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瓜片

此时此刻,横跨数千公里的长江流域上空,一条铺天盖地的巨大雨带,正像幽灵一样摆动,已经盘旋了十几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连绵的陡峭群山,到广阔的冲积平原,昆明、贵阳、重庆、成都、长沙、南昌、武汉、合肥、南京、杭州、上海……全都笼罩在它的阴云之下。

“超级梅暴雨”,降临人间。跟往年的任何一次梅雨季,都全然不同。

杭州暴雨!西湖上空阴云密布,平日里光滑如丝缎的湖水,卷起了波涛。灵隐寺门口,大水纵横。网友惊呼:莫不是白娘子大战法海,又来一场水漫金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灵隐寺发大水,右:西湖边狂风暴雨 来源:网络

长沙暴雨!单小时降水量直接打破了6月份的历史纪录,长沙火车站直接变成了“码头”。有人估算:长沙1小时下了54个西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山暴雨!海拔1000多米的黄山山顶,居然出现了“瀑布”,简直史无前例。黄山景区派出150余人的“保护古树小分队”,尤其对迎客松、黑虎松实行全天值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小红书

更多的城市正在瑟瑟发抖,排队等待着暴雨的突袭。

6月24日和25日,中央气象台连续两天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势猛烈。这也是今年来首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及连续红色预警。人们不禁问:

今年的长三角梅雨,为何异常凶猛?

长江流域的暴雨,会不会引发大规模洪水?

这场“超级梅暴雨”,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停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生活在江南地区的人们,都对6月份心存几分敬畏。

从6月中下旬,到7月初结束,大约20天的时间里,往往汇聚了全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一。

“梅子黄时日日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无数文人骚客的江南梦里,总离不开淅淅沥沥、连绵不断的梅雨季节。

然而,今年的梅姑娘却“性情大变”:原本温柔婉约的李清照,变成了重拳出击的花木兰。暴雨如同不长眼的拳头,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把不少城市都给抡懵了。

长江中下游以及上游的重庆,甚至广西和贵州,都被“暴力梅”强行拖入茫茫雨幕中。

第一个有强烈感受的省份,可能是安徽。

6月19日安徽省进入梅雨期,并且迅速进入“狂暴状态”。6月20日6时50分,安徽歙县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接下来,歙县全县24座水库共有20座超汛限水位,28个乡镇出现洪灾,歙县城区“四天两次被淹”,当地观测史最强单日降雨纪录也被打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遭受强降雨袭击后的歙县 吴建平/摄 来源:安徽日报

歙县文川村的村民眼睁睁看着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连着4幢房子全进水了,很快墙就塌了。想起当时的场景,依然会觉得心有余悸:

“幸好我们跑得比较快,可房子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川村房屋已有坍塌。受访者供图 来源:上游新闻

截至6月27日16时,黄山、宣城、安庆、铜陵、池州5市26县(区)受灾,全省累计76.2万人受灾、转移安置18.2万人。

最让人感到意外的城市,应该是长沙。

6月24日刚好是周一,早高峰路上的暴雨比打工人的怨气还重,噼里啪啦往下砸。据开车的网友描述:“雨刮器快‘冒火’了,还是看不清。”

由于雨势太大,长沙城区多处内涝。长沙地铁2号、3号线全线停运。长沙火车站广场和行人过街通道被淹,积水一度深及大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沙火车站通道淹水,来源:网络

这一天的雨究竟有多大?

仅仅是上午9至10时,长沙单小时降雨量达65.1毫米,打破当地6月单小时降雨量纪录。

有人掏出计算器来一算,若根据长沙市总面积11819平方公里计算,单小时总降水量达7.68亿立方米,约为54个西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如此,长沙的降水量只能排在全国第4位,排在江西两座城市之后。实际上,当天上午降水量全国前十城市里,江西居然占了6个!

自6月9日江西进入梅雨期,江西全省平均降雨量达286毫米,较常年偏多7成,已经达到了历史同期第7位。

6月24日-26日,江西全省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6倍,是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多位。南昌、景德镇、上饶纷纷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浙江、湖北、重庆、安徽、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暴雨侵袭,并且尚未结束。

梅雨年年有,为何今年特别凶?背后,大有玄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梅雨的成因,有一个生动的比喻:

当威武的副热带高压,带着来自南方的湿润温暖空气,向北方移动时,与来自北方的干燥寒冷空气在江南地区相遇,就产生一条东、西范围很长, 但南、北范围很窄的战场——梅雨带。

两股冷暖空气交战的结果,就是梅雨。

今年的问题就是,战况异常激烈为什么呢?交战的两股势力,都异常强大。

一方面,南海、西北太平洋海温大幅偏高,导致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携带大量水汽,一路长驱直入陆地。另一方面,来自陆地的西风带非常活跃,夏至之后有一股强大的冷空气从蒙古高原南下压迫,面对来者那是寸步不让。时而你占上风,时而我占上风,造成的结果就是:

雨带来回摆动,降水量超级加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更深层的的原因,还是那个全地球生物的老熟人:

厄尔尼诺

一个规律是,每逢厄尔尼诺事件次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总会比较严重。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说,1951年以来共发生22次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夏季长江流域极易出现强降水和洪涝灾害。

还记得1998年的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吗?就是其中比较严重的一次。

历史上梅雨季持续时间长、梅雨量大的年份有:1954年、1969年、1983年、1998年、2016年、2020年等,大部分均与厄尔尼诺次年有关。

最近一次“超强暴力梅”发生在2020年,无论是时长还是降水量都刷新了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一次,浙江经历了整整50天的梅雨季,比常年偏多了20天。江苏、湖北、上海也经历了42-43天的超长梅雨期,上海、江苏南京均为本世纪以来最长梅雨季。安徽、湖北、重庆降雨量为历史同期最多,贵州、江苏、上海为第2多,江西、浙江为第4多。

经历过那一年高考的安徽歙县考生,应该刻骨铭心,因为大部分考生居然因为暴雨而未能进入考点,导致高考罕见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从2023年5月开始,于2023年12月达到峰值。正是今年“暴力梅”的罪魁祸首。

实施山,上半年广东史无前例的超长潮湿、超长暴雨,连广州大剧院都“发霉”了(下图),同样是它的“杰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DV现场

也就是说,今年会经历比去年更热、更旱、更涝、更剧烈的气候变化。反常气候,可能还远远没有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常气候,带来哪些重大灾害?最显著的是,导致了中国出现“南涝北旱”的现象。

最近的安徽,对此有深刻体会:

皖南地区的黄山、宣城正下着倾盆大雨,皖北地区却因为干旱而在开展人工增雨!多地降水量,不到正常年份的10%。

安徽不愧为中国南北过渡地带,双线作战,陪着南方抗洪,一陪着北方抗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雨情关系着汛情,有一件事格外牵动人心:

连日来的暴雨,会不会引发长江洪水?确实有这样的可能,必须高度警惕。

江西坐拥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据水文部门预测,6月27日前后鄱阳湖可能发生超警戒左右洪水;6月29日—7月1日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超警1米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8日7时,重庆发布洪水橙色预警,三个半小时后升级为洪水红色预警,也是今年首个洪水红色预警

截至6月28日17时,长江汉口站水位已达25.96米,超设防水位0.96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锈钢雕塑作品《渔乐》底座以上1米已没入武汉江水中,来源:极目新闻

不过,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气象博主“中国气象爱好者”给出的判断是:长江是不是发生大洪水,关键看7月。

历史数据显示,长江典型的大洪水年,比如1954、1996、1998、2016和2020年,长江水位在6月都出现了迅猛上涨,但真正形成大洪水,都是在7月。

比如,1998年的世纪大洪水,就是在7月中旬长江水位已经回落的情况下,7月下旬突然杀出个倒黄梅,武汉等遭遇百年不特大暴雨袭击,直接导致本已回落的长江水位迅速反弹,大洪水随后发生。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大家一定要保持警惕,做好充分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气候异常,正在变成我们的日常。

要知道,短短四年时间里,居然已经出现了两次超强梅雨,这是极不寻常的。

对于我们来说,“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气象灾害,很可能变成“年年遇”。我们的各方面工作,都要把这一点做好充分的考虑,才能防患于未然。

就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来说,必须要把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考虑在内。除了暴雨和洪涝,高温、严寒、传染病、火灾、地震等等,都要变成城市治理的一部分。

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了“韧性城市”的概念,就非常具有针对性。

无论是三十年前“芝加哥高温致700余人死亡”事件,还是三年前郑州“7·20”特大暴雨事件,都像警钟一样时时提醒着我们。事实上,一项针对全球812座城市的调查发现,有43%的城市没有制定应对极端气候的方案,主要原因在于预算成本的限制。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心存侥幸。因为:

人类远比想象中更脆弱。

参考资料

又爱又恨的江南“梅雨”一词,最早竟出自江苏!(方志江苏)

权威解读|梅雨指标制订专家:今年梅雨为何如此“暴力”,还要持续多久(澎湃新闻)

特大暴雨袭击长沙附近,今年会发生大洪水吗?(中国气象爱好者)

安徽歙县山洪过去,正在展开清淤和道路修复(上游新闻)

太反常!河南旱到哭,广东发大水,东北龙卷风,接下来轮到长三角了……(智谷趋势)

超长!暴力!破极值!大数据解读2020年梅雨季(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