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茹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粮食需求,确保粮食供应链可靠安全,还需着眼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以更好的产出和效益,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统筹稳产增效,筑牢粮食安全之本。发展粮食生产,既要让有限耕地产出最大化,又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优结构、增效益。聚焦稳产保供,一体推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农民安心种粮、多种粮、种好粮。夯实产能基础的同时调优生产结构,综合考虑粮食供需形势、区域自然条件、粮食生产基础、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统筹科技改革,提升粮食安全之能。在现有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广传统生产要素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新组合、新工艺、新流程、新模式,以技术创新促进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进而实现农业综合生产力显著提升,有助于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走好高质量粮食安全之路。加强良种技术攻关,强化产学研用相结合,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拓宽粮食生产资源边界,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加大力度探索构建多元化、全链条“新农人”培育体系,鼓励更多有知识、有能力、有追求的人才投身农业,根植沃土。大力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新型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让更多农民挑上“金扁担”。

统筹区域城乡,畅通粮食安全之道。保护和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还需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让农村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流通,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物质装备等短板,解决粮农急难愁盼问题。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规范引导工商资本投身乡村,将现代经营理念、设施设备、技术手段带入粮食生产过程。支持创建粮食产业园区,采取“生产+加工+科技+营销”模式,促进要素集聚、技术集成、企业集中、功能集合。

统筹政府与市场,集聚粮食安全之力。粮食安全的公共品属性及特殊战略地位,决定了不能完全由市场价值机制主导。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以持续发力、精准有效地强化惠农政策,聚合力、增动力、添活力,才能更好地稳定预期、防范风险。抓好粮食安全保障法宣传贯彻落实,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法律制度体系。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健全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政策体系,让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加强市场监测预警,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防止粮价大幅波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构建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稳固粮食生产面对风雨安稳如山的底气和定力,中国式现代化这艘航船必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7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