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吴霜 上海报道

“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将逐步成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工具之一。这整个过程是渐进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近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盛松成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在6月19日的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在开幕式上表示,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人民银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落实。

此前,有市场观点认为,央行购买国债就是量化宽松。对此,潘功胜在会上强调,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盛松成,他分享了其对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配合、超长期国债发行、汇率变化等问题的最新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行买卖国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1世纪:如何看待中国央行购买国债?

盛松成: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我国央行只能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在多国实践中,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是货币政策常用的基础货币投放和流动性管理工具。在本届陆家嘴论坛的主题演讲中,潘功胜行长也提到,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目前,我国国债市场规模已居全球第三,流动性明显提高,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现券买卖已有一定的市场基础。

央行买卖国债成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工具之一,将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国债的发行节奏、期限、票面利率等都涉及货币政策的有关操作,因此对国债发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央行买卖国债成为常规操作需要考虑操作频率、规模、央行持有国债的剩余到期时间等,更重要的是国债定价变化对市场其他资产价格的影响。

21世纪:低利率环境进一步加剧“资产荒”,你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该如何应对?

盛松成:我认为,应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力度,特别是在基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提供高质量的投资机会,拉动有效需求。同时,通过减税降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市场活力,增加高质量资产供给。此外,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防止过度宽松引发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特定领域和行业的发展,提升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促进直接融资发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丰富投资者的投资渠道。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引导资金流向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辟新的投资领域和市场空间。

降准仍有空间

21世纪:如何看待国内的利率水平,是否仍有下降空间?未来降准降息的空间有多大?

盛松成:目前我国利率水平保持低位,支持经济进一步回稳向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已创2019年改革以来新低。从银行间市场看,5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85%,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82%。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也是利率走低的重要原因。6月初个别交易日,存款类机构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DR007)甚至小幅低于7天公开市场逆回购(OMO)利率。

当然,利率下降仍有空间,但目前不宜大幅降息。一是居民部门更倾向于增加储蓄而非消费,甚至主动降杠杆。二是借贷资金成本并非影响企业投资的主要因素,企业会更多考虑风险和收益。同时,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更有助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回稳向好。截至2023年末,商业银行重要指标净息差下滑至1.69%,首次跌破1.7%关口。而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降至1.54%。

我认为降准适合目前的金融市场形势。降准是我国货币政策配合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我国大部分国债和地方债都由商业银行购买。目前我国国债中70%左右由商业银行持有,地方债中82%左右由商业银行持有。降准将增加商业银行可自由使用的资金,从而更好地支持国债和地方债发行。

21世纪:一般会将长债收益率和名义GDP增速相比较,为何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会远低于名义GDP增速,合理的利率区间在哪?

盛松成:首先,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起到决定作用。尽管我国名义GDP增速仍在合意区间,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仍面临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挑战,一定程度上影响长期经济预期,降低长期债券收益率水平。

其次,与我国货币供应量较大有关。我国M2超过美国与欧盟总和,M2/GDP也远超主要经济体。同时我国持续推进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导致市场利率整体下降,10年期或超长期国债收益率难以反映经济的未来增速。

另外,通胀预期和金融环境也有影响。我国通胀相对温和,预期较低,且全球利率水平逐步下降,尤其是主要经济体都将进入降息通道,对我国债券市场产生了外溢效应。最后,投资者需求旺盛,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将长期国债作为安全资产配置,也压低了其收益率。

合理的利率区间应结合经济基本面、通胀预期和国际环境综合考虑。我国经济潜在增速在5%左右,而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仅2.3%左右。未来我国物价可能逐步改善。若未来通胀率为2%左右,则2.5%至3%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合理区间。

21世纪:为何10年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再走低,但销售却很火爆?如何看待未来超长期国债的发行,是否将继续扩大?

盛松成:长期国债销售火爆主要原因在于,低利率环境下,银行存款、理财收益率显著下降。国债虽收益率走低,但稳定性和保值功能符合投资者预期。考虑到未来市场不确定性,国债作为避险资产自然受到青睐。其次,政府和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渠道推广国债投资,使得国债购买更加便捷,提高了知名度和可及性。

对于未来超长期国债发行前景,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保体系完善,新基建和社会福利的支出将增加,这需要发行超长期国债来筹集长期资金。二是市场需求旺盛,超长期国债提供了合适的投资标的,有利于优化投资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三是有助于平滑政府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集中到期压力,提高财政政策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未来我国有望继续扩大超长期国债的发行规模,但需在市场承受能力内逐步推进,以确保债务可持续性和市场稳定性。

21世纪:美联储推迟降息,亚洲货币承压,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是否要保汇率?

盛松成:美联储最新一次议息会议决定将基准利率继续维持在5.25%-5.5%的目标区间内。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记者会上表示,由于抑制通胀进展缓慢,降息时点可能推迟,进一步的政策动向还取决于整体数据。美联储首次降息时间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美联储“偏鹰”的政策使中美利差保持在高位,且可能持续更长的时间,这导致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有一定贬值压力。但我认为,这一压力是阶段性的,且汇率进一步贬值的空间有限。目前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7.2-7.3之间波动,已接近去年11月的低位。同时,也存在一些积极因素支撑人民币汇率,包括我国经济逐步恢复、海外部分经济体开始降息等。因此,仍应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在中美利差保持高位的情况下,可考虑更多发挥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支持企业在海外的实业投资,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