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手执笔的《京东版·书剑恩仇录》,刘强东想翻过这一页并不轻松。

商界杂志(ID:shangjiezz)报道

作者丨谭 亚

编辑丨孙 锋

封面图片丨视觉中国

手足兄弟,不共戴天仇敌。一本书的“定价”风波,引爆了一段奇特的矛盾纠葛,也将许多隐秘的复杂关系展开,摆上台面。

近期,“618”之父刘强东前脚刚发表完引发热议的“兄弟论”,后院就有昔日战友揭竿而起,将瞄准用户靶心的剑转头刺向自己。

56家出版机构联合声明,撤出“强子”大哥战壕,不参与2024年618大促,漠视京东奏响的“集结号”。一本书、一把利剑,一段悱恻恩仇,对京东而言,今年618可谓内忧外患。

在 618成绩单披露前,由刘强东执笔的《京东版·书剑恩仇录》就率先出版上市。

中关村序言

作为对京东颇具意义的“生日”,今年618,刘强东准备大干一场,将京东重新带回C位。不料,态度、诚意、预算都到位了,正要开席,有人却釜底抽薪,让这位老东家一时失了面子,担心路上的宾客不来了。

不再与子同袍、冲锋陷阵的人,不是京东的兄弟。不巧,这时一段内部会议的录音在网上疯传。原本下定决心整顿集团内务,“训话”内容实为618誓师,然而被诟病离开核心管理岗、常年周游世界的刘强东,此番言论遭遇流量拱火,大战当前京东的士气被狠狠削弱。

录音多次提到“打仗”“兄弟”,直指京东内部沉疴:管理痛点。外界将其解读为最近几年京东这条铁船风帆失速、多次触礁的其中一大诱因。

而出版机构此时发出的集体“罢工”声明,则像另一股击溃大船的巨浪,不仅让船主始料未及,还彻底败露平台与商家之间那层紧张到崩坏的关系。不再奴颜婢色充当东家宴宾客的舞女,出版社的反抗和呐喊在酝酿多年后终于被听见了。

京东图书大促成为出版行业的大难,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因平台过于强势,被敦促低价促销的书商一早就有怨言。不满长期挣扎在生死盈亏边缘,今年,商家们集体撤退,不想再以触目惊心的1.8折血亏价陪刘强东玩了。

他们不是刘强东亲赴站点、装几台空调就能收割的物流小哥,也不是一起打江山的十几万内部兄弟,他们是一群性情独立的文化人。

20多年前在中关村海开市场摆地摊的经历,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刘强东的经营理念,也形成他今后不管做什么,都想当那条鲶鱼的冲动。

2010年,京东初涉图书,书便成了刘强东手里一枚重要筹码。当时他不顾众多阻碍,拿着刚融得的互联网最大一笔钱,坚持在京东卖书。至此,京东的血脉压制——绝不卖盗版,坚持正品且低价被延续到图书品类。

于是京东图书上线后的618大促,经常会出现书友比价的一幕:哐哐一顿买,最后合计一结算,某当和某东这轮PK,后者以几元几毛的差额险胜。

刘强东想借助单价更低的图书,拉低新用户的门槛,曾重创以图书为主业的当当,导致后者股价跌超70%。在刘强东眼里,图书能为彼时的京东带来比纯粹卖书更深远的意义。

即便图书对电商平台而言利润不高,但它有鲜明的文化特质,产品标准化且物流成本低,还能为平台带来极大流量,所以刘强东顶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也要将自采让利这套中关村经验完整复制过来。

他对抗了一切阻止他卖书的决定。“一定要把决策权捏在手里。”这是当年从投资人手里拿到大钱、刚度过融资危机的刘强东最“听劝”的一句话。资方给钱的条件之一是,为抵御认知差异等风险,创始人必须把握最高决策权。

有资方爸爸的鼓励,孤勇的强子很快又行使了这种“独裁权”。

如法炮制,在家电行业,不惜扩大亏损,刘强东再次力排众议主导了对国美、苏宁的价格战,成功让一线品牌倒戈京东,硬生生把京东电商家电份额干到50%以上。

彼时,阻挠刘强东卖书的高管有充足理由投反对票,他们认为京东魔法根本无法在“一本书”上显灵。从根本来讲,低价自采和正品优质这些武器都无法撼动图书出版业这块“铁板”。

不仅卖正品还要开发票,同时价格比别人更便宜,上架图书后,京东很快掀起一场烧向友商的残酷价格战。彼此间的矛盾像滚雪球,果然,平台和出版机构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张,最终恶化。

规模效应是“走地派”刘强东选择的作战方式,他的打了无数胜仗,和擅长“织天网”的阿里、腾讯不同,京东的模式一直显得更务实。很长一段时间的尽管人们在当下不认可,但内心都认为,这个中关村老实人的选择早晚会被证明是对的。

书山无路

零售生意的制胜法宝——低价正品、让利用户,被刘强东果断写进京东故事的“前言”,他一直想和每个业务板块的人处成自己人,“都是兄弟”。他为京东植入的基因里,全是中关村底层摸爬滚打的岁月痕迹,这也是刘强东“兄弟言论”的核心。

长期在一线和顾客、用户打交道,刘强东深谙厂商与厂商、厂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利益瓜葛,他将这一套复制在卖书上。有人对此解读,友商面前那个老实人强子,在动用“关系杠杆”为电商杀出一条血路。

然而,陪跑的书商们从一开始就是不情不愿、满脸委屈的,京东似乎选择了“看不见”。苦绑架式血亏大促久矣,就在京东图书不断跑马圈地抢占市场时,供应系统里的兄弟们却备受煎熬。

加上策略的天然滞后影响,出版机构的抗议被淹没,同时被遮掩的还有电商平台四面楚歌的真相:传统线下渠道商追着打,线上友商互殴互怼,投资人的利益纠葛牵绊,供应商的忠诚游戏难玩。这些以外,还要掏空心思捧着用户。

“京东像一台熔炉,需要商家不断降价来帮助平台引流获客。”一位书业人士早在 10 年前预判,“这本书”很可能变成未来的“一把剑”。

能杀出来,必须精通人情世故,左右逢源且会玩弄“商业政治”。但刘强东却执拗得理所当然,他无视这些“江湖规矩”,执着于“兄弟至上”。这为京东日后的故事走向埋下一条关键故事线。

618大战前夜,出版机构的集体反水、“兄弟论”在线上沸反盈天,让刘强东被迫手提无数个热搜。事实上,它们的问题关键都出在同一种“忠诚”,成功将京东和商家之间的隐秘战事从618战场转移。

而这正是蒙眼狂奔、受某种惯性驱动的京东“忽视”的关键要素和模式之痛。可以说,图书这把火并非突燃,它先从京东失据的阵地开始燃起来。

若熟悉刘强东其人,就会质疑,连广告都舍不得打的强子为何偏偏要斥巨资赔本赚吆喝,还是不被看好、十分不“性感”的图书业务。

事实上,“书”是刘强东理想主义的表现,也是他亲自设计的一种战略意象。2010 年决定卖书,书是京东起势的起点,也是日后命运的转折点。图书是京东手里的宝剑,是京东电商的里程碑,只是不料今天却成了被反杀的利剑。

京东卖书是一种模式驱动的战略巨亏,他必须强拽书商一起以血亏荐轩辕、祭理想。在线下线上围追堵截、投资人利益吁求、用户嗷嗷待哺之间,刘强东在赌兄弟战友们对京东的忠诚品格。

显然,不愿拿低价赌明天,刘强东这些出版社的供应链兄弟更在意当下如何不死。低价、标准化、便捷物流,这些东西靠“一本书”都能装下,但无法自洽的平台-书商间畸变的关系背后,写着京东模式的缺陷。

京东的运营一直很“重”:自采销售+自建物流。据统计,2017年刘强东就有“1万白领 +11万蓝领”的兄弟团。强扭的“兄弟零售”本质与“偏执”,以及电商平台集体遭遇的外来围剿,都酝酿着这场迟早发生的“背叛”。

拔剑相向

正品、低价经营模式,只有自营直采的规模制胜才能办到,这是当年决定做电商时,刘强东就深知的道理。

一切都靠“自己人”,庞大的自营业务势必牺牲京东平台的利润空间,它随时都要“顾两头”,一边是供货商账期短,一边是面对用户卖价还必须便宜。

不过在长期亏损下,刘强东似乎总能等来资本降下的“及时雨”,这极大地助长了他负重前行、持续投入极限游戏的勇气,且愈战愈勇。

但硬币另一面,被血脉压制的供应商看到的全是平台的“劣根性”。

“图书是导致京东木桶漏水最矮那块木板。”出版业的特殊性加剧了外界对京东的审视,习惯暴露自己浑身上下“负担”的京东经常被质疑商业模式合理性。“而后者从未停止狂飙,好像始终看不见这些长达10多年的情绪。”一位分析人士如是说。

看似图书这一页被点燃,实际引燃的却是酝酿已久的活火山。经营承压,京东电商业务掉队,这是不争的事实。

京东过去几年不仅没有抓住性价比消费的大势,还错过了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微信营销等诸多红利,组织管理上也存在大量问题。尽管刘强东在“明州风波”后已经回归京东,但京东还未得到明显改善,尚需时日观察。

而已被证实的是,刘强东亲自挑中的“书山”和“上山”那条路看上去最难走,这也是京东在管理和模式创新中被证伪、祛魅的部分。出版机构在图书营销上的阵地转移,更是京东电商失据的其中一个体现。

反过来说,若京东还是当打之年,今天又有谁敢集体“背刺”?“书”与“剑”,挑明了这层剑拔弩张的关系,也揭示了京东生态面临的困境。

京东深谙,只有激活商家侧才能获得新的增量,但极限拉扯中要寻找的平衡点一直未找到。曾经帮京东帝国造长城的一砖一瓦撤了,它们正被筑成别人家的高墙。

恩仇启示录

通过创京东,刘强东活出了3个人生片段。它们分别是,1998~2004、2004~2017,2017~2024。可以看到,一切快意恩仇、江湖血雨,在长达13年的2004~2017年间,最激烈、最紧张也最关键。

京东成立初期,北京,夜幕降临,刘强东经常和兄弟们一起喝夜酒。第二天,兄弟们继续满血冲杀,而京东也在这样的节奏中突飞猛进。

刘强东一度担心,多年后人们会混淆对京东整体的认知,会因商业成败论英雄。因此,他在很多场合都反复强调,不厌其烦地介绍京东模式的本源。

2015年,作者李志刚在《创京东》的序言中写道,刘强东曾扼腕,“如今,兄弟越聚越多,回忆越积越厚,酒却越喝越少了”。在内部,在不同场合,他喜欢强调,早期那种兄弟齐心的创业激情不应被稀释,对顾客需求的迅速反应不能丢。

为了稳基本盘,他反复回到创业初期的焦虑中,反刍能使京东常青的秘诀,由此一个细节被不断提及。当年,因恐失代理权,刘强东整晚睡不着觉,后来他参悟到“规模”的威力很强大,也因此“困”在规模焦虑里。

“零售业不做规模就什么都没有,有了规模就有了底气。”他找回当年坚定卖正版的执着,鼓励采购把量做起来,“当我的量占在 10%、20% 时你不谈也得谈,我不找你你也要来找我。”

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有规模就没在怕”,刘强东还在用这句话指挥打仗。另一边,兄弟们的激情却不断被岁月侵蚀。缺乏创新生长的模式和与之匹配的组织管理,单靠一意孤行的认知、靠任何铁打的感情都换不来成功。

问题不在规模论,问题在于京东内部再也不能通过“规模”促成一招鲜,在于刘强东还能否用京东魔法搞定与友商、与供应商、与用户、与内部员工——几十万兄弟之间的复杂关系。

当下京东面对的挑战真实存在:其低价战略,如何对淘宝和拼多多,乃至短视频直播平台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从柜台到电商,刘强东创立京东时无非是想借助互联网即时捕捉新需求,大刀阔斧系统构建供应链系统,最终为了降成本、提效率,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绝不脱离零售业的本质。

但今天,京东看上去离零售本质似乎越来越远 :捕捉新需求愈发迟钝,老板长期擅离管理核心岗,突破性的商业创新乏力,多年来引以为傲的强大供应系统时常因人为而“宕机”……

不禁令人唏嘘,京东的创始人基因里,中关村强子的含量到底还有多少。

回顾京东历史上3次决定性瞬间,一个2005年,两个都是2007年。3 次都是刘强东在备受阻挠之下坚持做了自己,3次都赌对了。刘强东的光环和多次赌对趋势带来的红利,搞定了模式埋下的隐雷。

但如今,这位项羽的江苏宿迁小老乡面临着复杂的关系要处理。对人、对事、对京东自身。搞定一段关系往往靠人格魅力和实力,但现在,京东的实力与刘强东的魅力综合因素导致的实力和魅力均在打折,隐秘之下的悱恻恩怨必然爆发。

有分析人士曾说道,走到今天,京东用了20多年,最关键的时间其实只有 10年。10年不短,能始终走在正确的10年里靠的是一种惯性。然而当下群狼环伺,杀伐决断充斥在每天每小时的每分每秒。比如今年 618 多家电商你追我赶的“自动跟价”,以包抄之势瓦解了京东们的“低价”战略,狠狠祛魅。

曾经既偏执又幸运的刘强东带着京东写完上半场故事,它告诉我们,所谓不可战胜的趋势其实并不高深,它就是每个人内心本来认为的样子。

而今下半场也许应该这样写:一个人的内心是最大的主流意识,必须放下我执,走出“茧房”,观照众生。

事实上,京东正在这样做。

2023年4月9日,京东零售开启了5年来最大组织变革:此举最大的看点是京东将不再区分POP和自营,而是将二者全面打通,进一步实现流量“平权”。

京东能靠什么重新站回顶峰?也许,一切取决于刘强东多久才能翻过心中这一页书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商界杂志(ID:shangjiezz)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原创平台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