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燕公子

一所连游泳池都没有的高中,竟然有25名游泳二级运动员,你信吗?

近日,人设为北大学霸的娱乐明星李雪琴,在采访中的一句“我不会游泳”,引发了山呼海啸般的舆论危机。

不会游泳很正常,但游泳二级运动员不会游泳就很不正常了,考上北大的游泳二级运动员不会游泳,就更不正常了,简直是天方夜谭。

李雪琴恰恰就是这种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雪琴原名李雪阳,哪怕是现在,打开国家体育总局开设的“运动员技术等级综合管理系统”,依然能搜到李雪阳的名字。

据国家体育总局的公开信息,李雪阳当年是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的学生,在南宁参加了2013年全国少儿游泳冠军赛,于2013年2月被授予了二级运动员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巧不巧,李雪琴就是2013年参加的高考。

还有更巧的,根据2013年辽宁省高考加分政策,国家二级运动员高考可加10分投档。

更更巧的是,就在李雪琴高考次年,也就是2014年,其高中母校——辽宁本溪高级中学,就曝出了87名体优生加分涉嫌造假的丑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报道,2014年该校有高考生1000多名,获得体优生加分者的有87人,占学生总数的近10%,高考均可加10分。

这87名提优生中,有25名与李雪琴情况相同,都是游泳国家二级运动员,也都是在2013年1月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少儿游泳冠军赛获得的二级运动员资格。

如此高的体优生比例,让其他学校的家长疑惑愤怒不已,面对媒体,呼出了灵魂拷问:

“我们都知道,本溪高中每天晚上十一点半放学、体育课不上,怎么能有这么多二级运动员。他们连游泳池都没有,竟然有25名游泳二级运动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出反常必有妖,妖鬼出没必有图,这些人到底图什么,不言而喻。海上漂浮的零星碎冰,并不意味着冰在融化,意味着海面之下还有巨大的冰体。

因为事情闹得太大,辽宁省专门成立了联合调查组,来调查此事。有学生透露,学校就是中间人,一边联系比赛裁判谈好价格,一边安排学生家长送钱,统一办理运动员证书。

人群中混进了鬼,而且还是一堆,调查组自然心中有数。但有些鬼年纪尚小,还有可能重新为人,也不好一竿子全部打死,于是调查组想了个相对温和的方法:

要求体优生首先进行自查,认为自己符合标准的签诚信承诺书,认为不符合的自行放弃。

这就等于给了造假的学生一次自首免罚的机会,而最后的结果虽在意料之中,却依然让人心生凉意——

本溪87名体优生,只有21人敢签承诺书;

而这21人,没有一个来自游泳项目。

也就是说,2014年本溪高中的25名游泳国家二级运动员,全都不敢说自己名副其实,而他们的称号,全都是参加2013年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少儿游泳冠军赛得来的。

那么,同为本溪高中学生,同在此赛中得到二级运动员称号,只是参加高考早了一年的李雪琴呢?如果她也是2014年参加高考,她敢不敢签承诺书?

这就是李雪琴一句“不会游泳”,引发山呼海啸的原因。她会不会游泳,已经不是个人爱好问题,而是关乎到教育是否公平、高考有无捷径的问题!

有一种声音值得注意,李雪琴后援团发微博辩称,李雪琴上北大,走的是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是不看体育成绩的,也就是说,李雪琴就算不造假运动员身份,也一样能上北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种诡辩根本立不住脚。

第一,北大自主招生,是分笔试和面试的。

笔试只是初试,初试过了,再面试筛选一批。

李雪琴没有直接用二级游泳体育给笔试加分,但她在面试时,有没有介绍说自己的游泳体育特长,以此获得面试官的面试加分呢?

2013年在辽宁第一批次校本部文科提档线为636 分,李雪琴为633分,还差3分。是哪里的加分项,把这3分补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李雪琴事件的核心,是李雪琴究竟有没有造假舞弊,而不是她的造假有没有在实际录取中发生作用。

在她动心起念、完成造假的那一刻,舞弊事实已经成立,与她后来是否依靠二级加分,是否被北大录取,都没太大关系了。

相似的例子不是没有,09年的时候,重庆的何川洋以659分成为文科状元,后被发现其少数民族的身份是伪造的。

唏嘘的是,其实就算没有少数民族的额外加分,何川洋也仍然是状元,但很遗憾,这不影响他造假舞弊的事实。

粉丝们可以为偶像说话,但不能无脑为偶像说话,在这么多辩解词之中,只有一句值得认同:李雪琴本身是有实力的。

证书可以造假,知识无法造假,她在综艺里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学识,担得起名校学霸的称呼。同样明显的事实是,重庆的何川洋,也是有实力的。

高考中的10分,对于差生来说是杯水车薪,对与优等生来说却是一分刷掉一大批。或许正是因为他们本身具有实力,才被学校看中,送去做了资格造假。

优秀的学生们,通过造假,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这才是事件的核心——

在有绝对实力的情况下,他们为什么还要造假,是为了陷别人于不公平,还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公平?

如果是前者,他们很可恶,如果是后者,他们也很可悲。

单独给一个人一颗糖,那是偏心,给每个人一颗糖,就成了公平。一个人投机加分,那是下作,很多人投机加分,那可能是在寻求“公平”。

可属于自己的教育公平,竟然要通过积极投机来实现,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End -

快意恩仇的燕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