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一年一度的“香港小姐选美”比赛总会变成“惊吓选丑”的全民狂欢大赛。

人们不再好奇参选的人有多美,而是好奇参选的人到底有多群魔乱舞,素质有多参差不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的香港小姐初赛已经开始,一如既往,港媒的嘴还是无人能敌。

就连“靓版何太”都形容上了。

“港姐”回归,

港媒的毒舌如期而至

论对港姐的吐槽,香港媒体从来都是走在时代前沿。

港媒的毒嘴,犹如蜇人的蜂尾。

有佳丽被辣评为银行客服人员,感觉一张嘴就是那句“对本次服务满意的话,请给五星好评”;还有佳丽给人感觉就像个和蔼的语文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上个月,76岁的何伯和小30岁的何太这段(点击回顾)红极一时,成为香港新顶流

他们认识时间虽然不长,但何伯送给何太的定情信物,手表、钻戒这些加起来就有近30万,后来还有一对价值近10万的龙凤镯。

何太这个带龙凤镯的手势,妥妥名场面,别人是财不可外露,何太是:

“爱我,就买给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参选佳丽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往那一站就摆出了何太同款富贵pos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纯色的裙子和绿幕演员撞了色,港媒辣评:有佳丽对后期特效制作深感兴趣。

虽然但是,这衣服看着确实很像从绿幕演员衣服上裁下来的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依旧不缺因为担心孩子安全,于是亲自来接孩子放学的母亲。

“今年港姐参选年龄疑放宽至45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说人家是酒楼员工,难逃裁员命运。

于是转换跑道,参加选美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家庭主妇前往深圳,到山姆超市购物,一袋二袋满载而归,按耐不住喜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年的香港小姐选美都会有很多翻版XXX,例如今年就有“翻版刘颖镟”、“翻版吕慧仪”、“翻版乐基儿”“翻版哨牙珍”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连《樱桃小丸子》的野口同学都来了(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毒评,每一位佳丽,都势必安排得妥妥当当。

但其实,无论每年怎么选,都再也找不到一个像当年一眼就能迷惑众生的袁咏仪李嘉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兜兜转转,最终都会回到缅怀70到90年代那批“绝色香江”的港姐们,因为她们实在太耀眼太辉煌了。

而且对于现在的参赛佳丽们,参加港姐选美更多像是“美团一次性体验套餐”。

就算拿到前三甲,体验过后觉得不好玩,就挥一挥衣袖用完即弃。

香港选美,灰姑娘翻身记

现在看香港小姐选美确实很无聊,而70年代到90年代之所以这么瞩目,和香港的时代背景也有关系。

第一届选美,是从1946年6月23日开始,当时没那么花里胡哨,但会有一群富豪们在北角丽池夜总会,让参赛选手穿着泳装展示自己,然后评委打分,说白了是一场消遣,最初的人数只有11人。

直到1973年TVB开始接手承办。

香港小姐逐渐成为香港形象的一大代表,是最大的平民造星工厂,也曾一度影响了香港人的审美标准。

当年港娱还不发达,想要成为艺人,很难得到机会,但港姐竞选的出现成为了她们翻身的希望,所以港姐也有另外两个称号:“上层社会的捷径”和“明星制造机”

提起港姐,传媒界曾有说法:最能代表香港的,是香港小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起传媒界的说法,蝉主更喜欢,香港导演林奕华的形容:

“让这个本来还没有王子、公主,没有灰姑娘的现实、文化,突然之间打开了一个皇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的香港小姐,无论是才智,谈吐还是风度,用美貌与智慧并重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所以经常会看见问答环节,幽默也考验反应。

1991年,主持人问蔡少芬:如果邓光荣大哥想再搞一门生意,会怎么推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4年,决赛中,李琦红在battle环节被问最大感受什么,结果凡尔赛了一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0、80年代的港姐巅峰时期,无论是否为冠军,她们都才艺出众,美得让人怜爱。

一批批念不完的名字:郭蔼明、赵雅芝、钟楚红、邱淑贞、李嘉欣、张曼玉、蔡少芬、陈法蓉等等。

“最富不过李嘉诚,最美不过李嘉欣。”

1988年,李嘉欣同时夺得冠军和国际亲善小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恰逢娱乐圈新老交替的时期,港姐参选完很顺其自然地就进入到娱乐圈。

尽管李嘉欣演技不好,甚至被媒体说演戏有点呆,但当其时的颜值实在太美,连哭都这么好看,所以在她身上的恶评寥寥无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到可以让人忽略她的瑕疵的,还有钟楚红:“再红红不过钟楚红, 再发发不过周润发。”

张国荣说,香港穿皮衣的,没人比她更漂亮。

不过,红姑当年因为不习惯穿高跟鞋,所以最后只获得了第四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容颜只是一方面,在选美过后,有的港姐在演艺事业上混得风生水起,所演绎的经典,至今仍然难超越。

1983年,张曼玉夺得亚军。

在影视圈里,她前后获得了五次香港金像奖影后、四次台湾金马奖影后、戛纳和柏林各一次,一年拍12部电影,被称为“张一打”

这个创举在港姐里,是史无前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0年,袁咏仪一举夺得冠军。

随后的演艺生涯,两次获得香港金像奖影后,一年曾经拍过13部影片,又被称“袁一打零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0年代过后的港姐,很少再有人在影视里有如此风光的成绩。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不止是港姐的巅峰,同样也是香港电影的巅峰,电影总产值居世界第二。

香港小姐的新颖自带娱乐性和话题性,电视台的转播也让观众有很强的参与感,港姐在那个年代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大概率就是跟我们看春晚差不多,市民下了班就是回家看电视看香港小姐选美。

直到有人开始说“港姐一届不如一届”,衰落的风向就收不住了。

香港小姐逐渐走上“审丑”?

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波及香港,选美想要继续,就需要赞助商来支撑。

这个操作导致选拔过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黑幕,参选条件上放宽了非常多,甚至你有一张香港身份证就可以,港姐选拔水平大幅度下滑。

观众开始反感,香港小姐也成为了媒体界的笑料素材,港姐在媒体的评论下黑料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逐渐走上了观众所认为是“审丑”的道路,“香港小姐”这四个字彻底变成了贬义。

港姐最开始的贬义,是在1993年。

莫可欣爆冷获得冠军,背后是因为成龙觉得她虽然长相普通,但学历高,因此力荐她。

但这个结果引来了非常多的争议,邵逸夫也不满意此结果,当年在大型活动上,改掉了由应届港姐冠军陪伴的惯例。

那时候开始,“你长得像港姐”变成了媒体界、坊间的嘲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徐子珊成为了“四料港姐”冠军,但却被网友骂成“最丑港姐”

2007年,张嘉儿爆冷夺冠,被说是“香港第一丑”“史上最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张舒雅冠军,但没多久就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承接香港小姐的工作,但却经常被拍到去各种社交场所,tvb直接罢免她的头衔,她也被誉为是“史上最hea港姐”

2017年,被网友嘲笑是“哨牙苏”的雷庄儿意外爆冷夺冠,在2018年卸任香港小姐后,便回了加拿大,扬言说要去好莱坞拍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一个奖项的含金量下降,自然也不会再在乎它的头衔。

正是因为如此,一提起港姐,我们就很习惯联想到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辉煌。

21世纪往后的香港小姐当选,没人留意冠军叫什么,更别说参选的其他人,连名字都不知道,因为实在太平淡。

市民不关心,没人看,港媒也懒得再去关注,专属的版面也一去不复返,冠军的形象也不再成为什么标准。

要知道当年香港小姐的冠军,形象足够大家闺秀,曾经是好媳妇的标准。

1977年香港小姐冠军兼最上镜小姐,朱玲玲。

没进演艺圈,反而嫁给了霍英东的长子霍震霆,成为了“史上港姐嫁豪门第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括李嘉欣最终也嫁给许晋亨,成为豪门太太。

从朱玲玲开始,香港小姐就成为了奢靡代码、上流社会入场券。

过往的香港小姐或许也有许多八卦黑料,但在港姐选美水平不断下降时,港媒的手笔就会越来越毒辣,甚至毫无顾忌地将丑闻登上周刊封面。

在这样的社会媒体风气下,即便有人想参加,也不愿意遭受非议。

灰姑娘的神话,

不再需要香港小姐来创造

香港小姐40年代登场、70年代走向传奇、80年代全港巅峰。

从开始到辉煌再没落,代表的也不止是一场选美,也代表了城市的发展。

港姐的变迁,就藏在香港的浮沉背后。

在对颜值和实力要求苛刻的年代,仅靠美貌去征服市场愈显发单薄,改变命运的方法千万种,美貌最捷径也是时效最短那种。

美人从来没有消失过,不是港姐变丑,而是选择变多了,对美的定义也更多元。

最初的选美,无论是美貌还是才智,其实都是以男性的视角来审视的,当时风气还没那么开放。

人们对港姐的印象就是“富豪选妃”“港姐非良”“丽池上十一朵出水芙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80年代到90年代,香港女性学历越来越高,受教育程度也在整体上升。

虽然香港小姐口号是“美貌与智慧并重”,但实际上,港姐学历上没什么出彩,一直被说“女子无才”。

直到1989年,这个言论才被陈法蓉打破,她是史上第一个拥有本科学历的港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0年,袁咏仪获得冠军,她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

再到91年,郭蔼明是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系硕士生,打破港姐的高学历纪录。

当社会给予女性的机会逐渐变多时,香港小姐也不再成为造就“灰姑娘神话”的首选途径。

1982年的亚军邝美云,在经历歌坛天后的洗礼后,开始转战商界投资、房地产、珠宝、股票等,成功从最美港姐转型到商界女强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风向的转变导致香港小姐也受到冲击。

越来越多人明白,香港小姐的光环不可以当饭吃,美丽终有一天会被消耗完。

2012年,香港小姐季军朱千雪,被称为“民选港姐冠军”,可谓是人间清醒。

在荣获季军后的第二年,她就已经是《on call 36小时II》的女三向芊儿。随后在事业上升期淡出娱乐圈,修读香港中文大学硕士,再在香港城市大学修读法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不理解,她说,因为拍戏,学业成为了遗憾:

“今天有工作做,不代表明天有工作做,现在很多观众喜欢你,但如果有日观众转口味,我会如何?我不希望没得选。读书有样好,日后如果我真的离开,都不会脱节。”

在娱乐圈消失的时间里,她也走向了自己心中想走的路,成为了大律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港姐的标签是“嫁豪门”“进娱乐圈”“乌鸦变凤凰”,现在的女性指向标是“女人要做自己的豪门”

当女性的意识逐渐觉醒,不再需要通过舞台来获得美的认同时,香港小姐走向衰落也是必然,港姐的光环只是人生道路上的附加项,或者是多一条出路。

加上近年来内娱和网红文化的冲击,自然美也变得不再那么受人推崇,小脸眼睛大高鼻梁嘴巴小的模板式整容反而是风向标。

当港姐的美貌与智慧并重的模板指标逐渐被社会某种潮流所取代,甚至颠覆时,正如林奕华所说:

“灰姑娘的神话,也不再需要香港小姐来创造。”

留住最动人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蝉创意专注于人类脑洞开发的事业

对艺术作品、潮流文化、网络热点进行播报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