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现象"缘自陈丹青制造,有目共睹,我还清晰记得丹青制造的第一炮乃发自北青报。此后,一场弥漫在文青世界的造"神"运动开始发酵了哈,继而蔓延至今。
或许是因为陈丹青至高的极端评价,从而反弹似的引发了一些懂点文学之人物的愤然,于是他们也相跟着走向了极端,其所论,对木心又多有不公。

比如以下论点:
"随着我对木心作品阅读的深入,一个满嘴跑火车、心中充满戾气、与文学大师头衔极不匹配的文坛“老愤青”的形象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我想说,木心身上恰恰没有戾气,而有真性情,这之间是有严格区分的,这是其一。其二,论者所批判的《文学回忆录》是木心唯一的一部值得文学界赞佩的作品,充满独见、深邃与想象,且富启示性。
但木心写的什么诗呀,小说呀,散文呀,基本属于不入流的像是永远长不大的"文青级别"的作品。
其实木心最值得人们记念的,是他身上的那种纯真执着的文学圣徒精神,这也是发自他骨子里的信仰与坚贞,守持了一生,为此木心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只可惜,木心天生缺少属于文学的创作天赋,所以他成了永远的不成熟的一枚"文青"。

子溪小妹妹推荐我之书的视频获得一致好评,不仅仅因为她推荐了我的书,而是单就一荐书视频的质量而言它亦是极好的。
今儿我厚颜地恳求友人们转发子溪做的视频,在当下图书市场如此萧条的情况下,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我的书。许多朋友在转发,我忽然莫名地感到了一种窘迫般的压力与愧疚,自问是否有资格去要求别人转发?好在此前几乎所有读过我书的人都评价颇高,为此让我多少有了点慰安。
再说子溪。
子溪妹妹爱读书,读多了,就想评书了,所以,她先开了一个自媒体的读书视频,辛勤耕耘,小心培育,以致粉丝渐次达至12万之多;可忽有一日,她介绍奥地利经济学家、诺奖得主哈耶克之后,这个她所创办的正风生水起的读书自媒体"不翼而飞"了,于是沮丧与灰心迅速笼罩了她。
这个小妹妹本计划放弃,从此不再染指读书节目,但终究没忍住。毕竟是一爱书人嘛,这不,她又整装出山了。
我的《沉思经典》上架前子溪就与我有了预约,说她要专门推荐,过了几天,又告诉我书还仍没读完,并说我文字深邃令她必须多花点时间再看看,好整理思路,让我多容她几天。我回说不必认真,请随意。
前不久,子溪发来她读过我的书后的读后感,亦即她在视频中的如是说。我看了她的文字颇有些惊讶:是你写的词吗?我问。
子溪生气了,估计小脸瞬间涨得通红,激言反驳说:王老师,我所有在节目中说的词全是我自己写的,为什么总会有人不相信是我写的呢?
自然,我属于她批评的"总是有人"中的一人。惭愧,我小看子溪妹妹了。
子溪毕业于北京传媒大学,曾供职过央视,所以她的主持范式颇具中国特色,但我以为要改,有点个性风格更好。
再多说一句,我看别人评论我时,会特别注意其字里行间的真诚和由衷程度,亦即说者是否发自内心,显然,子溪是言由心生。
为此我心存感激。

这个影像,是我的朋友学明兄拍摄的驻扎在北京三里屯瑜舍酒店的最后告别,宛如在告别一个时代,学明兄在为它曾经的存在留下了最后的身影,据说,从此后颇具艺术典雅之品味的瑜舍酒店将改为商场了!
我想,我们正在迎来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会出现许多不同类型的告别,此时应该有更多的有心人为种种"告别"留下身影,因为这是历史的影像与记录。
这是一部告别的哀歌呵,令我们怅然

2024年6月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