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2024年第2期)

第一作者简介李晓明,水工环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综合调查研究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翠色绵延

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群落,是乔木与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低等生物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的一个重要陆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一环,是地球的基因库、储碳库、蓄水库和能源库,对维系整个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森林物种丰富、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与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被誉为“地球之肺”。

每年的3月21日为“世界森林日”。“世界森林日”是倡导绿色文明、保护森林生态的节日,它诞生于1971年,由西班牙在欧洲农业联盟的特内里弗岛大会上提出倡议并得到一致通过。“世界森林日”的设立,标志着世界各国人民对因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而引发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警醒,旨在促进重视森林资源、协调人类与森林的关系、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坚挺身躯,

以生命本色树立绿色屏障

森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抵御灾害、吸尘杀菌、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固碳释氧以及保护物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好森林生态,能够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水土流失终结者

森林中高大的乔木通过林冠及枯枝落叶层的截留作用,抑制水流对地面的冲刷,减缓径流对土壤的侵蚀,从而减少土壤流失,减少土地沙化。据统计,在年降水量为300毫米的森林及林地周边,每公顷土壤流失量只有60千克,而裸地的土壤流失量则为每公顷6000千克,比林地要高出100倍。

水源转化器

森林担当着储水与吐水的“转化器”。因有树木遮挡,森林中水分蒸发过程减缓,土壤得以保持湿润。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对防止水旱灾害起着较大作用。据测算,一片10万亩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降水过程中,森林林冠将雨水截留15%~40%,余下的雨水除5%~10%从林地表面蒸发以外,50%~80%都被林地上的枯枝落叶吸收,水分渗透到土壤中,少部分供给林木生长需要,大部分渗透到土壤下层变成地下水,经过土壤层层过滤后变成清水流向下坡或流出地面,真正从森林中流走的雨水约占全部降水量1%。如果没有森林,地球上约有80%的水会直接流入海洋,这将导致河流、湖泊水位下降,引发全球干旱。

抵御风沙之盾

森林具有降低风速和改变风向的作用。大风经过,森林屏障的阻挡减弱了部分动力,使得森林附近风速降低,这时气流密度加大,迫使一部分气流由森林上方越过而减弱,另一部分进入森林,风力消散在林木枝叶上,风向发生偏转,从而降低风速。林中草木根系盘根错节、纵横交错,阻挡沙土运移,减小风沙破坏力,起到固沙作用。一亩防风林可以保护100亩良田,万亩良田的高产稳收离不开自然屏障的守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山林湖水

生态净化先行者

森林自备强大的生态“免疫”系统,为人类降解、转化工农业产生的污染物。树木枝叶上的绒毛、分泌的黏液和油脂等,对尘粒有很强的吸附和过滤作用。每公顷森林每年能吸附50~80吨粉尘。森林还能够消毒杀菌,实验证明,银杏、冷杉、柏树等树叶能分泌杀菌素杀死肺炎球菌及白喉、痢疾等病原菌。调查显示,森林空气中细菌含量比闹市区少85%。森林的净化功能大大减轻了污染物及病菌对人类的危害。

生态储碳贡献者

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一部分温室气体吸收,并以生物量形式储存于植物本身与土壤中,从而起到固碳作用;另一部分则被转化为氧气,维系着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影响全球气候变化速度。森林作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盟友,一亩森林每天可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氧气49千克,可供65人呼吸一年。全球森林每年大约吸收温室气体约为7.6亿吨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有效减缓了全球变暖趋势。

生态系统维系者

森林是野生动植物的栖殖场,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保障。联合国发布的《2020年世界森林状况》中指出,世界上80%的两栖动物、75%的禽类和68%的哺乳动物都以森林为家。森林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空间和能量来源,维系生态均衡。

人与森林,

用好资源利用与保护双刃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森林与家园

森林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生态因子。森林覆盖全球1/4的土地,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农村地区,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人们利用林木搭建房屋、取暖做饭、制作农具,等等。森林不仅能维持人类的生存,更能提供重要的工业原料及生产原料,其终端产品包括家具、纸张、建筑材料、药品,等等,例如,现代药物中有25%的原料都来源于森林;在建筑领域,住房、路桥、机场等建设也需要大量林木。森林能够为人类带来众多财富,全球森林工业(包括采伐业、造纸业等)的产值每年高达3000亿美元,可为1亿人提供就业岗位。

然而,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天然林大量消耗,森林植被快速消失,每年1300万公顷森林因砍伐而遭到破坏,148个森林带范围内的国家中,有82个国家完全失去了未受侵扰的原始森林。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快速增长的人口对于生存资源的迫切需求,为了利用木材大量乱砍滥伐,大规模毁林开荒是为了多得耕地、多产粮食,却导致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从而使得森林面积锐减。工业发展导致对大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进一步使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温室效应、酸雨等致使树木干枯死亡。森林被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维持人类生计与森林保护之间需要构建均衡关系。

驰而不息,

开启波澜壮阔绿色新征程

“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统一,从源头上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郑重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中国能源发展设定了新航标。2020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通过“林长制”带来“林长治”。2022年3月义务植树时,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土绿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既要做好降碳的“减法”,也要做好“扩绿”的加法。作为《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中国向全世界承诺: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2019年的《森林法》修改草案,拟通过立法来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森林生态安全。《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方案(2023—2025年)》发布,以示范点引领,推动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强对森林保护的督察力度,严肃执纪问责,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在上述重要生态思想引领和有力措施保障下,我国成为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全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多年保持“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多年实现“双缩减”,最近30年每年新增森林面积2 500平方千米,相当于每年有1/6个北京市被改造为森林。本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累计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由2014年的21.63%,增至2023年的24.02%,中国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们,以身躯筑起绿色长城,帮助数百万计人远离空气污染,保障清洁水源供应,于2017年12月5日获得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一棵棵树、一片片林、一个个文明标杆,中国以实际行动为改善全球森林面积减少的现状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破旧立新,

争当森林保护实践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走向绿色

扭转森林生态系统承载力弱化的走势,强化森林全面保护势在必行。理念是破解森林困局的向导,我们不是环境保护的观望者、旁观者,而应是活动的实践者、倡导者。生活在这个便捷的社会,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低碳理念,要积极向身边人宣传保护森林的思想,改变“靠山吃山”错误观念,真正做到与绿色共享生活。

保护森林、恢复森林、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绿色根须在土地上越扎越深,绿色枝叶越长越旺,重新撑起人类栖息的绿色伞盖,让我们在森林的庇护下,呼吸更加清新的空气。

(本文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 李晓明 赵 浩 李方江

编辑: 何陈临秋

排版: 何陈临秋

审核: 刁淑娟

官网: https://kpwhbjb.cg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