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等教育的现状,说起来都是泪,136万考生,家门口居然没有一所985院校,211也仅有郑州大学一所,如果说河南底子薄,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我们也就认了,可是如果提及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会让很多人唏嘘不已。
建国之初,河南便有多所知名高校,比如河南大学,也就是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后来更名为中州大学,是民国时期响当当的高等学府。这所学校的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由当时集团军总司令兼河南省主席冯玉祥委任张鸿烈先生为校长,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
中州大学当年有多牛呢?看看所聘请的教授就知道。冯友兰在1923年学成归国后,应聘到中州大学,并担任了文科主任等职务。此外,中州大学还聘请了郭绍虞、董作宾、马非白、王显汉、仇春生、汪敬熙、余家菊和李廉方等著名学者前来任教,这些教授在那个动乱年代,个个都能独当一面。
中州大学当年有多厉害呢?当年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也就三所,分别是清华、南洋公学。建国之后,这所重要的大学被国内多所985、211大学所瓜分,其中武汉大学瓜分了水利系,湖南大学瓜分了地理系土木系,中南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郑州大学瓜分了财经、农业和医学院。
在经历了重重瓜分之后,中州大学元气大伤,一度从一所综合性大学沦落为师范类学校。
当然,被肢解的还不止中州大学,另一所焦作路矿学堂。
焦作路矿学堂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矿业高等学府,创办于1909年,由当时英国福公司投资创办,之后在1931年更名为国立焦作工学院。
作为最早的矿业学府,国立焦作工学院不但开启了中国近现代矿业教育的先河,还是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奠基者,是最早采用从西方引进的先进资本主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管理体制的学府。
1950年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筹建中国矿业学院,1960年搬迁到四川合川县成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迁回江苏徐州,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于1988年正式改为中国矿业大学。
除了优秀学校的外溢,河南也没有承接住优秀的学校。
1969年因为珍宝岛事件,北京55所高校当中13所要迁出北京,这些学校包括北京矿业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其中河南可以承接中国科技大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中科大,最后未能成行的原因让人哭笑不得,供不起这几千人的口粮。
随后中科大又考察了江西和安徽,最终落户安徽。安徽不但养活了几千口人,而且表示要啥给啥,时任安徽省省长的李德生表示:“安徽人再困难,就是不吃不喝也要保住中国科技的种子。”并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让给中科大使用。而且在当时电力不足的情况下,优先安排中科大的电力供应,而且还给中科大安装暖气,这也是合肥市首条供暖线。
在之后的时间里,安徽合肥对中科大的支持也是不遗余力,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如今中科大给安徽省提供了1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8个中科院重点科研机构等,主持或参与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4项,我们所熟悉的科大讯飞便是中科大孵化出的明星企业。
如今看着养肥的富土康,带着满级的装备,远赴印度、越南,很多河南百姓心理不是滋味,那些依靠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廉价税收吸引过来的企业,终究还是成了“负心人”。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拥有庞大的高等教育需求,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众多河南学子在高考中面临激烈的竞争,甚至不得不选择远离家乡求学。另一方面,河南高等教育的历史底蕴深厚,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限制,这些优质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保留和发展。
然而,尽管面临诸多困难,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在持续进行中。近年来,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了一批高校的快速发展。同时,河南也在积极引进外部优质教育资源,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努力提升河南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对于河南来说,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仍然充满挑战。然而,只要河南能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加强与外部的合作与交流,相信河南的高等教育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让每一个有才华、有梦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河南乃至整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