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太阳升。”一句歌词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和缅怀。
毛主席如同东方缓缓升起的太阳一般,为中国大地带来了希望,带领着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展开了新的生活。
毛主席在病逝之后,依旧受到了无数中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他的名字也已载入史册。
现在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庄严的毛主席纪念堂中,挤满了来自天南地北的人民,他们都为了一睹主席的风采,也为了表达对主席的尊敬和爱戴。
但细心的人会发现,纪念堂前守卫的是人民解放军,而不是武警战士。
为何会如此呢?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深意呢?了解事情的原委,还要从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和建立说起。
设计和建立毛主席纪念堂
1976年9月9日下午四点,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的一个时刻。
那是秋季一个普通的下午,农民在期盼着丰收,工人为建设繁忙,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可就在这时,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播送了一条消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在凌晨时分病逝”。
消息传来,全国哀恸,那个缔造了新中国的伟人,离我们而去了。
主席带领人民站了起来,让一个崭新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之巅,却没有机会见证它的发展。
主席病逝之后,关于主席的遗体处理以及葬礼,成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有人提出,应该按照主席生前的遗愿,将主席的遗体火化,让他和那些烈士一样安详地长眠于中国土地之上。
但这一个提议很快遭到了反对,由于当时中国处于一段动荡时期,人民急需一个精神领袖,而毛主席身上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中国由屈辱到站起来的一段历史。
更多代表的是一种不畏困难,一心为民的一种向上精神,也代表了一种更加光明的未来。
所以,如果将主席的遗体直接火化,不仅仅会激起民众更大的悲痛,有可能也会导致动乱。
最关键的是,人民将永远失去瞻仰伟人遗容的机会。
所以,在多方考量之下,中央领导决定将主席的遗体保存下来。
按照故人已逝,修陵铸碑的中国传统观念,当时很多人提议要为主席建造一座陵墓,一是为了颂扬主席功绩,二是方便后人参拜,所以前期的工作主要围绕陵墓选址展开。
中南海的瀛台小岛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主席生前在这里长期居住,即使去往另一个世界,他也能够在这里感觉到一种熟悉的感觉。
但是这种想法很快就被否决了,因为中南海历来是中国领导人居住和会客的重要场所,如果陵墓修建在这里,每天将会有大量的参观者,将会严重影响到领导人的休息和日常活动。
而且从历史原因上来看,光绪皇帝曾经被慈禧囚禁在这里,在这里修建主席陵墓,于情于理,都实在不合适。
俯瞰北京,适合修建陵墓的地点,还有北海,颐和园,景山或者香山等地,但这些地方要么是群众游玩休闲的地方,要么离北京太远,最后都被否定。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有人拿出毛主席曾经写过的词,大家恍然大悟,原来主席早就给了大家答案。
传统观念之下,死亡代表着离别和痛苦,但是按照无产阶级的观念来看,生死都是自然变化的一部分,并不是人为意识所能控制的。
而且人作为自然物质的一部分,死亡并不是一个终点。
所以在关于主席遗体的处理问题上,专家人士这次提出了传统修建陵墓的方法,转而提出了修建一座纪念堂来保存主席的遗体,并把主席安置在天安门广场。
从历史意义来看,天安门广场,历史悠久,见证了中国古代多个历史朝代的更替。
而且从审美价值上来看,天安门广场蕴含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辉宏的设计也凸显出了一种庄严肃穆,大气磅礴的气势。
最重要的一点是,天安门广场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见证了中国人民从压迫到站起来的过程,见证了无数烈士用自己的鲜血铺垫了中国辉煌明天的伟大贡献。
主席躺在这里,就像躺在人民群众之中,他也将见证中国新的发展。
但是在纪念堂的设计上,大家又产生了分歧,当时很多专家学者认为,为了彰显主席的伟大功绩,以及传承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纪念堂的风格应该是宏伟辉煌的。
但是一旦选定这样的设计方案,势必要浪费大量人力财力,而且占地也会成为另一个问题,这样一来就会违背主席一向节俭和贴近人民的做事风格。
就在这时,有人提出了建一个正方形,上下两层,并且以天安门中轴线为对称轴的建筑的方案。
建成之后,整体风格简约大气,对称工整,符合天安门广场的建筑风格,而且南北路线清晰明了,非常方便群众参观。
但当时还涉及一个问题,那就是纪念堂坐南朝北,如果广场上举办大型举办群众活动时,群众就会完全背对天安门。
这本是一个非常细小的问题,但是考虑到无产阶级始终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主席的一生也在为人民的未来而奋斗,所以主席应该始终都在人民之中。
考虑到这一点,设计组成员集思广益,敲定最终方案。
他们缩减了纪念堂东西两侧的建筑长度,由此来使广场面积扩大。
这样一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纪念堂都会在群众的包围中。
守卫和纪念主席
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终于建成,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守卫,在当年的9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
现在的群众对于解放军来守卫毛主席纪念堂感到非常疑惑,因为解放军的职责主要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
也就是说,对外抗击敌人,保护国家,而毛主席纪念堂属于纪念馆,和外敌外国并没有联系,那为什么会是解放军来守卫呢?
为什么不是由武警部队来担任这个职责呢?武警部队主要就是为了维护国内的基本秩序和社会的稳定,由他们来守卫,不是更合理吗?
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对于当年的工作人员来说,根本就不存在。
因为武警部队成立于1983年4月5日,而毛主席纪念堂落成的时候,武警部队还没有成立,所以自然而然这个职责就落到了解放军的身上。
武警部队成立之后,由于更换守卫部队步骤烦琐,而且群众和纪念堂的工作人员也早就习惯了这种模式,也没有理由再来继续更换。
其次,考虑到主席见证了解放军的成立和成长,由他们来守卫,更体现出来了领导人和国家部队之间紧密的联系,以及部队人员对于国家的忠诚。
最后一点也考虑到了毛主席纪念堂有时会用来接待一些外国领导人,而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好客之邦,用最高礼仪迎接远客。
而解放军承担的职责更大,更加神圣,更能代表国家的形象。
所以在外宾前来之时看解放军战士来守卫纪念堂,更能体现出我国对外宾的尊重,以及我国对毛主席纪念堂的重视。
除了守卫工作之外,在日常的管理之中,也有许多工作人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年纪念堂建成之后,大批的群众前来观瞻,为了方便群众,工作人员不管严寒酷暑,都要提前两小时到岗,做好一切安排工作。
冬天的北京,北风呼啸,寒冷刺骨,虽然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但工作人员需要长时间待在户外,所以依旧常感寒气逼人。
到了夏天,北京的温度常常达到三十多摄氏度,而广场上无处遮阳,地表被太阳晒得滚烫,最高能够达到45摄氏度,工作人员常常是汗流浃背,随时面临中暑的危险。
但即使面对着这样的工作环境,这些工作人员也从来没有喊过苦。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守卫的是我们最伟大的开国者,是为人民带来了希望的毛主席,他们的任务是神圣的,他们也愿意为这项神圣的工作付出自己的努力。
背后的故事
今天群众来到毛主席纪念堂之后,看到的是水晶棺中安详平静,又保持着领导人威严风范的主席遗体,在大堂看到的是交腿而坐,随和亲切的主席雕像。
这些看似毫不费力,恰到好处的设计背后都有着全方面的考虑,都凝聚了设计人员的智慧。
当年在完成了纪念堂的初期设计之后,专业组人员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难题就是主席的遗体该如何保存和保护,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技术,才能够让主席的遗体永远保持生前的模样?
保持这种完整,一是表达了对主席的一种尊敬,二是为了方便人们观瞻。
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观过毛主席纪念堂,网上也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争议和说法。
主要是有两个,一是认为主席的遗体似乎因为时间流逝有了变色腐烂的预兆,二是认为和过去相比,主席的遗体似乎缩小了。
不过,这些说法立刻被遗体保护工作者和相关专业人士否定。
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讲,人去世之后,身体机能会停止运转,血液也不再循环,再加上纪念堂内到处布置着灯光,也会影响遗体的外观,所以并非像大家所说的变色或者是腐烂。
当然,所谓缩小的传闻更是无稽之谈。
工作人员每年都会对主席的遗体进行严密测量,但并没有发现大小变化等问题。
而且当年在处理和对待主席遗体,工作小组几乎动用了全国的力量,汇集了从古到今的研究成果和人民智慧。
虽然当时的技术没有如今发达,但是技术人员仍然考虑十分周到,而且巧妙地运用了许多技巧。
他们主要从现代医学,现代科技,以及古代尸体的保存方法三个方面出发。
早在1972年,我国考古人员就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西汉古尸,后来经过技术人员的深入研究之后发现,古人主要从掩埋深度,环境温度,光照强度,氧气含量,以及药物使用等方面考虑。
但主席的遗体要保存在纪念堂内,肯定不能像马王堆古尸一样深埋在地下。
所以技术人员专门降低保存温度,避免光照,减慢氧化等,而且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现代仪器。
正是经过全国专业人员的日夜努力,主席的遗体才能够保持如初,所以那些缩小,变色,腐烂等传言自然而然不攻而破。
在纪念堂的布置上,还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大堂中央的毛主席坐像应该采用庄重的平腿坐姿呢,还是随意交腿而坐的坐姿呢?
当时一些工作人员认为,纪念堂的整体氛围庄严而肃穆,只有平腿坐姿才能符合这种氛围。
而且主席是伟人,应该体现出伟人应有的威严之感,所以平腿而坐更加合适。
但这一说法很快遭到了反对,因为主席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从人民中来又为了人民,他并不像古代的君王那般凌驾于人民之上,需要一个威严的坐姿来震慑人民。
相反,交腿的坐姿更能体现出主席平易近人的性格,拉近他和人民之间的距离。
邓小平听说之后也十分赞同后者的观点,所以拍板决定就采用脚腿的坐姿,这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一座栩栩如生而又生动随和的主席雕像。
结语:
今天,毛主席纪念堂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参观瞻仰,它变成了人民心中的一种信仰,成为了人民的精神支柱。
虽然主席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始终都活在每个中国人民心中。
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革命精神以及勇敢无畏的开创精神,将激励无数炎黄子孙继续为新中国的未来所奋斗。
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用56个民族的合力来创造出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明天,整个世界也将见证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