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根据环球网6月24日的报道,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本次获得该荣誉的总共有两人,分别是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德仁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双院士,在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李院士是当仁不让的专家,而在颁布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国遥感卫星的分辨率,已经比肩美国最强侦查卫星

这意味着我国可以直接在太空锁定外军航母,同时美军的F-22侦察机,也能够被我们的卫星实时追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天眼之父

1957年,年轻有为的李德仁因为超凡的才华,被武汉测绘学院热情接纳,仿佛命运为他铺设了一条通往梦想的桥梁,这所学校,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测绘人才培养基地,成了他测绘旅程的起点站。

在这里,李德仁就像一块海绵,图书馆的每一寸空间几乎都被他探索了个遍,他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这些宝贵的学习经历,为他未来的科研道路筑起了坚实的地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瞬间,时间跳到了1978年,国家的春风再次唤醒了科学的春天,研究生教育的复苏为李德仁的学术旅程翻开了崭新一页。

幸运的他,成为了我国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泰斗——王之卓院士的弟子,仿佛一夜之间,他插上了飞向学术高峰的翅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2年,他跨越大洋,前往联邦德国深造,在那里,他不仅提出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破解了一项困扰测量学界百年的难题,还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名声大噪。

尽管外国的高薪诱惑接踵而至,但他不忘初心,选择回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科学虽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决定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满腹才智奉献给祖国的大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祖国怀抱的李德仁,一头扎进了遥感技术的研发洪流,2010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出现了,由国务院亲自拍板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项目正式启动,李德仁扮演了至关重要的顶层规划者的角色。

他率领的科研团队,经过整整十年的辛勤耕耘,终于在2020年让中国拥有了自己的遥感卫星系统,实现了从依赖到自主的华丽转身,将我国光学遥感技术的分辨率提升到了0.5米的新层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只是他心中宏伟蓝图的一小部分,李德仁和他的团队正筹划着一个由252颗卫星构成的“东方慧眼”智能遥感网络,期待为中国在太空中点亮一双更加明亮敏锐的眼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一生只为祖国需要!85岁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环球网

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颁奖台上,李德仁院士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国家的最高荣誉,他引领的遥感技术,不仅让中国在与美国顶尖侦察卫星的竞争中并驾齐驱,还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力量的迅猛崛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遥远的太空精确锁定敌方航母编队,到捕捉难以捉摸的F-22隐形战斗机的行踪,中国的遥感卫星已经成为了国家安全和战略决策的有力支撑。

其实早在2017年,中国就利用高分系列卫星对美国海军实施精密监控,“高分十一号”遥感卫星的卓越表现,让李德仁的名字响彻云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颗卫星的分辨率达到了惊人的0.1米,是中国在对地观测技术领域取得的巨大突破,与美国昂贵的“锁眼”系列卫星相比,中国的高分卫星不仅性能同样出色,成本控制更为合理,设计上更注重轻量化,并且采用了前沿的“太空加油”技术,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独特魅力和创新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李德仁:离开地球看地球,他在苍穹之上擦亮“东方慧眼” 新民晚报 2024-06-24

外太空追踪美军F-22战机

2020年,一段视频悄然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它不仅震撼了全球军事爱好者的心,也悄然改变了空中战场的隐形规则。

视频的主角,是我国的吉林一号商业遥感卫星,而它捕捉到的对象,则是美国空军引以为傲的F-22“猛禽”隐身战斗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片遥远的蔚蓝之下,F-22如同幽灵般穿梭于云层之间,却被吉林一号卫星的光学传感器清晰记录,这一幕让许多人难以置信。

F-22的雷达隐身能力在业界堪称传奇,其独特的外形设计、连续曲率技术的应用,以及采用的F-119型发动机二元矢量喷管,使其能够在雷达屏幕上几乎“消失”,但吉林一号的观测却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光学侦察面前,即便是最先进的隐身技术也有其局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视频的曝光,不仅证明了我国遥感卫星技术的突飞猛进,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保加利亚军事网”在其报道中强调,吉林一号的这次追踪,可能预示着“空战平衡”的潜在变革。

毕竟,如果连F-22这样的隐身战斗机都无法完全逃避光学传感器的监控,那么传统的空中隐形优势或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年,委内瑞拉的案例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该国使用从中国进口的JY-27米波段三坐标对空监视雷达,成功监测并警告了一架接近其领空的F-22,这一事件不仅显示了F-22在全波段隐身上的弱点,也间接证明了中国在雷达技术领域的强大实力。

F-22的设计理念基于雷达隐身,但在光电隐身技术,尤其是可见光隐身方面,显然还有待加强,即便其在红外、射频等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以减少被发现的几率,但在光学侦察卫星的“注视”下,任何反射光线的行为都可能暴露其行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由于低轨道光学卫星的局限性,实时追踪战术价值有限,但随着技术的进步,静止轨道同步卫星的对地凝视能力正在逐步提升,为实时监控和预警提供了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吉林一号的成就并非孤立事件,在此之前,我国的遥感卫星已有多次成功追踪F-22的经历,这些事件共同构成了一个鲜明的信号:传统意义上的隐身技术不再是绝对安全的庇护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反隐身手段的涌现,尤其是光学侦察技术的进步,使得“隐身”与“发现”之间的较量进入了新的阶段。

“吉林一号”遥感卫星

2024年,我国成功部署了108颗吉林一号遥感卫星,编织起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标志着中国在太空观测技术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吉林一线观察”之新动能•新产业⑤|“吉林一号”谋“新”向“质”再冲新赛道 中国吉林网 2024-04-28

这庞大的卫星群,如同太空中的千里眼,正静静地守护着地球,它们不仅仅是科技实力的象征,更是我国在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农业林业、资源管理和灾害应急等多个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的“超级助手”。

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建设,从最初的54颗卫星到如今的108颗,再到2025年规划的138颗,每一步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增长,而是观测能力质的飞跃,从最初日均18~20次的全球任意地点重访能力,到即将实现的10分钟内任意地点重访,意味着无论是风云变幻的自然景观,还是瞬息万变的军事动态,都将难以逃脱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法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曾经遥感卫星监控隐身战斗机的两大挑战,我国科研团队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首先,通过大幅增加卫星数量,吉林一号星座实现了观测范围的无缝衔接,使得任何企图在卫星监测下“隐身”的目标变得几乎不可能,卫星间的接力观测,让监控盲区大大缩小,确保了目标的持续追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面对海量数据筛选的难题,我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革新,通过AI智能系统,不仅大大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更使得目标识别和追踪变得异常高效,让原本繁复的人工筛选工作变得轻松自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吉林一号卫星捕捉到美制F-22隐身战斗机的壮举,不仅证明了我国在光学侦察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更揭露了隐身技术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的局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22的“隐身”神话在吉林一号的“凝视”下被打破,显示出我国遥感卫星在对抗先进隐身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而这一切,只是吉林一号卫星星座能力的冰山一角。

未来,随着星座的进一步完善,不仅F-22,就连航母战斗群、B-2隐身轰炸机等高端军事装备的动向都将变得更为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