给现场观众带来了川剧折子戏《包公赔情》《打饼》及川剧绝技变脸吐火,让古建里沉寂近百年的戏台又热闹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贡井南华宫

南华宫的百年变迁

南华宫又名岭南会馆,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广东盐商所建,建筑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典型的川南民居宗祠建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华宫内主院和侧院分设大小戏台各一,和隔巷相对的贵州庙(又称黔省公馆)同为旧时的川剧顶级舞台,川剧名角均以在此登台为荣。你方唱罢我登场,相传南华宫和贵州庙好戏连台,被形容为“天天有大戏”。

抗战时期,贡井大盐商及社会名流捐资创办旭川中学,选址南华宫,大殿和厢房分别改作教室与学生宿舍。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冯玉祥将军来自贡募捐,曾选择南华宫作为演讲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交粮的积极性很高,南华宫又改为粮仓。若干年后,南华宫里办起了饲料厂和酒厂。为了方便大卡车进出,南华宫门前的台阶被铲平,原来雕刻有精美花纹的石门改成了金属卷帘门;院内左侧厢房被拆,修起一栋钢筋混凝土厂房。后因饲料销路不畅,工厂关门歇业。

随着党和国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贡井区文物部门提前规划布局,2017年率先编制完成南华宫保护规划和维修设计方案并获得省文物局审批通过,为南华宫的修缮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南华宫保护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省市文物局大力支持下,获批南华宫修缮专项资金共计1115万元。

2019年,贡井区文物部门邀请专家学者反复查勘现场、开展研讨、制定具体施工方案。2020年7月,南华宫修缮保护工作正式启动。2021年,贡井区率先出台《自贡市贡井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实施办法》,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及资本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2022年7月,全国首座抗日献金运动主题场馆——自贡抗日献金运动陈列馆在完成修缮的南华宫侧院开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贡井南华宫

历时四年“修旧如旧”

“修缮的原则是修旧如旧,从材料到工艺力求最大程度还原历史。”贡井区文物管理所特聘专家张自远十来岁时曾在南华宫玩耍,见到的是堆积如山的粮食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40多年后,当他作为此次修缮工程的甲方代表进入施工现场时,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工程难度之大,超乎想象!”张自远说,因为不仅要拆除后期加建建筑、替换糟朽梁架,还要精益求精地修缮文物本体,恢复建筑原有风貌。

据悉,贡井区文物管理所对修缮过程进行了全程把控,要求工匠们务必按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形制进行修缮;通过查阅档案资料、走访周边老人,力求文物建筑及构件的细节做到尽善尽美。例如在恢复受损的建筑物细部或构件时,就严格按照三步骤实施:先考察周边同时期、同风格建筑;与勘察设计单位商议讨论修复草案;最后邀请省市文物专家针对问题和细节进行研讨,达成最终修复方案。其中恢复仅存地基的抱厦(位于看台前方突出部位,相当于现代剧场的贵宾厢)和斜照时,就借鉴了西秦会馆的相关构件;修复水池周边的石雕,则参考了附近夏洞寺的同类型雕塑并经过专家研讨后由工匠们手工雕刻而成。

灰塑(流行于广东地区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是南华宫的一大特点——位于屋脊之上体量最大的福禄寿三星灰塑高度达到了5米,历经百年风雨而无大的损坏。为了还原灰塑使用的原料,工匠们在发酵的石灰里加入长绒棉、麻绳纤维、桐油以及磨成浆的酒米,经熬煮和反复捶打而成,其黏合性和柔韧性强于现代水泥。

值得一提的是,灰塑曾经是盐商显示其财富的象征,上面装饰的瓷片均来自景德镇。此次修复使用的瓷器同样购自景德镇,由工匠敲碎后镶嵌而成。

大戏台修复是南华宫修缮工程的“重头戏”。“修复难点在于还原围绕戏台一周的雕花板。”据张自远介绍,原来的大戏台基本只剩下两侧的花板。在修复过程中,戏台正中花板整组透雕戏剧人物头部缺失,精通木雕的张自远亲自上阵,运用榫卯结构完成雕刻、镶嵌、泥金,再现了这一木雕精品的原貌。

据悉,南华宫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全部修缮工作,其主院将被打造为一个包括川剧曲艺演艺中心和非遗展示体验基地等在内的特色文创综合体。

除南华宫之外,贡井老街至今仍保存着200余座风格各异的明清及民国时期建筑,包括贵州庙、江西庙、陕西庙和陈家祠堂等,自贡井盐文化、盐商文化遗存鳞次栉比,被誉为“川南明清民居建筑艺术博物馆”。与南华宫齐名的贵州庙的修缮保护工作,预计今年8月就会动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贡井南华宫

赵熙南华宫“改剧”

“更阑静,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凄风一派。梨花落,杏花开,梦绕长安十二街。夜间和露立窗台,到晓来辗转书斋外,纸儿、笔儿、墨儿、砚儿,件件般般都似君郎在。泪洒空斋,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见一书来。”——《情探》川剧选段。

被誉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晚清第一词人”的赵熙(自贡荣县人)百年前在南华宫观剧后,改川剧《活捉王魁》为《情探》被传为佳话,更开创了文人改写川剧剧本之先河。

自贡市川剧评论协会会长肖士雄曾撰文考证此事,称据大盐商胡慎怡堂后人胡少权回忆(其父胡念祖号汝修,与赵熙为儿女亲家),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尧老(即赵熙)在胡汝修等人陪同下,前往南华宫观剧。观后,尧老认为老本《活捉王魁》剧中人物形象粗糙,情节简单缺乏矛盾冲突,词语冗赘而少文采。在亲友鼓动下,燃灯置美酒香茶,尧老欣然挥笔动手改剧,最终一气呵成定名为《情探》。

《情探》一剧堪称剧本文学化的典范,公演后大获成功,并作为示范剧本在全川各地戏班演出。此后,赵熙的戏本在川剧中被称为“赵本”。

“我这本很可能是当时发往各地戏班的第一批范本,不然就不会‘表里不一’,并在内文出现‘改良’二字。” 十多年前,自贡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杨源,从一大堆古旧的川剧剧本中发现了《活捉王魁》,打开一看里面的内容却是剧本《情探》并注明“改良”二字。深谙这段历史的他,认为自己收藏的这本“表里不一”的剧本,就是赵熙 “改剧”最好的见证。

赵熙工诗、善书,间亦作画。他被后人形容为“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偶撰戏词,传播妇孺之口”。川内“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一说广为流传。一代文豪郭沫若就出自其门下。

百年沧桑,南华宫文脉不绝。重装“开唱”之后,这座再度融入百姓生活的“艺术殿堂”,也将在助推文化传承发展的进程中奏响新乐章。(张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