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但也能。
说不能,是相比30年前、40年前。现在考上大学,并不必然有体面的工作,即传统意义上的所谓改变命运。因为大学生实在太多了,几乎人人都是大学生。
在高等教育还是精英教育的时代,一年专科加本科招生几十万人的背景下,专科生也是天之骄子,都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在那时,大学招生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人才选拔,大学生就意味着优秀人才。
那时的教育是层层选拔,层层淘汰。
1987年,参加高考的人数是228万人,但倒退18年前后,1968-1970年的新生儿数量分别是2731万,2690万,2710万人。也就是说,最后走进高考考场的,不到10%,更不要说上大学了,90%以上的人连走进考场的资格都没有,在中间的小学、初中、高中与高考预选中不断被淘汰。1990年,全国本专科合计招生也仅有60.88万人。
不要说大专,那时的“中职生”也是天之骄子。80年代初期的中专学生,往往是初中毕业最优秀的一部分人才有资格上。
但当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2023年全国高校本专科招生合计1042万,研究生招生也超过130万人,与“大扩招”前一年,即1998年的相关数据相比,本专科招生增长10倍,硕士研究生增长20倍以上,学历快速贬值。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1179万,加上回国留学生,大学毕业生几乎占到城镇新增劳动力的80%。
北京2023年大学毕业生中,研究生人数超过了本科生,而且主要是著名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未来只能更多。大家不了解的是,超级著名大学毕业生中,研究生早已超过本科生,甚至是倍数关系。
换句话说,几乎人人都是大学毕业生,而且研究生会越来越多,著名大学的研究生越来越多。
可想而知,在几乎人人都是大学生的时代,甚至著名大学研究生越来越多的时代,怎么可能靠一张大学文凭就有体面的工作?只能是做梦!
这就是说的“不能”!
但也“能”。
比如,在人人都是大学生时代,用人单位就开始看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所谓出身歧视。很多人讲,要改变命运,关键看你是不是名校毕业生。的确,从稀缺性来讲,名校大学生招生量或者毕业生人数大约接近当年的大学生(含专科)。
说“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从概率上来讲,受教育年限对我们的发展影响很大。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结论就是:受教育年限直接影响收入的变化。接受12年教育的人,平均收入水平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要高12%,而接受了16年教育的人,平均收入要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高65%。考虑到诺奖得主主要是根据西方高等教育普及化后的研究结果,对我们很有参照意义。
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也反映了类似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后,虽然读大学无法必然,或者说确保给我们一个体面的工作,但却给了我们更多更大的机会与可能:上大学,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打开了无限的可能!
如果不相信,我们完全可以假设,如果没有上大学,你会怎么样?
人是有差异的,不可能都因为大学走上体面的人生,最后能否根本性改变,“改命”,取决于你是不是那个优秀的,并持续奔跑努力的大学生!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能改变命运!当然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