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麦记

文/吴伟

1

6月初的豫东大地,千里沃野,金浪翻滚,麦芒四射,穗穗飘香,到处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地里的小麦已成熟马上就要收割了。

我的家乡就坐落于豫东大平原老子故里鹿邑县宋河镇,村里每年种植大约400亩地的小麦。邻居哥前几天打来电话,麦子快要收割了,让准备准备回去收麦。时间过得真快呀,眨眼的功夫,今年收麦就要开始了。这些年虽然妻子随我到县城生活,但家里的八九亩责任田妻子一直没舍得转包出去。每到收种季节就要回去。自己种地可以多增加些收入些吧,毕竟两个孩子上学需要不少的花费,光靠我的工资是不够的。我曾诙谐地对妻子说,虽然咱是干部身份,可咱始终是不脱产的农民。

6月2号一大早,老家邻居打来电话,说收割机已进地收麦,让赶快回来。适逢周日,我和妻子简单收拾下驱车赶回30公里外的老家收麦。村里已有3台收割机在收割。一台台收割机像个吞金兽,大口大口地吞噬着小麦秸秆。麦子进入机仓,收割机后尾喷出碎麦秸,洒在矮矮的麦茬上面。一辆辆机动三轮车轮番接入从收割机仓管内吐出的麦子,欢快地在路上飞跑着,开进村民的家中。炽热的阳光照射着金黄的麦浪,也照射着收麦的人们。人们戴着草帽站在地头交谈着今年的收成,在等待收割机按次序收割自家的小麦。

看到地里欢快收割的大型收割机,怎么也忘不了小时侯收麦割麦的情景。那时收麦全部用镰刀割,家里凡能提动镰刀的都要下地割麦,全家出动。“足蒸署土气,背灼炎天光”,那时的太阳光好像比现在的毒辣,只一会的功夫,全身便被汗水溻透。小孩子受不了,割一会则跑到树荫下凉快,大人们顶着烈日照旧割麦。割过的麦子用架子车拉回场里晒干,套上牲口,挂上石磙落石碾压。碾过后的麦秸要用木叉挑起,余下麦子和麦糠,把它们堆成堆,趁着刮风,把麦子扬出。像这样一场一场打麦,每家每户都要碾好多场。麦收结束至少的需要一个月左右,等麦收结束往往能把人累个半死。

11点左右,就轮到我家麦地了。近3亩多的麦子不大会就收完了,邻居家的几辆三车早已等在地头帮我拉麦。麦子从收割机舱臂内哗哗流入三轮车,伴着收割机、三轮车的嗡鸣声,构成了一曲妙不可言的丰收乐曲。现在收下的麦子还没有完全熟透,有的一咬,成了扁饼。我理解村民的心情,收麦季节怕阴雨天,更怕连阴雨,收割不及时往往造成小麦生芽和霉变。去年的“烂肠雨”让农民损失不小。即便麦子有点生,也开始收割,他们担心打在雨里。妻子对我说,咱们先把麦子卸到院子里晾晒下,再往屋里堆。三车麦子摊到院子里的水泥地上。村西的收完了,村东还有两块五六亩小麦,只有等到下午了。

到晚上8点左右,在村里几辆三轮帮助拉麦下,村东的两块近6亩的小麦也收完了。颗粒归仓,一天时间圆满完成今年的收麦任务。看着堆在院子里和屋子里的厚厚的麦子,我不禁感慨,感慨时代的快速发展,感慨中国广大农村实现了机械化,把老白姓从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但咱老百姓最应该感谢的还是共产党。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搞活市场经济、惠农政策进一步实施,才有了今天农民幸福安康的快乐生活。

2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三夏大忙,是指麦收结束后就要抢墒抢种。小时侯收麦季节拉扯的时间比较长,在收麦、打麦期间有可能遇上下雨天。雨天不能割麦,也不能摊场打麦,那就抓紧到地里点种庄稼。一般是玉米和大豆,也有种芝麻、红蜀黍(即高粱)等。小孩子们在大人甜言蜜语外加训斥下极不情愿跟大人一起到地里点种庄稼。大人用锄头或铲子在麦茬垄里扒个坑,小孩把两粒种子丢进坑里,大人随即把土复进坑里,并在坑上用锄面拍下,起到保墒作用。

雨后,太阳出来,照射得皮疼。随着大人锄起锄落,小孩子有节奏地往坑里丢种子,一点也不敢偷懒。点种需要两个人,一人拿锄,一人丢种子,你若偷懒不干,另一个人就干不成了。所以你必须强忍着,坚持着,一手丢种子一手装有种子的篮子。点种一亩地至少得用一天的时间。

3号,周一,天气晴朗。白花花的太阳,狠劲地亲吻着大地。没有收完麦子的村民继续等收割机收麦子,收完麦子的村民则联系好播种机播种玉米。这种播种机是用四轮车带的,方便快捷,它能将肥料和种子同时播种,省得在玉米苗长出尺把高时再给玉米追肥了。三夏都是抢手抢种的,因为秋庄稼对时间要求比较紧,能早种一天就早种一天。俗语有“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所以在农村种庄稼你要跟上趟。

吃过早饭妻子跟我说,咱也把地种上吧,那行。我给单位领导请了假,在家收麦,领导明事理,准假。我和妻子把肥料抬上电动三轮车,带上玉米种到地里等播种机播种。因为肥料一次拉不了,我们就一块地一块地的拉肥料,我们抬肥料、卸肥料,十几代复合肥装车卸车把我们累得不轻,一趟趟奔跑也慌得不轻,到下午八九亩麦茬地全部播种好了。妻子和我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堆满小麦的家中。

3

查查手机天气预报,近日无雨。对于播种好的地块,村民们开始浇水。现在浇水,太方便了。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改善和提升。政府对农村实施“三通”惠民工程。即,农村通公路,田地里打机井通水,机井上通电。在每座机井上建有机井房,机井房内安装智能出水系统。水泵下到井中,在机井口沿地头埋管道,间隔一定距离留有出水管口。若要浇地,在地头接好管子,再把管子扯进自己的地里,用办好的卡在机井房的智能系统上一刷,水就瞬间流出。

妻子说,咱也要抓紧浇地。4日凌晨,4点钟左右,在妻子的不断催促声中,我揉着惺忪的眼睛起来,往电动三轮上搬浇地的管子。因为大家都要浇地,所以你想浇地,就要起得比别人早点才能浇上地,否则只能看着别人浇地干瞪眼。天不太黑,是黎明前的黑,赶早起来天气还比较凉爽。到了机井旁,庆幸还没有人先来。机井在我家旁边地头,离得很近。我和妻子在机井的出水口处接好管子,再把管子一节一节扯到地里。我们买了四节花管浇地,两节两节轮换,自动喷水,省力气。用了近一个小时,我和妻子把管子拉好接好,这时天已大亮。不远处的几座机井旁,已有人在拉管子。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一切准备停当,我到机井房的智能浇水系统上把卡一刷,水就瞬间流出来。井水把管子撑的得圆鼓鼓的,顺着管子流向地里。一会地里就升起一条水带,呈雾状向管子两边喷洒,喷洒宽度达5米左右。妻子全副武装,穿着雨衣和雨库检查管子是否歪斜。对歪斜的管子要用手扶正,即便穿着雨衣雨裤也难免在扶正管子时被喷洒的井水弄湿衣服。好在是夏天,即使湿了衣服,一会就干,在天气炎热的上午还可以起到降温防暑的作用。

眼前的喷灌浇地使我不由得想起小时父母给烟苗浇地的情景。记得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村民为了多增加些收入,每家每户都要种植一些烤烟。每年谷雨时节,是烟苗下地的季节。种植烟苗要浇水。那时侯地里没有机井,更没有机械设备,每家每户就在地里打压水井给烟苗浇水。一桶一桶地压水,一棵苗一棵苗地浇水。种烟季节都是亲戚帮亲戚邻居帮邻居,你家种完种他家。压水是个出力的活,大人之间要轮流着压水。种烟结束常会看到父母手上因压水磨成的血泡。到九十年代,经济条件有所好转,农户家里开始购买四轮车犁地和浇地。买个抽水泵,安装在四轮车前头,浇地时把四轮车开到机井边,插入底节,连接水泵,发动四轮车,就可以浇地了。四轮车浇地使用多年,并保持到智能浇水系统安装前期。

从压水井浇地到四轮车浇地再到智能刷卡浇地,经过几十年的变化,这几十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几十年。这几十年使中国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基础设施加强了,农村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话不落空,今天全部实现了。

“该换管子了。”妻子一声吆喝,我迅速把喷着水的管头拧下,接到另一个管子上。管子里的水压比较大,在拧接管头时,水瞬间泚了我一身,凉凉的,感觉比较爽。浇水的过程中我和妻子的衣服和鞋子全是湿的。这块地浇好又转到下一块地,若有人浇,就排队等。

6号起了个大早,占了井浇最后一块地,下午1点结束。从4号早上到6号下午,历时三天,我和妻子把9亩玉米地全部浇完。收拾好管子,拖着非常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

从2号收麦开始到6号下午浇地结束。9亩地从收到种再到浇,历时五天结束,时间撵的紧,节奏快。换来的结果是我们夫妻二人疲惫不堪的身体,外加晒得通红的脸,还有每人瘦掉的1公斤多的肉。

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朋友,当你能经历过这样的收种过程,你就不会轻易浪费掉手中的一粒米,扔掉手中的一块馍了。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伟,周口市作协会员。工作之余,喜欢读书,喜欢写作。有部分散文、诗歌、新闻稿件散发于经济日报、周口日报、周口晚报、新鹿邑报及网络文学社团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