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民在社交平台转发某外媒报道“北京上海许多餐馆周末晚上也空无一人”;其他网民纷纷留言表示,外媒的报道与实际体验不一致。

网友用亲身经历反驳外媒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用亲身经历反驳外媒报道

上海辟谣平台调查也发现,相关报道所称的“空无一人”不仅没证据,就连照片都没配;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国内餐饮市场正稳步复苏。

数据:

行业全面复苏,“假日效应”明显

多方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与“吃”有关的消费全面复苏,保持着同比上升的态势

6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全国5月餐饮收入4274亿元,增长5.0%,其中限额以上餐饮收入1215亿元,同比增长2.5%;1-5月份餐饮收入21634亿元,增长8.4%,其中限额以上餐饮收入5858亿元,同比增长5.9%。

同样是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以来,1-5月份单月的餐饮收入也均保持同比增长。

再看上海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2月份、1-3月份、1-4月份、1-5月份有关“吃”的商品零售额同样保持同比增长。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的调查统计则显示,5月上海样本餐饮企业的营收同比增加7.85%。

数据还显示,“假日经济”对全国餐饮的带动非常明显。以不久前的端午假期为例,虽然是“小长假”,但全国餐饮业非常热闹。

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端午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比去年假日同期增长9.8%。全国示范步行街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11.7%和9.2%。商务部重点监测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7.4%。

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的监测数据则显示,节日期间,上海线上线下共计消费31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3%。其中,线下消费170亿元,同期增长19.1%。线上消费140.7亿元,同期增长15.1%。在抽样调查200家零售和餐饮企业数据中,徐汇绿地缤纷城、周浦万达广场、蟠龙天地、环贸IAPM、上海环球港、大丸百货、七宝万科广场、复地活力城、徐汇日月光、世纪汇广场等样本销售额增速超过10%。

市场对“吃”充满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场对“吃”充满热情

现场:

梅雨天、工作日的消费热情从何而来

如果说数据显示了餐饮业的整体情况,那么现场走访更能直观感受到,消费者的态度是什么。记者特意选择了不同时段走访不同类型的餐饮企业,发现在“有没有人气”这个问题上,其实有规律——洞察消费者需求并顺势而为的商家,几乎没有低谷或淡季

梅雨天的一个工作日,记者在13时许到达陆家嘴中心商场,此时已过用餐高峰。不过,绝大多数餐饮店都不乏客人,有的甚至人头济济。在巴奴毛肚火锅店门口,竟然还有等座的客人。店长蔡文奇说,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在中午用餐高峰,等座的人更多。”

为什么下雨天的工作日有那么多人吃火锅?面对记者的困惑,他解释:“很多人觉得工作日中午吃火锅仓促,但可以通过服务解决。比如,我们通过店铺线上社群,为消费者提前点单、上锅底,节约用餐等候时间。而且火锅的用餐氛围很适合团建,所以很多上班族成为午市的回头客。”

周到的服务让很多“看起来不可能”的消费者成为了回头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到的服务让很多“看起来不可能”的消费者成为了回头客

“合适的产品、合适的价格、合适的服务,就不怕没人气。” 李培增的餐馆“啊增今牛”不分工作日和节假日都不缺人,甚至工作日和下雨天更受消费者欢迎,因为客流相对小一点,“周末等座的队伍能从早上8点排到晚上10点。”

这是一家开在闵行区梅陇二村梅东市场里的小餐馆,却吸引了很多外区消费者打卡,更有消费者从宁波赶来。李培增说,在菜场开店的原因很简单,“2019年开业时,这里的客流不大,房租便宜,还能直接从菜场采购,既保证食材新鲜,又提高产品性价比。”老家在汕头的他将潮汕美食作为小店主打,一份带汤的主食不过二三十元,很快在周边社区打响名头,还被评为“梅陇三杰”“必吃榜”。小店靠口口相传站稳了脚跟,顺利度过疫情,还保持了高人气。

李培增觉得,行业里“开开关关”并不罕见,但可以确定的是“消费者一直都在,但要看你有没有摸准他们的胃口。”

工作日中午,小店座无虚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日中午,小店座无虚席

也有从业者提到部分“唱空”言论属于议题设置,有选择地拍摄相关画面。“不同餐饮企业对应的客群不同,出现的客流高峰也不一样。主打快餐的餐厅在工作日中午的客流会大一些,晚市少一些;主打聚餐的餐厅,晚市和双休日的客流会大一些;同样一家咖啡馆,早上到下午人都很多,但晚上可能很冷清。这些与餐厅定位、产品有关,不是说没人就是生意不好。”在静安区一家创意园区负责招商的王先生说,他所在的园区很注重不同类型餐饮企业组合,消费者和商户的反馈都不错,“但如果选取餐厅的消费低谷拍摄或报道,不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吗?”

观点:

市场确有挑战,但从业者拒绝“唱空”

毋庸讳言,记者在实地走访中,也遇到一些门庭冷落的餐厅。部分从业者承认,当前市场环境复杂,为行业带来了不确定性,也为从业者带来挑战,“以前受欢迎的产品或服务,现在可能反响一般。如果不尽快调整,就会被淘汰。”

中国烹饪协会相关人士也指出,当下,餐饮企业要抓准消费定位,发展“数字+餐饮”提升价值创造力,增强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激发餐饮消费潜能

不过,大部分从业者都对未来有信心,认为从去年开始,市场反响一天比一天好。他们很反感部分外媒以及自媒体动辄用“空无一人”“消费降级”来博眼球,“感觉‘唱空’人士不愿意看到市场复苏”。

“建议你来黑珍珠餐厅市集看一下,上海很多高端餐饮的主厨或负责人都在,可以现场聊聊。” 上海柏悦酒店·悦轩的主厨杨超说。记者到达市集时,同样是雨天,却人头攒动,很多外国游客也饶有兴趣地打卡。

“黑珍珠餐厅市集”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黑珍珠餐厅市集”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一些餐厅的主厨或负责人都觉得,上海餐饮市场很有韧性,大众餐饮、高端餐饮都有需求,对应的消费群体没有变小。但价格战、同质化竞争会降低吸引力,所以,他们借助市集与消费者交流,也与同行切磋,希望更有针对性地创新。

高端餐饮的主厨和负责人非常重视与消费者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端餐饮的主厨和负责人非常重视与消费者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从业者提到的一些细节也澄清了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别有用心者的误导。

比如,社交平台上,不少自媒体偏爱使用“**商场/**餐馆,什么情况/出了什么事了”等做标题,并且配上“人丁稀少”的照片、视频。但如果点击进去看具体内容,会发现不少帖子是在“说反话”,其实是推广一些热门餐厅。从业者并不认可这种做法:“对不明真相或只看标题的人来说,这种‘标题党’就是在误导。”

社交媒体上,说“上海人少”俨然成为新的“流量密码”,网友要谨慎看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交媒体上,说“上海人少”俨然成为新的“流量密码”,网友要谨慎看待

微信编辑:何夕

还原事实,洞悉真相。

欢迎关注,留言举报!

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