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UR北京合生汇店,来源:钛媒体拍摄

在H&M、Zara、GAP这些在国内曾经光鲜的欧美快时尚品牌,不断上演败退之际,本土快时尚,却在迎来机遇期,强势崛起。

作为H&M和Zara等快时尚巨头在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国内快时尚集团Urban Revivo Fashion(以下简称UR)最近被外媒报道正计划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目标筹资至少1亿美元,资金将用于品牌扩张。

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透露,UR正考虑在香港上市。总部位于广州的UR正在与顾问商讨潜在的股票发行计划,以筹集至少1亿美元的资金。知情人士续称,目前的讨论处于初步阶段,UR仍可能决定不上市。公司的代表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UR崛起之路

1998年,UR创始人李明光还在广州做外贸档口服装生意,在稳拿稳赚两年后,代理了一个男装品牌——VJC,后在2003年创立过一个牛仔品牌。2006年,李明光在广州创办UR。天眼查APP显示,UR曾获得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海澜之家、黑蚁资本等知名机构。

根据UR方面的说法,成立的近前十年,UR并未盈利。2014年前主要在打磨商业模式,建立基本功,把融资花在买手和设计师团队的搭建、门店的商品结构、供应链的建设和成本控制,以及终端门店的管理和数字化系统上。2014年后,UR开放特许经营,以每年50家门店的速度扩张。自2017年起实现盈利,2022年全年销售额超过60亿元人民币。

近两年,UR品牌的业绩表现呈现良好向上的趋势。据天下网商联合天猫发布的今年618第一波排行榜显示,分品类看,女装店铺前三是优衣库、UR、moco,太平鸟位列第10;男装店铺前三是优衣库、海澜之家、太平鸟。而在去年618期间,UR夺得天猫、抖音、京东三大平台的女装排行榜榜首。

和其他服装品牌不同的点在于,“大店”一直是UR的秘密武器。UR在全国各地的平均店铺面积超千平,最大店铺面积达4400平方米,瞄准快时尚的大店市场空白,形成完整、可复制、高标准、但高门槛的线下店铺模型体系。

而这一点在2006年,UR成立之初就开始了,首家店铺在广州开业,占地面积就超过1000平方米。而从最早开店到现在,“洋葱”原则是UR高频强调的开店选址逻辑——从中心点往外发展。从上海向全国,从省会向地级市,从主商圈到副商圈,位置及卖场定位也与品牌定位相符。

青出于蓝能否胜于蓝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UR与Zara同在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曾被不少媒体称为“Zara的中国学徒”。不过,UR一度不想被外界称为“ZARA的中国学徒”。

一个不可忽视的动作是,2022年,UR推出新品牌BENLAI(本来),盯上并切入休闲轻户外,服装旨在在穿着场景上模糊都市生活与户外运动的界限。目前在线下开设了15家门店,一线城市中进驻了广州和北京。

李明光在接受媒体对话时这么描述BENLAI(本来)的定位,“从款式、外观上,它像优衣库,我们会用基本款、经典款做产品,但从产品的功能属性或面料属性,它像是户外运动品牌,比如lululemon、始祖鸟、可隆这种。”

所以说,BENLAI(本来)旨在与lululemon、Arc'teryx等品牌竞争,也因与优衣库近似的科技理念,一度被指是优衣库的平替,算是UR内部孵化出新的增长引擎,也被UR集团寄予着业绩目标的“厚重希望”——“ UR 和 BENLAI ( 本来 ) 这两个品牌,李明光设想在全球市场可以突破2000亿元。”

多品牌布局和全球化是UR今年公开表示过的接下来要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在快时尚服饰UR和基础款轻户外服饰本来之外,UR旗下还有一个家居品牌OCE。

目前,UR全球总门店已超400家,覆盖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全球市场。实际上,在UR扩张的过程中,比肩Zara的“世界级”野心一直都没变过。UR创始人李明光也在最近的媒体对话中曾提到,快时尚不会灭亡,并表示出,Zara等国际巨头在中国失利的原因是:缺乏创新及本土化不够。而快时尚的未来,取决于企业是否有创新创变和洞察趋势的能力。

时尚行业资深观察者贝罗也曾告诉钛媒体APP,欧美快时尚品牌相比日韩衰退的更加明显。很多败退中国市场的欧美品牌,本土化做得并不“用心”。很多服装款式并不适合中国主流年轻人;在营销方式上,显然也没有太“卷”,避开国内新品牌在线上的打法,一些品牌甚至都没有请中国年轻人们熟悉的明星、博主和KOL代言和互动,也便没有引起中国市场消费者的强烈共鸣。

如今,服装产业已是一片红海,户外运动与快时尚,也算是留给本土服饰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希望蓝海。(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柳大方,编辑|房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