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史70余年,合资合作的篇章长达40载。
40年前的1984年,上汽大众成立,由此拉开中国汽车合资合作的序幕。合资企业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培养了一批专业的人才和配套企业,推动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
40年后的今天,中国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方面,合资公司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最大挑战,好在,这个行业从来不缺乏奋斗和创新精神。
近期,笔者注意到一则消息:
6月27日,大众汽车集团、上汽集团、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大众,签署多项有关上汽大众新产品项目的技术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开发3款插电混动车型以及2款纯电车型的技术合作协议,中德双方共同为合资企业“技术赋能”,开启合资合作全新篇章。
这件事情该如何解读呢?
我们知道40年前,中国乘用车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所谓的合资企业,大多秉承着“市场换技术”原则,“拿来主义”引进国外车型。
当前,中国市场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直接从国外引进车型已无法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而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完成从‘跟跑’向‘并跑’再到‘领跑’的角色转换,本土团队在智能电动车型研发上,有着深厚的技术储备。
合资企业的模式,已经从单向“拿来主义”升级到“双向奔赴”。
以上汽大众为例,本次技术签约背后的意义,在于中方团队开始更大程度参与车型研发,中外双方各自打开兵器库,把最优的资源拿出来合作,开发生产“高质量标准”、“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电动车型。
在合资1.0时代,外资入华,为中国汽车产业链的起步做出卓越贡献。
早在上 世纪 ( 参数 丨 图片 )(参数丨图片)80年代,上汽大众 桑塔纳 的国产化,为我国汽车工业打造了一个完整的产业共同体,中德合作伙伴还共同建立了400多家高质量的零部件企业,后期逐渐成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体系的核心,为国内汽车产业发展打下基础。如今在美国建厂的福耀玻璃,在全球11个国家拥有25个生产基地的扬州亚普、特斯拉一级供应商宁波华翔、与华为合作打造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的宁波均胜,都受益于此。
如今,合资模式迈入了2.0时代,中资外资“美美与共”。这对于中国消费者和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当前国内汽车市场,合资、自主传统和新势力三分天下,竞争激烈,随着“价格战”“内卷”的不断升级,有人开始唱衰合资。
笔者看来,合资车企抵抗风险的韧性更足,将来还有不少增长点。
首先,合资车企背靠全球产业资源,抵抗风险缓冲区更大,有实力为汽车消费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服务。简单来说,消费者购车之前不用担心质量,以上汽大众为例,一款产品投放市场之前,不仅需要满足国标,还要满足德国大众严苛的质量标准。购车之后不用担心没有售后服务,没有零配件。
同时,合资车企也纷纷谋求积极转型。在众多合资车企中,上汽大众在整体电动化转型以及适应中国发展方面,力度最强、行动最迫切、意志最坚决。不但是最早完成纯电平台开发的合资企业,深度拥抱了中国最先进的智能驾驶产业链,还将研发流程缩短到24个月,这与新势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客观来看,良性竞争的市场中,不论是合资、自主还是新势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有竞争,才有进步。
前提是,良性竞争。
近几年,国内车圈卷到飞起,价格竞争引来行业的无序。要知道,汽车研发需要持续资金投入,且需要一定研发周期,但部分车企卷的方向则是“谁上新品快”与“谁的价格低”。长此以往,牺牲的可能是汽车研发的产品可靠性验证,甚至可能是安全底线。
如何良性发展、求同存异、相辅相成,就成为了大环境下迫在眉睫的事了。
中国乘用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源于40年前的合资模式。合资车企对于中国整个汽车产业链和汽车消费市场的完善以及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卓著。
如今合资进入下半场,从“拿来主义”走到股东双方“双向奔赴”,全新合作模式下受益最大的,也必然是中国消费者。
热门跟贴