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举人抱一麻袋的馒头参加殿试,康熙说:你就是状元了,这件事听起来实在是太离奇了。一个寒酸书生,拿着一袋馒头就敢进宫参加殿试,这份胆量着实令人惊讶。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康熙皇帝居然钦点他为状元郎!究竟这个举人是如何凭借一袋馒头获得皇帝的赏识?他的经历又是怎样的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历程?让我们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道中落书香渐失

清初年间,徐州城中有一户人家,叫李家。这个家族自明代开始,便一直是书香门第。李蟠的祖父李向阳,就曾在明天启年间获得了举人的功名。可惜好景不长,到了李向阳的儿子这一代,李家的家境就开始走下坡路。

李蟠的父亲一直未能考中功名,全家的重担便压在他一个人的肩头上。为了养家糊口,他只能放下书本,整日在外打工挣钱。虽然家境窘迫,但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便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了儿子李蟠的身上。每每看着儿子刻苦读书的身影,他总是眉开眼笑,殷殷叮嘱道:"孩子,你一定要刻苦读书,将来高中进士,才能改变我们家的命运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纵使李蟠父亲怀才不遇,但一门心思教育儿子的这种精神,却深深影响着李蟠。李蟠自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在县学中屡获佳绩。不过,好景不长,李蟠年仅十三岁那年,父亲便因劳累过度而병故了。这个噩耗无疑给李蟠少年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从那时起,李蟠成了家中的顶梁柱。他不得不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在外打工赚钱,同时还要抽空读书。每每想起父亲生前的谆谆教诲,李蟠就更加勤恳用功了。母亲见儿子如此刻苦,也是喜忧参半。一方面欣慰儿子如此有为;另一方面,又担心儿子身体会吃不消。

母亲每每看到儿子夜读时的孤影,都忍不住泪流满面。她常常这样劝慰儿子:"咱们李家虽然破落了,但祖上那股儒雅的气质却没有断绝。你可一定要努力读书,将来高中进士,光宗耀祖啊!"母亲这句话,正是李蟠坚持读书的最大动力。

就这样,在母亲的鼓舞和父亲的谆谆教诲的影响下,李蟠在家境贫寒的环境里,仍然刻苦读书,终于在乡试中被评为了第一名的解元。这意味着,他将获得进京参加会试的资格。可是一路的盘费实在是太高了,以李蟠家的家境根本无力负担。母子二人为此犯了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鼓励母子情深

虽然李蟠在乡试中名列前茅,获得了进京赶考会试的资格,但前路并不平坦。李家的家境实在是太过贫寒了,根本负担不起路费和其他杂费。李蟠一度想要放弃,打消了进京赶考的念头。

当母亲得知儿子的想法后,立刻严厉地反对了。她说:"儿啊,你可是我们李家子孙后代里头一个中举的人。你一旦放弃会试,那就等于白白浪费了你多年的功夫,也辜负了你父亲当年的期望。更何况,你已经有了踏入京城的资格,难道就因为一点路费而止步不前吗?"

面对母亲的斥责,李蟠低下了头,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坚持到底。而母亲见儿子如此决绝,心中无比欣慰,继而安慰道:"你放心吧,去赶考的路费我已经准备好了。就当是我给你的陪嫁礼金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在李蟠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在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她每天总是尽可能多地赚钱,甚至节衣缩食,只为了攒下足够的路费,让儿子能够进京赶考。虽然收入不多,但母亲终于在多年的省吃俭用下,攒下了二十两白银。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可观的数目了。

得知母亲为自己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李蟠当即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一把扑进母亲的怀抱,痛哭流涕。母子二人相拥而泣,一时间几乎忘却了家中的贫困和寒苦。就在这深深的母子情深之中,李蟠下定决心,一定要全力以赴,高中会试,为母亲分忧,为家里圆梦。

就这样,在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下,李蟠带着母亲辛苦攒下的二十两银子,踏上了进京赶考的漫漫长路。一路上,他步行数百里,靠着路边的果子和溪水充饥。有时无处借宿,只能在荒僻的庙宇里将就一宿。尽管备受艰辛,但李蟠从未放弃过,他时刻牢记着母亲的期盼,以及自己肩上的重任。

终于,在历经千辛万苦后,李蟠终于抵达了京城。只是眼前的繁华景象,与家乡村野的贫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李蟠深有感触。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发奋读书,将来做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为百姓们谋福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李蟠怀着对母亲的孝心,和改变家境的雄心壮志,全身心投入到了会试的复习当中。白天,他会在校场温习功课;夜里,便在破庙里苦读到深夜。为了省钱,李蟠从不舍得在京城里铺张挥霍,全程只吃便宜的干馒头果腹。

就连会试时,李蟠也只是随身携带了一袋馒头,引来了不少人的非议和奚落。可是,李蟠并没有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做答题。最终,他在会试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获得了进入殿试的宝贵资格。而他那袋子里剩下的馒头,也就成了陪伴他度过这次艰难考试的"贴身伙食"。

殿试前忧虑兢兢业业

会试结束后,李蟠名列前茅,获得了参加殿试的宝贵资格。对于一个出身寒门的书生来说,这简直就是人生最大的荣耀。可是,就在喜悦之余,李蟠也开始为接下来的殿试而感到忧心忡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殿试的难度是超乎想象的。不仅要考察诗文理学等基本功底,还需要展现出对时政及朝野大事的洞见。错失一字,就有可能前功尽弃。而李蟠虽然勤奋好学,但始终没有受到过系统的教导,对于如何应对殿试也是一点经验都没有。

更何况,李蟠为了省钱,长途跋涉时只吃干馒头果腹,精神状态未免有些疲惫。加之他在京城独身一人,无人照拂,只能寄宿在寺庙中,夜以继日地苦读。短短数月,李蟠的精神和体力都几乎到了极限。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令李蟠感到无比安慰的是,母亲给他寄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家书,不仅叮嘱他要保重身体,更是一再勉励他要发愤读书,高中殿试。母亲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温暖着李蟠内心深处。

李蟠在读完母亲的家书后,眼眶不禁湿润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全力以赴,在殿试中一举夺魁。只有这样,他才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亦能让多年的努力有个圆满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李蟠更加刻苦用功,白天在学馆温习诗书典籍,夜晚便返回僧舍苦读到深夜。他先是反复钻研历年的殿试题目,试图掌握出题的规律和重点。随后,他又仔细研读了大量时务政策,并对朝野大事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此同时,李蟠也注意到了殿试的一个潜规则,那就是考官往往会根据考生的做人品行来评判其答卷。换句话说,即便是文章写得再好,但若考生品行有失,也会被考官所不录。因此,李蟠在备战殿试期间,也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表现出一副正人君子的风范。

不知不觉,殿试的日子就这样来临了。李蟠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紫禁城的重重宫阙之中。当他踏入那火把遍地、气氛庄严的考场时,不禁感到心潮澎湃。他告诫自己一定要保持冷静,全神贯注地答题。

果不其然,殿试的题目十分有探索性和开放性,不啻是对读书人智慧的一次巨大挑战。可李蟠仍然沉着应对,或是引经据典以作参考,或是抒发己见阐明大义,不分毫马虎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李蟠平安渡过了三场无鹤殿试。只是出于不浪费的习惯,李蟠在应试期间只吃了一袋馒头果腹。尽管如此,他的文章仍然脍炙人口,被誉为"醇朴有力,沉着大气"。不少考官对此都大加赞赏。考试一结束,李蟠就携带着那已所剩无几的馒头,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最终的命名榜。

袋馒头惊爷心赐超常规

殿试结束后的第三天,那张期盼已久的命名榜终于揭晓了。李蟠怀着忐忑的心情,匆匆赶到了公布榜单的御路街。只见街道两旁水泄不通,络绎不绝的人群好似潮水一般。显然,大家对这次殿试的结果都格外关注。

李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挤到了街心巷口。他仰视那高高挂起的榜单,心中不免七上八下。可当他看清楚榜单上的第一名是谁时,立刻呆若木鸡,两腿一软差点跌倒在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这次殿试的状元竟然就是他李蟠!李蟠上下望望,生怕是自己看错了。可再三确认之下,名字赫然在榜单之首。李蟠喜出望外,高兴得热泪盈眶。他踉踉跄跄地走出人群,来到一处僻静之地,拭去眼角的热泪,对着远方的母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一时间,李蟠心情无比激动。他想起了多年来母亲殷切的期盼,想起了当年父亲谆谆教诲,想起了自己为求学而吃尽了苦头...如今,这一切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李蟠暗暗下定决心,待入仕之后,定要好好为民造福,不负母亲和父亲的殷切期望。

就在李蟠陶醉在喜悦之中时,忽有一声断喝将他惊醒过来。原来是康熙皇帝派人将李蟠召入紫禁城了。李蟠战战兢兢地跟随前来的侍卫,穿过重重宫阙,来到了御书房之前。

御书房中,康熙帝君临天下,威严无比。身旁还站立着几位显赫的大学士。康熙见李蟠进来,便挥手示意他近前。李蟠上前后,便见康熙手中拿着一个已然残破不堪的麻布袋,似乎就是那个李蟠在应试时随身携带的馒头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朕听说,这次状元竟然凭借一袋馒头就闯进了紫禁城,简直匪夷所思啊!"康熙一开口便大加谴责,口气中满是不屑之意。"你可知道,做皇帝的是何等的体面?怎能让一个贫贱之徒胡作非为,破坏了朝考的尊严?"

面对皇帝如此严词斥责,李蟠惶恐不安,战战兢兢地磕下重头。他颇为窘迫,不知如何为自己辩解才好。可就在此时,康熙又开口了:"不过,朕对你的才学还是很欣赏的。你能够凭一袋馒头就高中殿试,可见你勤恳好学,克勤克俭的品德了。所以,朕非但不打算责罚你,反倒要钦赐你为这次的状元郎!"

听到这番话,李蟠如同做梦一般,呆立在那里久久不能言语。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当上状元,而且还是出自皇帝的钦命。李蟠连忙五体投地,口吐珠玑,竟是感恩戴德有加。康熙见状,又拍着手中的馒头袋说道:"看来你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将来必定前程远大。不过嘛,就让这个馒头袋永远为你留个纪念吧!"

母子团圆夕阳无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蟠被钦点为状元后,他的人生轨迹也就此改变了。作为朝廷新科状元,他获准在京城寓居,并很快就被录用为翰林院的编修之职。从此,李蟠不再是那个贫寒潦倒的书生,而是成为了一名可以在朝野之间有足够身份和话语权的官员了。

不过,李蟠始终没有被功名利禄所迷惑。他时刻牢记着当年母亲对他的殷切期望,以及自己要为民造福的决心。因此,他工作勤勉努力,并秉持着为民请命的宗旨,在朝野间屡屡建言献策,为百姓们说话。正是凭借这份公心和正直操守,李蟠渐渐在朝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和口碑。

与此同时,李蟠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和家乡。他定期会给远在乡下的母亲寄回书信和钱财,并且请人悉心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每当有空闲,李蟠也会回乡省亲,与母亲团聚,倾述自己的工作和心路历程。

就这样,李蟠的事业步步高升,终于在年届花甲之年,被朝廷授予了荣归故里的最高荣耀。这一天,李蟠穿戴整齐,乘坐了一辆镀金彩绘的马车,在锣鼓喧天和锣响处处的欢呼声中回到了家乡。当马车穿过村头的石桥时,村民们全都跑了出来,欢呼雀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早已等候在村口,她身穿一袭极为朴素的绸缎长衫,手捧一束鲜艳的野菊。见到儿子归来,她激动得热泪盈眶。李蟠急忙下了马车,单膝跪地,扶着母亲缓缓站起身来。

母子俩久别重逢,场面十分感人。母亲颤颤巍巍地抚摸着儿子布满风霜的面容,口中喃喃地念叨着:"儿啊,我就知道你一定会有今天的!母亲为你感到无比骄傲!"

而李蟠则拿出了当年那个破旧的麻布袋,展示给母亲看。母亲定睛一看,不禁惊讶万分。原来,这就是当年她用来装银子的那个麻布袋,如今已成了李蟠身为状元的象征之物。母亲接过袋子,喜极而泣。

当晚,全村人都为李蟠返乡而庆祝。酒宴上,母子俩并肩而坐,与亲朋好友们把酒言欢。每当李蟠讲起他那段曲折的求学历程时,在场的乡亲们都会发出阵阵赞许的声音。而母亲则是喜上眉梢,脸上洋溢着无限的自豪和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这欢声笑语之中,夕阳西斜,余晖渐渐消失在村西的山峦之后。李蟠望着夕阳,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了多年前那个怀揣梦想却家徒四壁的自己,想起了为了寻求出路而辛勤读书的过程,也想起了遥远京城那些刻苦应考的岁月。如今,他已然是鸿运当头的状元大人了,可那点点滴滴的努力和付出,却永远也无法磨灭。

母亲见儿子出神,忽然问道:"怎么了儿啊,想什么呢?"李蟠回过神来,凝视着母亲慈祥的面容,只见她头发已然全白,眼角的皱纹也越发深了。李蟠心头一酸,赶紧回答道:"儿不想什么,就是感慨母亲对儿的养育之恩,实在是太大太大了。以后儿定当孝顺母亲,好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母亲闻言,微微一笑,拉住李蟠的手说:"你做官也有年头了,就莫要说这些了。母亲最高兴的就是看到你今天这番光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