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从华东防空军司令员卸任后,便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贺敏学(后排中间)
都说隔行如隔山,对于打了一辈子仗的贺敏学来说,着实不是件易事。
他白天跟着工人搬砖和泥,晚上狂啃书,就连老战友见了浑身泥土,晒得黑黢黢的贺敏学也直言看不出他在战场上挥斥方遒的样子。
1955年全国军衔评定中,贺敏学一无所获。
3年后贺敏学接受党中央委派到福建做了副省长,老上司陈毅得知他的职务后,都惊讶于其居然连省委常委都不是。
按理来说贺敏学作为老革命,本应越走越高,可他的官却越做越小,副部级的职务一干就是几十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中是不是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原因呢?
促成井冈山革命火种
毛主席作为远见卓识的战略家,他在预感蒋介石会背叛革命后,就产生了“上山”的想法,只有“上山”才可以保存我党势力,谋取后续发展。
特别是秋收起义的失败,更让毛主席清楚地看到“攻打大城市”的策略是完全行不通的。
因此,1927年毛主席在文家市主持会议上提出,要把起义部队安插在罗霄山脉,于是处于罗霄山中脉的井冈山便落入伟人眼中。
井冈山有水田、村庄、有天然山势关卡进可攻退可守,确实是个“保存力量”的理想场所。
但当时井冈山周围已有两支农民武装袁文才和王佐,这两个人颇有些“绿林汉”的特质。
他们满脑子装的都是“劫富济贫,梁山好汉重情义”的那套思想,革命觉悟并不高,所以如何能与他们牵上线,顺利上山就成了摆在毛主席面前的难题。
正当伟人苦思冥想时,他通过领导永新暴动的王新亚得知,在井冈山上还有一对“革命兄妹”,贺敏学和贺子珍。
他们本身是江西省永新县人士,贺家是当地望族,贺敏学身为长子从小被寄予厚望,父辈望子成龙自然也为他安排好了一条读书入仕的道路。
但贺敏学尚武不喜文,他认为习武才是救国救民的出路。
各种因缘际会下,从军官学校毕业后的贺敏学加入了共产党,他和王新亚一起领导群众进行永新暴动,并在革命的队伍里遇到了老同学袁文才。
后来为保存革命实力,贺敏学和同为党员的贺子珍,一起跟着袁文才去了井冈山。
而王新亚则到了湖南浏阳,并在那里遇到了年轻时的伟人。
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了三湾后,很快便吸引了贺敏学的注意。
通过前人穿针引线,相同的救国思想,先进的革命觉悟,让贺敏学与毛主席一见如故。
为革命大业,贺敏学帮助毛主席详细分析了袁文才和王佐的真实情况,伟人也决定通过做这二人麾下农民部队的教员,帮助深化这些人的革命意识。
二人商议后,便由贺敏学在两方进行斡旋,经过贺敏学的不懈努力,毛主席和袁文才等人逐渐熟络,彼此欣赏起来。
接着伟人又从这批农民队伍里慧眼识珠,选中徐彦刚、陈伯钧等红军将领,他也应袁文才的热情邀请,居住在了井冈山的八角楼里。
而当时贺子珍因为身患疟疾未愈,同在井冈山上,贺敏学在与毛主席往来期间,贺子珍与毛主席也相识相知相恋。
当时部队里还有人打趣贺敏学,说他是领导的大舅子,未来必定前途无量 。
毛主席与贺子珍
没想到贺敏学反而一脸严肃回应道:
“我妹妹和谁结婚都是她自己的事情,与我无关,我就是个普通革命者。”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贺敏学的性格,他从不以“领导亲戚”搞差别待遇,更不自认高人一等。
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年轻时投身革命,追求的并不是荣誉地位,而是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
在那之后的革命事业中,贺敏学一直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工作,遇事从不推三阻四,对职位也不挑肥拣瘦。
事实上没多久这层特殊“亲戚关系”非但没有让贺敏学飞黄腾达,反而让他身陷囹圄,差点丢掉党票。
老革命的起起伏伏
1933年,由于李德、王明的错误指挥,导致我党在反国民党“围剿”行动中非常被动,部队伤亡情况严重。
看着身边各个遍体鳞伤的老战友,一向以大局为重的贺敏学也忍不住了。
他先是委婉地向李德等人提出意见,但当场遭到对方驳斥,再加上他与伟人特殊的关系,当时几乎所有支持毛主席路线想法的人,都成为被质疑的对象。
所以他很快便被解除部队担任的所有职位,被派遣到红军大学重新学习,毛主席得知消息时,也意味深长地说道:
“他是受我连累的啊。”
贺敏学进入红军大学学习的第二年,红军开始长征,而他则留在赣南,继续指挥当地的红军力量进行武装革命。
1935年的伟人正带领红军渡过赤水,在草地艰难行军时,另一边的贺敏学也跟随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在莽山密林中坚持着。
当年5月,叛徒龚楚投降后,为向敌人交投名状,依然假装成红军战士继续在大山里寻找其他部队的踪迹,并且四处对外宣传自己拉起了队伍,打出了局面。
龚楚
这个消息对于“困在”深山老林的贺敏学来说,无疑看到胜利的希望,他兴冲冲地找到龚楚准备大干一场时,没想到龚楚却想放长线钓大鱼。
他对贺敏学说自己想见陈毅,并立即要求他写信邀请陈毅做领导,与他们会合。
长征前陈毅因双腿负伤需要做手术,所以也同贺敏学一起留下打游击了。
陈毅接到贺敏学发来的信后非常警惕,他深知龚楚为人骄傲自大,在井冈山时就常常看不起这个,瞧不上那个,现在还不容易干出点局面了,他怎么委屈自己让别人当领导?
话说龚楚这边左等右等见不到陈毅,索性把贺敏学抓了,准备前去交差,眼见龚楚提着枪劝说贺敏学“弃暗投明”时,贺敏学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他当即怒不可遏一边举枪往外冲,一边斥骂道:
“龚楚你这个叛徒,我就是死,也不会向你们屈服。”
一番激战后贺敏学连中三弹,最后只带了少量的战士成功突围。
对于贺敏学来说,即便自己曾经的领导叛变了,但他依然带领其他红军游击队在大山里同敌人周旋了三年,宁死不降。
这种坚贞不渝的革命精神让人深感敬佩,1937年贺敏学接受党组织任命前往安徽担任皖南教导大队大队长,新四军军部科长,苏浙军区司令员等职务。
其实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贺敏学在部队里的职位也是不上不下,甚至有一些曾与他平起平坐的战友已是手握重权。
但贺敏学为人低调从不宣扬自己过去的功劳,永远服从党组织安排,即便建国后离开他奋斗半生的部队,也毫无怨言,秉承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脱下军装搞建设
1950年,贺敏学本打算入朝抗美,但老领导陈毅却拦住他说:
“咱们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但没有制空权,遇到敌人飞机来袭怎么生存,所以你必须把天看好了,要尽快取得制空权。”
接着贺敏学便成为了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当时我们的整个华东地区的防空力量相对薄弱,很多方面都属于空白状态,贺敏学也经受住了此次考验,在摸索阶段做出了有效措施。
后来贺敏学接受党组织安排,从华东防空军司令一职卸任转为主持建筑事业,因为脱了军装已经在地方任职,所以在1955年时他就不具备授衔资格。
但一向任劳任怨的贺敏学,在新的岗位上仍然展现了老军人的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精神,在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里,有一项是在陕西的重点战略156工程。
中央为此成立了建工部西安工程管理局,周总理特意说过这个领导班子的人都要“过硬”,因此贺敏学便接过重担奔赴西安负责全局工作。
大西北风沙大,条件艰苦,贺敏学一路风尘仆仆到达目的地后,连口水都来不及喝,拉着建工局的局长杨林就进行实地考察。
由于急缺人才,他特意回到曾经工作多年的上海,召开动员大会说:
“国家需要我们,这是我们的光荣,支援大西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到了西安我们要拿出干革命的劲头,我是决定把老婆孩子都带到西安,那就是我的家。”
因为领导带头,众人自然踊跃报名。
为解决技术骨干问题他来回奔波,还为上海来的干部职工做思想工作,稳定情绪以便他们能安心工作。
在贺敏学的不断努力下前前后后,共有10万人支援建设,大家云集西安,为国家建设事业做贡献。
但切实来说西部环境与上海相比天差地别,许多人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有的还蜷缩在古城门洞里。
然而没有一个人心生抱怨,因为那时贺敏学也跟大伙一起同甘共苦,蜗居在一个土平房里,指挥这10万大军搞建设,也是在那里顺利完成了国家重点战略建设项目的全部工作。
1958年,西安工程管理总局提前完成建设任务后,各工程队伍人员回归原籍。
贺敏学刚到北京准备任职中央建工部第一副部长时,老战友宋任穷又找到他,希望他能到福建去做副省长,点名让他主管福建的建设工作。
宋任穷
因其会打仗,懂军事,又能搞建设,当时福建与台湾偶有摩擦,他到那里后必定大有可为。
贺敏学二话没说便南下了,这一呆就是30年,而且他的职务也一直稳定在副部级,据说当贺敏学的老上司陈毅得知这个消息后,也震惊不已地说道:
“以贺敏学的才干和资历,怎么会连省委常委都不是呢。”
然而贺老一生淡泊名利,他也常常自诩愿做革命的一块砖头,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而福建在他的努力下,也迎来了经济发展黄金时期,成为那时全国经济发展势头最强之一。
纵观贺老不论年轻时离家革命,蛰伏深山带领部队打游击,还是放弃军衔援助建设工作,都展现他作为老革命者崇高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国家大义面前,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全心全意坚守共产党员的奋斗信仰,贺老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在家庭生活上他对妹妹贺子珍也是一直呵护备至。
兄妹情深
贺子珍晚年时身体状况堪忧,贺敏学便把妹妹接到上海进行调养,同时嘱咐女儿贺小平日常关注她的情况。
对于这个妹妹,贺敏学是看着长大的,不论是带着她一起参加革命,还是日后相扶相持,可以说贺敏学的确做到了长兄如父的责任。
特别是看到经历一些感情波折后的贺子珍日渐憔悴,贺敏学和妻子也是极尽其所能地照顾他。
每次贺子珍病发要出门找孩子时,贺敏学都会耐心地陪在她身旁,从街头走到街尾,再好言好语把她哄回家。
后来贺敏学因工作调动到了福建,贺子珍也提出想回江西老家,贺敏学考虑到她虽然在江西,但也会经常回上海检查身体。
于是便把本要带去福建的女儿贺小平留下,以便贺子珍回上海时能有人照顾。
而贺敏学的妻子也很支持丈夫的决定,她也是从心里疼惜小姑子,有一日身在福建的贺敏学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告知他贺子珍高烧不退,情况危急。
贺敏学万分焦急当天夜里就从福建出发,他赶到上海后,陪在妹妹病床前送了她最后一程。
结语
贺老八旬高龄时依然坚持工作,有时身体不舒服了他简单吃几颗药后就继续参加各种会议。
贺敏学晚年
他为党和人民奉献一生,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上投入了大量心血,一生负伤7次,贺老84岁因病在福州去世,老人家临终前身上还有2颗子弹没有取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