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货率80%,商家疯了!”今年618期间某女装电商爆出的这个热搜事件,让商家们集体破了大防。

很多商家在618大促中虽凭低价刺激用户下了单,但交付的产品显然并未让用户满意,于是“骨折价”的订单秒变退货,商家不仅收入归零,还得赔上流量费用和运费。

就连“直播电商一哥”李佳琦今年也遭遇“618滑铁卢”,其618首场直播的美妆类商品交易总额(GMV)约26.75亿元,远低于去年同期的近50亿元。

从全行业来看,限时低价促销已很难突破平台的过往GMV纪录。这也难怪从去年双十一到今年618,各大电商平台都不再公布GMV——前些年高速增长期,这可是平台最爱炫耀的“战报”。

今年618的颓势,让中国制造业不得不正视一个血淋淋的现实——不打价格战是“等死”,主动打价格战是“找死”,左右为难之下,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破局

走出低水平内卷,颠覆性创新才是王道

低价未必会畅销,高价照样能爆单。

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代表,汽车市场上正在上演“冰火两重天”。今年5月,华为鸿蒙智行的问界M9创下单月1.6万辆的豪华车销售纪录,登顶50万元以上汽车销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问界M9热销截然相反,代表传统豪车品牌的BBA阵营(奔驰、宝马、奥迪)为保销量被迫打五折、六折进行甩卖。奥迪A6L、宝马X3、奔驰C级,BBA的这些“当家车型”,终端市场上都给出了10万元左右的现金优惠。

日用品领域,用户一样愿意为创新与高品质产品买单,618战场,徕芬扫振电动牙刷一骑绝尘,单款产品全网销量45万支、销售额1.6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光靠低价促销已难以致胜?当前很多行业通常会陷入三大误区:首先是沉迷于“无效微创新”,却没有思考如何颠覆产品的传统形态与体验。其次是依赖“过度营销”,靠信息差误导用户来卖货。最后是压榨产业链上下游来“降本增效”,比如延长给上游供应商的付款周期、将库存强压给下游经销商,以支撑价格战。

反观华为和徕芬,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都是因为通过颠覆性创新,带来前所未见的产品形态与使用体验。

问界M9的爆单,核心原因在其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颠覆性提升,例如在120km/h的飞驰状态下瞬时稳稳刹停汽车的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拥挤小巷中都能游刃有余的自动驾驶、高度智能化的座舱交互与娱乐体验……都是过去汽车行业从未有过的体验。

而徕芬在去年10月发布的行业首款扫振电动牙刷,对1992年问世至今未有大变动的声波式振动牙刷进行了颠覆式创新,开创“扫振电动牙刷”这个全新品类。因为其解决了传统电动牙刷“只能振、不能刷”的行业难题,并且复刻了巴氏刷牙法震颤+拂扫的动作要领,让刷牙变得更轻松、更科学和更干净。于是徕芬扫振电动牙刷上市即爆款,目前销量已超150万台。

从声波振动到扫振一体,为何会耗费30多年之久?罗永浩问过徕芬创始人叶洪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过去几十年世界各地的电子巨头尝试做电动牙刷,没有想到这个扫振一体?

叶洪新笑笑说,这要感谢我是个外行。我们当时定义这个产品是重新思考的,其实很多厂家肯定也想过,但我们只是去做了。

然而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难题还是不少。徕芬试遍所有类型的电机,只有伺服电机有可能实现理想中电动牙刷“扫动+振动”的运作模式。而后徕芬又用了足足2年才完成微型伺服电机以及其扫振算法的攻关,首次让电动牙刷实现精准的大摆幅扫振一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摒弃已知最优解,从底层逻辑重新思考,并且为实现目标不断死磕的精神,让徕芬电动牙刷具备了很强的颠覆气质。

除了消费品,在工业品领域同样如此,中国光伏产业近二十年跌宕起伏的兴衰历程,更是验证了唯有持续依靠颠覆式创新,中国制造业才能走出低水平内卷困境。

21世纪初,以无锡尚德、江西赛维为代表的光伏企业迅速崛起,无锡尚德创始人施正荣甚至一度成为中国首富。然而当时中国光伏企业并不掌握产业链核心技术,从上游的硅料、硅片到末端的产品销售市场,都高度依赖于欧美。此后欧美光伏补贴政策生变,再叠加对华启动“双反”贸保,中国光伏行业立遭重创,行业龙头接连破产倒闭。

而在今天,中国光伏产业不仅掌握了产业链上游核心技术,更是实现了从多晶硅到单晶硅技术的升级,光电转化效率持续提升。一系列颠覆性创新让行业涅槃重生,隆基绿能、天威保变到TCL中环等一大批新的光伏巨头,已占据全球主要光伏出口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化

颠覆性创新持续迭代,中国制造要走良性竞争之路

阿里系有句流传甚广的箴言:今天的最好表现,是明天的最低要求。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产品创新——再牛的技术或功能创新,在产业链的全力运转下,都会从先锋变为标配,并最终被更新的技术创新所取代。

以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为例,特斯拉开创了这个新行业,在电机、电池、电控“三电”系统与智能驾驶的研发上也立了标杆。

2014年4月22日,第一批15位中国车主从埃隆•马斯克手中接过Model S车钥匙,这里面就囊括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大部分领军人物: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小米创始人雷军……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种子,便是从这时萌芽的,如今,他们创新的探索步伐不断向前推进。

除了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的创新,面对新能源车的里程焦虑问题,新势力也各显其能。蔚来首创换电模式,将纯电车的补能效率提升到油车级别;比亚迪和理想等品牌则将混动技术发扬光大,接住这一市场需求的“泼天富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用品领域也一样,徕芬开创“扫振电动牙刷”新品类后,市场上很快出现一批追随者。遗憾的是,中国制造业最常见的低水平内卷再次上演:有人毫不掩饰,产品直接复制粘贴;有人为了掩盖缺陷,大肆利用信息差营销;有人为了降成本,在新的技术方案上套用老的产品模具……

这时我们才发现,徕芬通过对扫振电动牙刷电机性能、机身机构、工业设计等层面的系统性优化,已然给对手们“打了个样”——这才是真正认真做产品的样子。

半年之前,徕芬攻克扫振难题时,还通过算法一并解决了电动牙刷遇到阻力动力衰减的问题——这是保障电动牙刷在口腔狭窄区域清洁力的关键。然而这一细节,众多跟进者至今仍尚未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确保用户体验,徕芬对产品性能也提出更高要求,给扫振电动牙刷配上高功率电机,并研发了专利防水结构以及高拉伸比的硅胶圈,来确保其在大摆幅工作状态下长年使用不老化。

徕芬创始人叶洪新表示:“从性能上、工艺上、工业设计上每个环节,我都想尽可能地去做到极致”。

比如一体无缝设计的金属机身,不仅颜值高手感好,更是解决传统电动牙刷用久了藏污纳垢的问题。这一设计背后,使用的是连续拉深、激光微孔、纳米注塑、阳极氧化等电动牙刷行业此前从未用过的生产工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工业品领域,各家中国光伏龙头,也分别在不同光伏技术升级路线上下注,持续打破光电转换效率的全球纪录。仅2023年,通威股份、隆基绿能、晶澳科技等行业龙头的研发投入就超过280亿。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表示:“未来光伏技术到底往哪条路上走,TOPCon、异质结也好,BC、0BB也好,都是目前市场关注的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光伏、新能源汽车这样的庞大产业,还是在电动牙刷这样的细分市场上,中国制造业一定要走良性竞争之路“向上卷”——去卷技术创新、卷产品体验、卷极致性价比,在你争我赶中持续突破各自能力上限,最终在全球市场上集体“向上突围”。

反过来,如果企业选错方向“向下卷”,只会抄袭山寨、相互攻击的话,终将在内耗中不断拉低各自底线,最后整个行业与全球化渐行渐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横扫

用亲民价格“整顿市场”,以体系竞争力支撑“降维打击”

在拥有极致体验“好产品”的基础上,中国制造业再发扬自身传统优势,以亲民的价格来“整顿市场”,很容易产生横扫细分市场的“降维打击”效果。

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遍地创新,但为抢市场份额,各品牌间的竞争也到了“刺刀见红”阶段,甚至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近日也公开痛批车企无休止的内卷“价格战”。

但回顾汽车工业发展史,正是普惠理念叠加制造流程和管理方式的进化,才让汽车行业一次次焕发新的活力。

1908年,福特推出T型车,通过工业化流水线降成本,让汽车平民化走进千家万户。1980年代,丰田提出精益制造,让日系车在全球市场上独领风骚数十年。进入21世纪,中国汽车工业全面崛起,比亚迪在2024年初高喊“电比油低”打价格战,本质上是因为其高度垂直整合供应链上下游,在三电领域都具备核心技术,具备规模化降本的高效率。

以颠覆式创新为基础开展的价格战,与基于同质化产品展开的内卷价格战有明显差异。 对用户而言,这是以更低价格获得了产品体验升级;对全行业而言,这是在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行业的持续进化,也符合政府所提倡的“供给侧改革”。

“好科技惠及人人,让世界更美好” 是徕芬一贯推崇的品牌理念,出身贫寒的徕芬创始人叶洪新称,他一直坚持“做大多数人用得起的好产品”。

当然,既要产品有创新、高品质,又要产品价格低,这需要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硬实力和制造加工领域的极致运营效率来实现。

徕芬扫振电动牙刷299元起售,比全球知名电动牙刷品牌便宜很多。叶洪新表示,徕芬一直坚持做制造业,懂得如何在制造流程里省钱,把钱用在刀刃上。 “当你用做产品的态度去做工厂,每一个生产环节其实都有优化效率的可能性。”

叶洪新也特别强调说,工厂制造环节的利润,徕芬可以不要,完全让利给用户,进一步降低产品价格来让更多用户用得起。

在定价策略方面,徕芬也习惯“以诚待人”,不“套路”用户——很多商家习惯用高价卖耗材的方式提升利润,成本几元钱的刷头,售价动辄数十元。而徕芬使用无铜植毛工艺、做了动平衡设计的高品质抗菌刷头,也以9.9元/支的价格平价销售,真正的惠及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以上这些高歌猛进的案例,已经给中国制造业指明出路——先通过颠覆式创新实现极致的产品体验提升破局,再通过高效率制造的体系竞争力来支撑亲民价格,就有希望迅速“横扫”国内外市场,这才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正确方向。

新能源汽车、光伏为代表的中国高端制造业,已在正确方向上快速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出口对汽车总销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7%。

而在更多的细分赛道上,像徕芬这样的一大批“隐形冠军”,也在书写各自“逆势增长”的故事。今年618期间,徕芬全系产品销量150万台,全网累计销售额5.3亿元,高速吹风机品类销量连续三年全网第一,电动牙刷登顶天猫、京东、抖音三大平台多个销售榜单TOP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制造业里也还有很多细分行业,虽然目前在海外市场的渗透率并不算高,但只要找对了方向“向上卷”,未来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

*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刊登平台之观点,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