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道德经》第81章
老子在《道德经》第81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既”,已经;“积”,积累;“为人”,帮助人。这段话的意思是,有道的人不私自积藏,总是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拥有更多。
老子的这句话让生活在市场经济时代的人觉得太不可思议的,在这个精于算计的时代,人们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都希望投入少而产出多,自己的东西给了别人越多,自己失去的就越多,怎么能更富有呢?
其实,这里有两个误区:
一个误区是舍与得必须是物物交换。我施舍给你东西,你就要回报给我东西,忽视了人的精神获得。有时候,物质的投入,也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回报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精神的满足。看到一个人陷入困境,心怀慈悲地进行救助,释放自己最大的善意,获得心灵上的愉悦就是得,得到救助人的感谢、赞美也是得,施与别人换来了自己内心的充实,这难道不是一种富有和充足了吗?
另一个误区是施与就要马上得到回报。现实中,人们很希望现世报,投入与回报的时间越短越好,回报的时间越长,就觉得不值得投入。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回报,就觉得自己失去了很多。其实,施与他人,很多时候回报不是立竿见影的,不会立刻转化为成就和财富。因为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被帮助人往往暂时没有能力回报别人的帮助,但他会心存感念,等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会去回报帮助自己的人。
老子通过舍与得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先舍而后得的人生道理。舍得,舍得,先有舍才有得,舍与得互为因果,舍即是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只有先利他,才能有人利我。越是善于施舍他人,就越得人心,自己能得到的回馈就越多,拥有的就会越来越多。那些只想占便宜而不愿付出的人,别人也不愿意为这类人付出。
在人与人相处中,平时彼此守望,对他人最大限度地释放善意,当某一天有灾难突然降临时,才能相互扶持,互相救赎,共渡难关。明白了这个道理,生活中我们要学着多付出一点,多帮助别人,多善待别人。
人与人在社会上是相互依存的,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他人的生存发展为前提,要想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融入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孔子说:“己欲立在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立起来,得到社会的承认,拥有社会地位,也要帮助别人立起来,让他们也有社会的地位;自己要通达,也使别人通达,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使自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人生在世,总会有舍有得,想要获得到什么,必须先付出相应的代价,然后才能够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所有的成就背后,都藏着看不见的付出和努力。
杨绛先生说:“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不同程度的放纵,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不同程度的锻炼,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绩。”
付出到获得有时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付出了,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打包还给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会成为自己成就自己的基石,转化为精神的和物质的财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