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
前言
1967年6月的一天,周恩来正在工作当中,忽而收到一封没有任何署名的信件,怀着好奇心,他打开了信,里面真诚的写着: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今天通过银行给您汇去1.2万英镑……
周恩来看完信后,立刻让中国银行将钱返回去,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此人,那么,这笔钱最后去哪了?
没有一分钱存款
1976年1月9日,就在周恩来逝世的第二天,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深情地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决定下半旗,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十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她的总理周恩来,却没有一个孩子!”
晚年周恩来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一生都在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四个字已经深深地刻在他的骨血之中,周总理经常会说:“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建国初期,周恩来就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这一待就是26年,一直到他去世,然而,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就修建的老式平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也慢慢变得潮湿阴冷,长期住在这里对于身体无益,为了周总理的身体着想,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次提出想要修缮西花厅,可是,周总理明白,这将会是一大笔的耗费,因此坚决不同意此事。
1959年底,趁着周恩来和邓颖超去外地出差的机会,有关部门对西花厅进行了保护性的维修,周恩来回到北京之后立刻知道了此事,他非常生气地询问:“谁叫你们修的 ?”底下的人战战兢兢的不敢说话,他们没见过周总理这么生气的模样,周恩来又缓和了下语气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周恩来在出访途中
最后,周恩来要求撤掉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等陈设。事后,针对这次的“修房风波”,周恩来又主动在国务院会议上作了三次检讨,并对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这个错误。”
周恩来总理每次出现在大众的眼中都是风度翩翩的模样,稍微打量一下就会发现他得体的衣着,但是,大家并不知道周恩来只有几套料子服装,而且,这几件衣服来来回回的穿,一件衣服一穿就是几十年,即便破损之后,也不会更换,不过是缝缝补补后继续穿。
1963年,周恩来出访亚非欧14国,在埃及开罗,他的随行工作人员将他换下来的衬衣交给我国驻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清洗,并叮嘱他们在清洗的时候不要用力,防止被搓破。
然而,当大使夫人抱着手里的衣服时,泪水不受控制的流了下来,因为她看到周总理的衬衣有好几处都被打过补丁,而且白领子和袖口也换了好几次,一件毛巾睡衣本来的模样是白底蓝格,可是却早已磨得像一件纱衣,上面还补了几十个补丁。
周恩来与邓颖超合影
即便是在饮食方面,周总理也不会占人民的任何便宜,他自己也从不在这些方面享受。
因为工作的缘故,他没有办法经常回家吃饭,往往是去哪里工作就在哪里吃饭,不过,每次吃完饭后都是他如数付钱。
有一次,周恩来在北京饭店接见外宾,之后没注意时间,晚饭的时间也过去了,周恩来只得到饭店吃了便饭。
随行的秘书早早地就算好了价格,应该是2元8角钱,等到上车时,周恩来还专门询问秘书,有没有将饭钱给结了,秘书这才反应过来,走的太着急给忘了,周恩来立即批评秘书:“你赶快给我把钱送去。”
周恩来的饮食非常的简单,每一餐几乎都是一荤一素,如果有吃剩下的饭菜,就会留到下一餐再吃,不会浪费一点菜和米。
周恩来在中南海打兵乓球
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更是带头不吃猪肉、鸡蛋、米饭。炊事员不忍心的对他说:“您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周总理却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呐!”
1973年,周恩来陪同外宾访问河南,在洛阳看到出售的龙门碑刻拓片时,他目不转睛又爱不释手,便想着要买一套,奈何搜遍自己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全身,也没有凑够购买拓片的钱。当地陪同领导见此便提出要送给他一套,遭到周总理的严肃批评。
有一次周恩来在宾馆开会,由于公务活动已经结束,服务员端上来一杯茶水,他临走之前还是按价钱付了费。他要求侄子和侄女们到中南海看望他,必须自己到食堂打饭吃,回家时搭公交车。
周总理以身作则,从来不会为自己谋取私利,不仅如此,他和邓颖超一生中的全部积蓄最后都交了党费。
周恩来与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
既然如此,1997年,中国银行在进行内部审计时,为何会在周恩来的名下发现1.2万英镑的存款呢?
我们今天通过银行给您汇去1.2万英镑
1918年,女孩多利出生在英国伦敦,在她20岁左右时,二战的硝烟已经在整个欧洲弥漫。
1940年,德国对伦敦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轰炸,也在这时,多利失业了,她所在的公司停业了,为了维持自己的日常生计,多利来到原来公司在同一栋大楼的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应聘。
20世纪40年代,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已经成为了中行三大海外机构之一,这座银行不仅肩负着英国本土的业务,而且还管辖着整个欧洲与非洲大陆的银行业务。
多利丰富的工作经验为她的面试提供了便利,之后,多利正式入职,她的工作日常就是担任柜台出纳应付日常业务,还得给上百名中国海员发放工资,办理汇款。
多利
然而,多利看到的是让她无比气愤的一幕,这些海员在国民党管理的俱乐部里面活动,在这里,他们都沾染上了极坏的习气,不但赌牌还嫖娼,可以说,他们将自己赚来的钱都砸在这些上面了,看着他们拿着赚来的钱肆意挥霍在这些地方,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多利没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只能不断的劝说这些海员,让他们将自己的工资寄回国内,作为交换,她将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面给他们减免汇款的手续费。
眨眼间,多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4年,最开始找工作时,她自己都未曾想过会在这里呆这么久,她本人努力上进,还做事细心,所以很快就得到了经理和同事们的肯定以及赞赏,然而,福兮祸之所伏,她还是闯下了大祸。
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已经进行到了关键的时候,为此,中国政府和红十字会在中行伦敦分行设立了募捐箱,旨在给在抗日战争当中的受害者们进行募捐。
在这个过程中,多利发现了一件事,负责中国政府募捐箱的官员竟然多次盗取捐款,这可是一件大事,于是,多利干脆把募捐箱放到了柜台底下,如果不这么做,这些募捐的钱都会落入那些官员的口袋里面,那些在战争当中受害的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得到帮助。
多利和刘本昆
多利未曾想过,自己的这一做法直接激怒了募捐官,他们恶人先告状,并以私藏政府募捐箱为由勒令银行经理开除多利,其实,经理心里门清,他知道多利是被冤枉的,却没有办法替她说话,在重重压力之下只得答应下来,多利也以为自己要被开除了。
好人有好报,在关键时候,一位年轻的中国员工站了出来给多利作证,此人叫做刘本昆,毕业于清华大学,原本他在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工作,直到1943年才来到伦敦分行工作,他为人嫉恶如仇,见不得小姑娘受委屈,也不能让心怀善意的人寒心,上天还是优待善良的人,在他的帮助之下,多利避过了被开除的结局。
这样的一个小插曲造就了一对有情人,多利的正直和善良让刘本昆倾心,而风度翩翩的刘本昆也让多利心生欢喜,就这样,两个来自不同国度的有情人相爱了。
他们走在伦敦的街头,徜徉在爱河里面,伦敦的每一处都布满了两人的脚印。
在英国的中国海员
1949年,多利同刘本昆在伦敦举行了婚礼,结婚以后,多利更是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刘道蕊。
新中国诞生,百废待兴,为了稳定金融市场,更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周恩来亲自进行了住持,为了中国银行成立了总管理处,随后又立刻通电各海外分行,冻结资产等待接收。
可是,伦敦分行的经理并不愿意服从,他拒绝接受来自中行新总处的领导,不仅如此,他还准备将中国银行在欧洲储存的大量外汇转移到台湾。
于是,刘本昆他们接到了一个非常紧急的任务,也就是保卫当时伦敦中行持有的人民政府的财产,不过,当时他们面临的情况也不怎么好,因为伦敦分行的大部分员工已经被遣散了,留守的人不足10个,这几个人中包括刘本昆等5名员工的亲属都在国内,因此,他们对于新中国的很多情况都较为了解。
那么,保护中国银行在欧洲的资产就成为了他们的目标,几个人凑在一起反复商量和思考,最后,刘本昆等5个人准备起义。
中国银行伦敦分理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这5个起义小组最后成功地保护了国家的财产,而刘本昆也因此被中行任命为襄理。
新中国成立以后,刘本昆便一心想要回到自己魂牵梦萦的祖国去工作,为此,他还专门给总行的领导写了一封信:我希望回国工作,我的夫人也极愿同我回到中国。
刘道蕊是个地地道道的英国人,她也清醒的明白,当时的中国各类条件都没有办法和英国比拟,可是,她深爱自己的丈夫,也尊重丈夫的意愿和选择,她愿意和他一块回到中国,为此,她还放弃了英国国籍,并加入了中国国籍。
1957年,刘道蕊终于成为了一名中国公民。
1967年初,刘本昆多次申请终于得到了回应,中行总行同意他们夫妇回国工作,接到通知的那一刹那,刘本昆激动地眼睛都红了,随后,他以最快的速度变卖了自己的全部家产,因为着急,所以他们很多东西都以超低的价格出售了,除此以外还有一套他们的公寓,也以1.2万英镑的价格低价出售,收拾好后,他们怀着对于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刘本昆
回国以后,刘本昆和刘道蕊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刘本昆前往中国银行总行国际部。
1967年6月的一天,周恩来正在工作当中,忽而收到一封没有任何署名的信件,怀着好奇心,他打开了信,里面真诚的写着: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今天通过银行给您汇去1.2万英镑,这些钱是我们这些年来从我们工资内节省下来的。我们早就打定了主意,要把这些陆续积累下来的钱交给国家,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但是由于我们还不很清楚应该通过何人将这笔钱交给国家才稳妥可靠。万不得已,我们才将此事交您处理,因为我们相信您。
夹杂在信封里面的还有一张1.2万英镑的汇票,周恩来看完信后,立刻让中国银行将钱返回去,并表明个人存款,国家不能收,但是,中国银行一直没有找到此人。
既然如此,那么这笔钱也没有办法返回去,之后,为了保证这笔钱的安全,所以负责调查捐款人工作的工作人员干脆用周总理的名义,将这些钱存进了中国银行,周总理对此毫不知情。
周恩来工作
不过,那时候谁都没有想过,这样一笔钱竟然一存就是30年。
那么,这笔钱是怎么发现的呢?
这笔钱已经捐出去了,不能再收回
1997年,中国银行正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正在核算,忽然发现了一笔奇怪的款项,这笔钱已经存了30年了,也就是1967年7月8日存进中国银行的,数额高达1.2万英镑,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让他们奇怪的是,这笔钱乃是以周总理的名义进行存续的。
可是,周总理当年的工资非常的透明,一个月也不过是400元,可是,按照他们当时的汇率来计算的话,这些钱是82308元,这样一笔巨款周总理根本不可能拥有,那么,到底是谁存进去的呢?
经过核查之后,中国银行发现,这笔巨款乃是周总理在1967年收到的一笔捐款,30年过去了,这些本钱再加上利息,已经高达467000元。
周恩来
周总理当年下达的命令言犹在耳,于是,上级领导发出了指令,继续遵照周总理在30年前的指示,找到这位神秘的捐款人,随后将这些钱退还给本人。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中国银行终于抽丝剥茧,找到了这笔钱的主人,也就是刘本昆夫妇,他们就是当年给周恩来写信并捐出钱的人。
只是,等到中国银行的代表找到这对夫妇,并询问他们怎么处理这些钱的时候,他们却说,这些钱已经捐出去了,自然不能再收回去了。
其实,他们夫妇两人也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而且,刘本昆长期患病,所以经常需要去医院去治疗,可是,当银行找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坚决不肯将这比捐款收回去,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刘道蕊做出了决定,她说:"我提议以我丈夫的名义建立一个基金会,用来表彰银行的优秀员工"。
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遵照刘道蕊的想法,设立了这样一个基金会,于是,在1997年8名青年职工成了第一届刘本昆基金获得者。
刘本昆夫妇
2007年1月6日,刘道蕊度过了自己的89岁生日,中国银行的青年员工们替她举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生日聚会,距离刘道蕊到中国已经过去了整整40年,这些年来,虽然她想念过自己的祖国,但是,她也深深地爱上并离不开中国了,在生日宴会上,看着这么多给她庆贺生日的人,刘道蕊说,等10年后,她还要在北京过自己的99岁的生日。
不论是刘本昆夫妇还是周恩来夫妇,都是内心和善的人,永远心怀澄澈清澈明朗。
周恩来夫妇生前就经常对有困难的同志进行补助,而且,他们也经常将同志们碰到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
司机钟步云给周总理开了多年的车子,可是之后却因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失事遇难,在这之后,周恩来总理、邓大姐都一直在关心着他的家人。得知他的女儿结婚,邓大姐还专门给她送去300元作为结婚的费用。
邓大姐经常说,拿自己的钱补助同志,就节约了国家的钱,这样同志就不会再向国家申请补助了。
1992年,邓大姐去世后,大家遵照她的嘱托,把她所有的积蓄,包括已购买的国库券550元,共计11146.95元,全部交了党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