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沙湖大街,一家耳熟能详的老字号餐馆矗立多年,店名"老通城"。这家馆子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据称最早是武昌通城县人在此开设的一家小吃摊。摊主以纯正的通城口味为卖点,生意自是兴隆。

光绪年间,生意愈加红火,摊主决定在此正式开馆经营。老字号由此得名,并逐渐成为武昌一带有口皆碑的名馆。清末民初,武昌文人雅士闲暇时常三五成群,指点江山,把酒论英雄,品尝老通城的特色菜肴。

晚清时期,武昌属于直隶省顺天府,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来自两湖、江浙和山东的食客,都对老通城馆赞不绝口。馆中除了保有纯正老味儿的湖北家常菜之外,还不乏文人雅士喜爱的清淡小馔、斋饭素食等。

民国年间,老通城一直是武汉小资文人酒肆聚集之地。不过随着时代变迁,馆里也逐渐吸收了川菜、楚菜等风味,丰富了菜品种类。可谓融合了中原文化的百家精华,成了武汉饮食文化的缩影。

老通城馆虽历经太平天国、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仍屹立不倒,熬过了几代人的运营。不论环境如何变迁,老通城馆始终保持着纯正的湖北家乡味道,成为武汉人民的骄傲。

进入新中国时期,老通城馆更是声名远播。馆内不仅阵容庞大,拥有一支来自五湖四海的师傅团队,各具渊源,将湖北饮食文化发扬光大。特别是汤点、面食、豆制品等湖北招牌小吃,无一不令食客赞不绝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突然光临

1958年4月3日,这一天对老通城餐馆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傍晚时分,馆内只剩下最后几桌食客。忽然,一阵汽车引擎的声音在街上响起,很快便有人走进了饭馆。

只见一位身材魁梧、穿灰色制服的人缓步进来,许多人都认出了他熟悉的身影——正是毛主席!年仅三岁的王熙滨最先反应过来,指着毛主席扯开嗓门大喊:"妈妈,画像里的人活过来了!"随后孩子们都跟着一拥而上,围着毛主席团团转。

毛主席弯下腰,温和亲切地同这些孩子们一一握手,并摸摸他们的头,露出慈祥的笑容。王熙江这个五岁女童更是大胆,扯了扯毛主席的衣角,问他是不是从北京来的。毛主席点头应允,笑着同孩子们亲切交谈。

这时,王熙滨的母亲刘燕如才如梦初醒,急忙上前向毛主席问好,并同他握手寒暄。毛主席关切地询问了她和丈夫的工作,也同他们闲聊了些家常事。

餐馆里的其他食客见状也都停下了手中的餐具,注视着毛主席。毛主席面带微笑,朝大家挥手致意,氛围登时热烈无比。馆里的经理万书明和服务员们也很快就反应过来,纷纷簇拥而来,想一睹这位伟人的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正一条条看着墙上贴的"除四害"标语,还边看边念着。他随即就问万书明这些标语是不是他们写的,得到肯定后赞许道:"好,好!"接着,他又上前敲了敲墙壁,对这种经济实惠的装潢也很感兴趣。

主席提出疑惑

参观完厨房后,毛主席又回到餐厅,朝厨师们招了招手,示意他们一同入座。主席环视四周,对于这家老字号餐馆的环境还是很满意的。

就在大家以为准备动筷的时候,毛主席却突然开口了:"同志们,我对这里的菜品还真是陌生啊。这里是不是湖北的风味?"

主席的疑问令在场的人一怔。作为武汉老字号,老通城当然是湖北菜系的代表。不过想到主席长期身在北京,确实可能对湖北的家乡菜系有些生疏。

经理万书明连忙回答道:"主席您老人家没有说错,我们老通城的菜品确实是纯正的湖北风味。"

"原来如此。"毛主席点了点头,又问:"那你们这里有哪些是湖北的特色菜品呢?听说汤点和面食很出名?"

做汤点的钟生楚师傅听到这里,立刻献殷勤:"主席,我们正宗的武汉汤包可是独一无二的。您老人家一定要尝尝!"

"除了汤包,我们的三鲜豆皮更是湖北独有的佳肴。"曾延龄师傅也不甘示弱地说道,生怕错过向主席展现自己手艺的机会。

厨房里的其他师傅们也你一言我一语地向主席介绍起各自拿手的菜品。毛主席被这阵仗囊括得有些发懵,但见大家如此卖力,也就笑着点了点头。

"好,好,都很不错。"毛主席说,"不过我今天是第一次来武汉,对湖北的家乡菜还真的有些陌生。你们就让我品尝品尝,看看这里到底有什么正宗的湖北风味?"

师傅们的殷勤奉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到主席的吩咐,厨房里一片忙乱。各路师傅们都竭尽全力,争相展现自己的手艺,以期能让主席品尝到最正宗的湖北家乡味。

汤点钟生楚师傅身手矫健,三下五除二就捏好了一笼热气腾腾的汤包。汤包皮薄馅大,香气扑鼻,一看就让人流口水。他轻手熟路地把汤包浸入沸水,很快就捞出装盘,亲自端到主席面前。

"主席,请您尝尝我们武汉正宗的汤包,动作要快哦,别让馅儿流失了!"钟师傅说着,还亲自示范如何小口吹凉后再品尝。

毛主席被他的热情所打动,连连点头赞许,小心翼翼地学着吹凉后轻轻咬了一口。香浓的汤汁立时在口中爆开,鲜美无比。主席直夸好吃,连连点头。

不远处,曾延龄师傅早就开始忙活了。他先是用上好的黄豆磨成豆浆,再用豆浆熬制出细腻劲道的豆皮。最后他还精心掺入虾仁、鲜肉、青菜等馅料,将一道经典的三鲜豆皮呈现在主席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席,这可是我们湖北的传统名点,请您一定要尝尝!"曾师傅说着,细心地将豆皮切成方块状,以便主席用筷子夹起品尝。

毛主席品尝后赞不绝口,连连赞叹曾师傅的技艺了得。他一口气吃了好几块,还啧啧赞叹这道家常小菜的鲜香可口,比他吃过的任何大菜都要好吃百倍。

就连平日做家常菜的李汉卿师傅,这次也拿出了自己的拿手好菜。他炒制了一盘上等的干煸四季豆,豆香和肉香溢出锅来,让整个餐厅都飘散着诱人的香气。

主席的夸奖与离别

一连品尝了三四样湖北名菜后,毛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他开怀大笑,赞叹这正是他向往已久的正宗湖北风味。

"好,好,这才是我们湖北家乡的味道!"毛主席端起钟师傅的汤包,又吹凉了细细品尝,直夸做工精湛,汤味正宗。

接着他又拈起一块曾师傅的三鲜豆皮放入口中,慢慢咀嚼品味。毛主席竖起大拇指赞许道:"果真是上乘好手艺,平民小吃也可以如此精致可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毛主席还特地让李师傅将炒四季豆菜端至跟前,边吃边赞不绝口。他说这道家常小菜的香味可以媲美宫廷大餐,赞李师傅巧夺天工。

几位师傅们被毛主席如此大加赞赏,个个脸上笑开了花,谦逊不已。毛主席见状,也被这些师傅们的朴实本色所打动,于是主动提议合影留念。

没过多久,曾师傅就端来了一架老式照相机。大家簇拥在毛主席身边,毛主席还坚持让几位师傅站在最中央。此番景象,定将成为老通城馆上上下下永远的骄傲。

就在合影结束后,毛主席似乎还有别的事情要办,便起身告辞了。他嘱咐师傅们一定要发扬光大湖北饮食文化,并将这份家乡的正宗味道传播开来。

"你们的手艺可都了得极啦!"毛主席说,"今后要更加勤奋,把湖北这些家常小菜发扬光大,让全中国人都能品尝到咱们湖北的家乡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